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书

2002-12-1 12:00| 发布者: 赵汝珍

书籍源流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今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时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
    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
    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嗣以简牍之书写烦难,而所载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简易之时尚足应用,及秦灭六国,事务增繁,官私文书日益增多,以前书写之方式,在事实上已感运用不能圆滑。不适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为狱隶。因狱隶之文字,时间有限,不能任意积压,遂由狱隶之首倡而自动发生改革篆书之耗时也。而改篆为隶,竹木之难治也,而代以缣素,以帛作书,从此肇始。但缣素价昂,一般平民无力购用,故缣素虽兴只于官方通行,社会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遗传之典籍文书,仍以简策保存者为多,钞录于缣素者尚少也。迨至汉味发明造纸,从此书写上又发生极大之转变。盖纸为书写之惟一合适质材,有缣素之长,而无竹木之短,价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纸张为书写之独用品,缣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无人使用矣。惟无论缣素或纸张,其文字均系手写,所谓书籍者亦不过手写之纸卷,并非如今日之书也。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从此始有刻板印刷之书籍。以常理言之,刻印与抄写其难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发明,社会景从,各种书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经典外,其馀文书仍均手抄,且以抄本为贵,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盖刻印初创,前无取海办理者既非有经验之人,而从事者又系毫无训练之辈,刻印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错误,其不受社会欢迎固其宜也。且当时之士子,尚有一种特殊之成见,以为手抄一次足抵目读数次;故多数上层社会之家庭,仍多为其子弟聘请名师,专为指示抄写一切经史,印刷之书概不购读,故刊印之术虽发明于隋,然终隋之世未有特殊之进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畅行,社会心理仍贵抄录,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写矣。雕刻刷印,至此方为成功。然一般每易误会,以为五代所刻之经书即与现在之经书同,其实则相去悬殊,要为不同。盖自以缣素作书以来,直至五代,所有之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轴,所谓邺侯架插三万轴者是也,并非如今日装辑成本成册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书史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者。盖系记实,非如今日以卷为虚设之符号,有名无实也。其后,以卷本之舒卷不便,检阅烦难,乃变而为摺。又以摺之久而易断,乃分为薄帙。及至有唐中叶,又创用叶子,即半长卷摺叠成为若干叶,其形式宛如今日之手摺,或前清朝考之太卷,其实相同,不过变舒卷为摺叠耳。由秦以迄五代,所有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写或刻印,其形式完全为卷轴,故谓之为卷轴时期。
    至宋因长卷之种种不便,遂依据叶子之格式而改进为今日之线装式,即将一叶分割,使不连续,以一叶为一板,一叶为一篇,分刻分印,印就再行装订成本,其内容与卷轴叶子毫无变易,但在检阅上、诵读上,以及收藏,其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计也。故吾人所读之线装书,其实际肇始于宋,为时仅千年。宋以前绝未有线装书也。文字多为刻印,抄写者甚少,至宋仁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板,用胶泥刻字,从此又有活字印板之发明。元王桢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后创行铜活字板。清高宗时朝鲜人金简以枣木制活字,高宗赐名曰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较经济但在书籍上固与刻印无殊也。总之,自宋至海其书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为线装,故此时期谓之为线装时期。清末,则渐有洋装,民国后,且有取线装而代之之势,其形式与装订,尽人所悉,毋庸赘述矣。

古书之伪制

    古书有简策、卷轴及线装三种形式。简策久已失传,真者已不可见,更无人为伪矣。卷轴之伪,以唐人写经为多,盖自宋代将所有存书全行改装线订后,以前之卷轴失其效用,无人收藏,自元以后即完全绝迹,社会上久已忘记宋代以前之书籍为卷轴式矣。社会上既无卷轴式之真书存在,为伪者便无法造伪卷轴式之书籍以欺人。乃自敦煌石室发现唐人写经之后,于是世人始知唐人手书墨迹尚有存之于今日者,因之伪造唐人写经者为数甚多。造伪之法亦甚困难,其纸必用旧藏经纸或宋麻纸,皆由各书画裁剪者,其墨亦必旧,尤须善书者制成,亦颇不易一睢初制之时卖价甚高,以后人知其伪,便无人问津,而伪制者亦少矣。
    至伪作宋板线装书极为困难非一般为伪者所能办到。刻板,排印以及购备纸张均需极大资本,普通为伪之商人绝不能有此实力,故近百年来绝无伪制宋元名板之书籍者。惟在洋装尚未创兴之时,各地之书铺甚多,其中较大者即均能刻板印书。考此种书铺,自宋以来即有之,其中即有能仿印各名本书籍者,伪书之来源系由于此,并非另有一种伪制商人也。且宋板书在元明时即已宝贵,故元明时即已有仿制者,且以元明时所仿制者为佳。其仿制之法亦颇繁杂。如将新刻模宋板书特抄微黄厚实竹纸,或用川中茧纸,或用糊褙方帘绵纸,或用孩儿白鹿纸筒卷,用槌细细敲过,名之曰刮,以墨浸去嗅味印成。或将新刻板中残缺一二要处,或湿霉三五张破碎重补,或改刻开卷一二序文年号,或贴过今人注刻名氏,留空另刻小印,将宋人姓氏扣填两头角处,或装茅损用砂石磨去一角,或作一二缺痕,以灯火燎去纸毛,仍用草烟薰黄,俨然古人伤残旧迹。或置蛀米柜中,令虫蚀作透漏蛀孔,或以铁线烧红虔书本子,委曲成眼一二,转折种种,与新不同,纸装衬绫,锦套壳,人手重实,光腻可观,初非今书,仿佛以惑售者。此种仿制,以寻得旧纸为最困难。盖宋纸元时可得,而明则难得矣。故仿宋以元本为最,若用宋所遗存之板,而再以宋墨刻之,则真伪之断定尤为不易。故元可仿宋,明可仿元,清可仿明,仿之精之,自易欺世。若越代以仿,无论如何精心,终有破绽可寻也。

古书之鉴别及价值

    线装古书以宋刻为最古,亦以宋刻为最佳。盖宋刻之本,雕镂不苟,校阅不讹,绝无错字阙文之弊。且书写均出自名手,并大匠人为之,故均肥细有则,佳者有欧柳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润,故印刷异常皓朗,用墨恰到好处,虽着水湿,燥无淹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格用单边。凡宋帝之名在印书时之前者,均避圣讳,每字均疑一笔,如匡作匡,光作光,恒作恒,祯作祯,曙作曙,顼作顼,煦作煦,佶作佶,桓作桓, 作 ,眷作眷, 作 ,擴作擴,昀作昀,媒作媒,耩作耩,昰作等昰。宋时刻书最多,凡宋以前可传之书均行刊刻,其中奇书亦伙,且宋刻之后,后世既未重刻亦有,其中尤以佛氏医家二类占多数,故尤必以宋刻为善。宋刻之中,尤以活衬竹纸者为佳。而蚕茧纸、鹊白纸、藤纸等固美,但存遗不广,不易得也。糊褙者,则次焉。且常有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者,尤特别高妙。海内名家评书,次第为价之重轻,若坟典、六经、骚、国、史记、汉书、文选为最一以诗集百家次之,文集道释二书又其次也。若元刻仿宋者,初年时亦有善本,盖均承宋之余荫也。以后则相去日远,单边,字画不分粗细,较宋边条阔,多一线,纸松刻硬,用墨秽浊,中无讳字,开卷了无嗅味,其官券残纸背印者更劣。明代以后,其字均为匠人雕刻者,不古不今之奇异字体,而与宋元者均不相同矣,其字已小,墨色亦浅。宋刻字大本长,虽有巾箱板之小本者,亦完全与大本之字体、墨色相同。元有所刻均不及焉。清代之书,殿板者尚任若仿宋者则无善本也。盖墨色青而且亮,纸则焦而且脆,两相比较,优劣自分矣。至书价之差,悬殊亦甚,在五年以前,宋版书平均一叶之值约十元之谱,今则非五六十元不能购得一叶,若系特别名人批点者,则更高矣。至元明板本,以本论,以书论,不能列定价目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13:12 , Processed in 1.08611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