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城区中部。南起太平桥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因元金城坊得名。 《顺天府志》称:“元于平则门内置金城坊,明因之。今锦什坊街,南接闹市口,北抵平则门,疑即金城坊街之讹。”今阜成门的位置,大体就是元代金城坊街演变而来的。《明一统志》称:“元世祖庙在金城坊。洪武十年(1377)建。”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在北平府为元代皇帝忽必烈建庙。明永乐建都北京之后。“岁以二仲,遣顺天府致祭”。今元世祖忽必烈祭展已无陈迹可寻。《顺天府志》称锦什坊街有“普寿寺,有敕建额,回人礼拜寺也”。今清真寺尚保持完好。是西城区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内有大殿,讲堂和浴室。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是北京著名文化古迹之一。相传,此处原是一座和尚庙。庙里的方丈好习武,武艺高强。庙旁有一羊肉铺,掌柜的是一位回族人,也好习武,武艺也很高强。有一天,和尚对那回族人挑战说:“听说你武术高强,你我比试比试如何?”那回族人说:“可以。”当时找来裁判,讲定条件:如果和尚胜了,那回族人把那羊肉铺送给庙宇供方丈居住;如果和尚败了,方丈就把寺庙献出来给住在这一带的回族人,改为清真寺。说罢,双方比武开始。几个回合之后,那和尚招架不下,就大败而归。僧无戏言,他果然把寺庙献给了回族弟兄。又在锦什坊街另建一座寺庙,叫圆觉寺。清真寺和圆觉寺相距甚近。他们之间虽然信仰不同,但彼此友好相处互敬如宾。宣德皇帝听说此事,亲为清真寺和圆觉寺题定匾额,并命官员从国库中提取白银若干,分别捐助清真寺,圆觉寺。使之兴工造成。 六十年代初,清真寺山门上,尚有明宣德皇帝御笔匾额。其形状与白塔寺、广济寺的门匾也极相似。可惜,毁于“文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