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概述
漆本木名,产于中国之湘鄂皖浙诸省,叶为羽状复叶、花色黄,花序如圆椎形,实小扁圆平滑,其皮内有黏汁可为髹,用以髹物,亦曰漆。按中国用漆发明最早,上古文字以漆书写,其启用年代可以推知。然以漆漆物究始何时,造漆原意究为书写抑为漆物,其辨已不可考。但漆书文字,黄帝时即已有之,韩非子与刘向之《说苑》皆言,舜造漆器,是漆书在前也。若以常理推之,古时用具似不至若今日之华丽,以漆髹之亦不必要,是亦可知制漆原为书写也。嗣后墨兴,漆无所用,遂多以漆器,但终未有奇异之进展。故三代漆器不甚著称,虽书册所载如《书经》有厥贡漆丝,《诗》济有椅桐梓漆,《周礼》有漆车藩蔽,《国策》有漆身为厉各等语,亦仅述及有此事,并未盛称其精美。至汉时,始有以漆作画之举,如《后汉书》载,延禧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彩为系。然此不过见之于书耳。今日可能得见最古之漆物,无过于汉代之画漆铜器。其用以漆物者,仍无著名之产品,是以书史无传焉。降及宋时,漆器始有长足之进展,今日所有各种漆法,宋时均已造其端倪。元明而后,益有改进,故名产辈出。清初尚有佳制,嘉道而后日形退步,迄今已完全绝迹。古人苦心发明,后人不能世守,殊为国人共同之羞也。谨将著名之漆法分述于下: 平漆 以漆漆物,并无他手续者,谓之平漆。最先漆物,只此一法,平易简洁,制之精者,亦殊可爱。故今世用之者,仍多其方法。甚简,无可记述者。 雕漆 器物上叠涂朱漆,或杂以他色,雕刻种种形状,令其文浮见,为之雕漆。 雕填 器物上叠涂以漆,然后雕刻花纹,将花纹挖成凹状,再以中色漆填平,谓之雕填。 剔红 即称雕漆之纯朱,而不杂以他色者。 戗金 器物上既涂以漆,俟干固后,再以针刻刺图样,然后用金屑撒于罅中使平,谓之戗金。其撒银屑者,谓之戗银。按戗本古创字,俗读锵去声,器物上饰金之法也。据《丹铅总录》载,唐《六典》十四种金,有创金一法,吴伟业有《宣宗御用戗金蟋蟀盆歌》,明时创金极有成功,故名器甚多。 填漆 填漆与雕填不同,雕填系先雕后填,分两次手续,此则以五彩稠漆一次按花纹所需之不同颜色而堆成之,然后磨平即成。无改变之机会,无修饰之可能,其制之精者,似更难于雕填矣。 堆红 漆器之面堆成种种花纹,覆以朱漆,是曰堆红。《格古要论》谓,假剔红用灰团起,外用朱漆漆之,故曰堆红,又名罩红。 钿嵌 即漆器表面嵌以螺钿也。 此外平漆之后,而饰以彩色者,则有描漆、彩漆、漂霞妆彩、花彩、描彩等制法,饰以金者,则有砂金、描金、洒金、涂金、泥金、贴金等名目,细按其各名称,自可推想其制法之不同也。总之,漆器之中,以雕漆为最高贵,亦以雕漆为最有艺术意趣,故历代均努力为之。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图画,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笔画。有锡胎者,有 地者,有红花黄地者,有五色者,刻法深浅随妆露色,如红花绿叶、黄心黑石之类,夺目可观,但传世者甚少,今不易观。又有以朱为地,刻十锦花草,以黑为面,刻各种花草、锦地压花,红黑可爱,然多为盒类,盘匣次之。盒则有蒸饼式、河西式、帘段式、三撞式、两撞式、梅花式。鹅蛋式,大则盈尺,小则寸许,两面俱有花纹。盘则有圆者、方者、腰样者、四角者、八角者,有绦环样者,有四角牡丹瓣者。匣则有长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 元时有张成、杨茂二家,技擅一时,但用朱不厚,漆多敲裂。 明朝永乐年,巢园厂铋漆朱三十六遍为足,时用锡胎、木胎雕以细锦者多,然底用黑漆,针刻大明永乐年制款文一似优宋元。宣德制同永乐,而红之鲜妍尤过之,器底亦光黑漆,刀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以金屑填之。其盒盘之大小与宋元者同,然多了髻瓶、茶橐、劝杯、茶瓯、穿心盒、拄杖、扇柄、研匣等物。民间亦有造者,黑色者居多,作工精美,但多为架盘盒春撞等物。云南造者为多,奈用刀不善藏锋,又不磨热棱角,雕法虽细,用漆不坚。永宣产品尚有可取。中叶以后,则无佳制矣。其伪造者,矾朱堆起雕镂,以朱漆盖覆外表,视之与真者无殊,细以检视,伪迹显然。穆宗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园厂,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滑清朗。其他均不堪入眼矣。 明初有杨损描漆、汪家彩漆,技亦称善。描漆必用粉,普通制者,数年之后粉必变黑,而杨损所制在百年如一日,毫无变化,其用色之妙,出入意表。宣德时,又有填漆器皿,以五彩稠漆堆成花色,磨平如画,似更难制。至败如新,今亦甚少.又有漂霞、砂金、钿嵌、堆漆等,亦以新安方信川所制者为佳,如效砂金倭盒,胎轻滑,漆与倭无二,今多伪矣。又有描金、洒金、涂金、妆彩、贴金、泥金、花彩、描采等制法。
漆器之鉴别
漆器年代远近,与其色相之变迁,及其段纹之发现实有密切之关系,故欲辨新旧者,莫不以是二者为据。 宋时黑漆之物,其性极糟,其上乌而无亮,其状如炭,似当年曾经火烧者,其色与木混然如一,盖日久年淹,其木纹已印人漆里故也。其上有细碎段纹,类乎人手上之皱,故均以手皱纹呼之,又谓之牛毛纹。按漆物有此种纹者,性最耐久,故即今犹得见之。若夫蛇腹段纹,则其物不能自宋保存至今矣。 明时之漆物,其上略有光亮,然其亮仍发暗而不发尖,其陛仍糟,其色亦反木纹,惟段纹有蛇腹、手皱两种,及今均得见之耳。 康熙时之漆物,有亮者多,无亮进少,且亮亦不尖,其性糟,木纹等据,大致皆与明同。惟间有毫,无段纹者耳。明时漆物皆有段纹。 乾隆时之漆物,其黑中虽亦间反木纹,要皆微而不甚显露,与以上所言木纹其色或黄或紫与木无异者盖迥不同矣。 新漆之物,经日晒风吹亦能有段纹,且漆亦能糟朽,惟其色黑中仍觉透尖,不能发现木纹耳,且漆味尚存,一嗅便知。 大明雕漆有黑色者,有红色者,红色即紫色也,底里皆素。黑漆有段纹者居多,其外所雕之花,无硬楞有光亮,其性非常坚硬。又有带黑纹者,其故系因罩漆之时先上一层红漆,再上一层黑漆,如斯数次,然后雕之,故横看之有黑纹也。然明时之物,无论何色,其上皆有润光。至乾隆之时,其红色已不发紫矣。然比新者之红色仍略紫,其花样亦无硬楞,其色有黄、绿、红、古铜、金等,其坚硬仍如明。明时惟底里皆无段纹,其上稍有光亮耳。明时雕漆底里亦间有画花者,乾隆时则无之。若夫新者,其上毫无亮光,其雕刻之处无若何精巧,终显刀痕,花样应圆之处亦不隋圆,且其色亦鲜,其指掐之其漆即陷,若以鼻嗅之,漆味出矣。 以漆漆物,必须阴干,若未干时遽见风日,则往往破裂而为长条蛇腹纹,故蛇腹纹古物有之,即新物亦能有之,不可只以蛇纹定新旧也。惟手皱纹系多年自然渐生者,新者绝不能有,必古物始有之。 雕填之伪者,系将旧螺甸物起去螺甸而填以新漆,然后以香薰之,以孙茶抹之,故必须详考其颜色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