|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心四合院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令伟

  四合院对于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北京人。四合院属明清时期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个人以为它是以中国儒学的“中正”思想而设计建造的。或许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吧,对老北京的四合院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四合院如同饱受风雨、历经沧桑的祖父母,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苍老,那么亲近。我有一万个对四合院情有独钟的理由,而绝不会羡慕高楼别墅。四合院高雅脱俗,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是疲惫心灵的归宿,是穿越时空的所在。每一块青石块上都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每一方泥土中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四合院永远像古之学者一样洁身自好,沉稳厚重。
  倘若选择四合院的话,最好是在南城,深厚的宣南文化并兼有琉璃厂——见证华夏各类文明的圣地。
  没有花木,四合院则显得呆板乏味。上房之前种植两棵葡萄树,两侧可植一些柳、槐或者海棠。竹子是一定要有的,北宋大才子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况且为四友之一,所以竹子是必不可少的。
  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好学聪慧,年幼之时便能写出关于冬雪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这样写雪的确使人耳目一新,真可谓神来之笔。
  赶上瑞雪,一觉醒来,推开房门,便会不由自主地吟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时先不要着急忙碌,只管搬把椅子在门前静坐,用心欣赏“大师手笔”——竹叶、梅花跃然雪上,工笔国画浑然天成。听到鸡鸣犬吠,小孩肯定是耐不住寂寞的,堆雪人、玩雪球,尽现孩童的天性。自己也免不得童心未泯加入其列,感受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自家院中嬉戏,完全不必担心车辆的危险,这对住在高楼中的人,则是有些可望而不及。
  每到腊月廿三——小年,家里这天总要烙火烧,所谓火烧就是如碗口大小的圆饼,两面焦脆,中间香嫩,可荤可素。老北京并没有这种习俗,但送灶爷则是多数家都有的。从集市上“请”张灶神,还有副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横批:一家之主。我家不供鬼神,这是在别人家里见到的。
  从小年起就是过年了,四合院人会一直按“老礼”忙到年底,这才是真正的年味。除夕夜,由长者领着家中晚辈向列祖列宗行跪拜之礼,以示不忘根本,谓之祭祖。随后合家团聚吃饺子守岁。外面瑞雪纷纷,屋里热气腾腾,少长成集,其乐融融!而高楼人大概会一直工作到三十晚,才“形式性”地过年。至于送灶爷、扫房子、下锅祭祖这些民俗,或许早已退出高楼人的记忆!值得欣慰的,是四合院人一直还在延续着这种古老中华的传统习俗。
  柳叶青翠、桃花争艳、莺啼鹊鸣,满院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给古老的四合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早晨起来在自家院中便可推太极、舞剑来健体,无须跑到公园锻炼。如此地利,此天所赐也。
  莫辜负这大好春光,风和日丽,草长莺飞。闲暇之时,与红颜知己对弈于树荫之下,任她悔棋撒娇,要不然你中午便要饥肠辘辘了,好一幅“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画面;或可邀几好友前来,坐于幽静的小院之中,谈诗论词,饮酒品茗,畅所欲言,笑傲人生,颇似三国时的“竹林七贤”,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啊!
  五月槐花香满园,清晨从槐树下捋下一些新开的槐花,买上二斤鲜肉,拌上玉米面,加入作料上笼蒸熟,名曰肉蒸香槐。工序虽然简单,用料却十分讲究,绝对称得上是道佳肴了。夏日炎炎,六月的北京城如同火焰山一般,又闷又热,令人心神不安,坐卧不宁,而四合院中却处处透着凉意。躺在郁郁葱葱葡萄架下的摇椅之上,摇着蒲扇,旁边石凳上放着精巧的宜兴紫砂壶,泡着铁观音或碧螺春,边喝边聆听大自然演奏的“百鸟朝凤”或者国粹京剧《龙凤呈祥》,真是惬意非常!恐怕也只有居住在四合院中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活,正如陶渊明所讲: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叶落知天下秋。不要叹惜秋风萧瑟,黄叶满地,看看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到底是唐朝诗坛巨匠,一反过去文人写秋的常态,升华写来别是一番境界。
  工作之余,陪父母坐在院中聊天,听老人家诉说家史,唠叨些许往事,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人生得意也好,失意也好,四合院总能让人保持平常心。多诵读几遍屈原《离骚》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呈足,从中便可参悟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养养鸡,喂喂鱼也是一种超然——四合院果真有万种风情,令人魂牵梦绕。
  “独处一方有高士,天子下诏近臣呼。未是清高不入殿,三辞难舍四合院。”奇哉,四合院魅力竟至于此!
  说起四合院就不能不谈到胡同。记得上高中时,学过汪曾祺先生关于胡同的文章,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颇深:但凡遇到婚丧嫁娶,都是要随份子的。需要帮忙,只管言语一声:如借东西,从不吝啬;串门聊天,排忧解难如同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胡同将四合院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不像高楼之中,纵然住对门,也不常说话,大有“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迹象。
  现在的北京胡同越来越少,以前走街串巷摇着铜铃治病、算卦的,吆喝着卖酱油、醋的几乎绝迹了。前些日子,好不容易才在琉璃厂东街看到一个肩扛板凳磨剪子磨刀的人,这会让四合院人拾起从前生活的记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7 18:44 , Processed in 1.09079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