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访泰山秦代刻石

2002-12-1 12:00| 发布者: 苏哗

    去年六月,登上了泰山之巅。
    当时,公路在修,汽车不能到中天门,索道在检查,不能乘揽车到南天门。我和刘子章同志在泰安文物局张玉胜同志陪同下,往返都是徒步。我们已接近古稀之年,身体状况还可以,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还能“从心所欲”。当从泰山山顶返回住地之后,既自信,又欣慰。
    登泰山,不能不想到历代帝王的“封禅”。从“封禅"又想到那些歌功颂德的刻石、碑碣。
    “封禅”,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有人考证;源予上古,形成于秦,鼎盛于汉唐。所谓“封禅静,就是帝王们到泰山上祭祀,答谢上天之恩。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注)辟场祭地叫“禅”。有些帝王,把“封禅”当成国家大典。祭天告地之后,要纪功刻石。立石纪功的风气,似乎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封禅”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但是留下来的碑刻,则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刻石、碑碣在艺术上往往是和文字、书法渊源分不开。   
    从岱庙到山顶,往返有四十华里,历代大大小小的碑刻,约有一万多块,参差错落,绚丽多彩,实在可以称为祖国的伟大书法艺术宝库。
    我们二人酷爱书法艺术。到泰山游览,对于那里驰名中外的碑刻,自然怀着特殊浓厚的兴趣。最注意的是岱庙东御座院内秦代刻石。那是李斯写的很著名的小篆。距今已两千多年。时间如此之长,能够保存下来,真是稀世之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五次东巡。据记载刻石凡七。山东地区就有四石。除泰山刻石外,还有峄山刻石、芝罘刻石、琅蚜台刻石。其他三石为碣石、东观、会稽。七石之中,芝罘、碣石、东观早已无遗迹可寻。峄山刻石已非原石,会稽刻石约在唐时已毁。保存至今的只有泰山刻石和琅玡台刻石。琅蚜台刻石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字迹已漫漶。   
    我们观赏的那块泰山刻石,是秦二世胡亥命李斯刻制的诏书。原石另一面本来还有秦始皇的刻辞,早已风化。秦二世刻石,旧宋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明拓本存廿九字。现在原石仅存十字,只有八个字清晰。即。“臣斯臣去疾昧死请”。这八个字可以说。气质凝重,道劲飞动。欣赏这一艺术珍宝,不能不令人“悄然动容”。李斯小篆本来就写得十分出色,以致在秦统一文字,由大篆改小篆时,赵高(秦朝宦官)、胡毋敬(秦太史令)改篆的功劳,也被李斯之名压倒,一提小篆,就以李斯为代表了。
    (注)梁父山,在今山东泰安东南,西连徂徕山。秦始皇禅梁父,即此地。   
    关于泰山秦代刻石能保存到今天,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据说,在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文学家欧阳修都还见过原石。原石曾在泰山玉女池上。明嘉靖年间移于碧霞祠,清乾隆时在火灾中失没,过了七十五年,在嘉庆时寻得,于东岳庙建亭保护。道光时碑亭因墙倒被砸,移至山下,嵌于岱庙。光绪时被盗,追查获得后,又置岱庙环咏亭内。不幸该亭又倒塌,才移现址,重修碑亭,保护起来。
    在泰山刻石历经沧桑的过程中,清代历任几个泰安知县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做到了保护刻石,尽职尽责。如嘉庆时知县汪汝弼、蒋因培,道光时知县徐宗干,光绪时知县毛蜀云,宣统时知县俞庆澜等。其中徐宗干和俞庆澜还有刻石题跋,记载该石的经历。
    关于李斯小篆的文字特色,前人有很多论述。如“骨气风云,方圆妙绝”(陶宗仪《书史会要》),“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郝经《太平顶读秦碑》),“画如铁石,宇若飞动”(张怀瓘《书断》),“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书续《墨薮》),等等。有人称李斯为“小篆之祖”。后世称他的小篆为玉筋篆或八分小篆。秦代小篆的定型,李斯的书法,有很大功绩。
    登泰山,欣赏那么多碑刻题记,是艺术享受,而访得并目睹秦泰山刻石,更是三生有幸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5 , Processed in 1.07075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