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著名古建筑之一。此楼翘角飞檐,气势雄浑。来到地安门外,远远地就可以望见它那耸入云表的巨大楼身。一一九八四年三月问,万余根杉槁拔地而起,从四面将鼓楼紧紧“箍”住,开始了规模空前的修缮工程。查近人震钧的“天咫偶闻”,有清朝光绪二十年修楼的记载。可知从那时起直到现在,鼓楼又已经矗立了九十一个春秋了。 鼓楼始建于元初,旧名“齐政楼”。地址在旧鼓楼大街南口一带,其建筑规模与今略同。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时,皇宫位置东移,鼓楼随之东迁。我们今天看到的鼓楼,乃是当年在元代“中心阁”的旧址上,仿照原来的法式重新修建起来的。 鼓楼的功用在于击鼓报时,它的神经中枢是一套测时准确的铜壶滴漏系统。细分则为四大部分:一曰“天地”、二曰“平水”、三曰“万分”、四曰“收水”,整体安放在楼上的“漏壶室”中。壶前立一铙神,张臂执铙作欲击状。待至壶水一尽,双铙立时击响,不爽毫厘。其后,同时击响的二十四面更鼓则总汇成惊天动地的巨大鼓声。据记载:鼓楼每“击鼓一通,声闻遐迩”。尤在冬日夜深之时,寒星闪烁,万籁无声,高楼鼓声,响彻九霄,更增添了古城的肃穆和威严。 鼓楼击鼓自有规矩。初鼓准响在戌正时分(晚八时整),击鼓十三下作为起时,称作“定更”。以后每过一时辰击鼓一次,军民作息皆以鼓声为度。百官上朝亦从鼓声,大约是三鼓即起,四鼓候于朝门之外,时至五鼓,午门大开,官员鱼贯入朝奏事。待到晨风徐起,朝暾渐红,霞光中传来亢亮的钟声,鼓楼报时才暂告结束。 据传鼓楼的漏壶原系宋代开封故物。四壶皆以精铜为之,外镌籀文,制作极为精巧。宋亡,运来大都。可惜的是,明朝以后,壶鼓皆已不知去向,在夜间改以燃香计时,并另换了一面绝大的皮鼓。一九○○年八国联军入都后,鼓楼备遭凌惨,皮鼓的一角亦被洋兵用刺刀捅破。但其音色未减,击鼓报时仍夜夜不停。直到民国初年,仍能听到它那深沉的鼓声。后来社会进步,钟表日渐普及,鼓楼才成了名符其实的“历史文物”。 中国自前清道咸以来,历经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庚子多次事变,割地丧师,国难深重。北京人对此体会尤深。一九二二年秋,在鼓楼改为“京兆通俗教育馆”后,当时的京兆尹薛笃弼为使民众不忘国耻,曾一度易楼名为“明耻楼”;并在楼内采取陈列模型的办法,逼真地再现了中国民众在甲午、庚子诸役中前赴后继,反抗外侮的壮烈情景。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反帝怒潮席卷了整个北京。“明耻楼”中亦增添了与之有关的展览内容。不久,新任京兆尹李谦六以为古迹不可擅改,仍易楼名为“齐政楼”。但北京人民出于多年的习惯,却始终祖辈相沿地称它为“鼓楼”,它的正名倒鲜为人知了。 鼓楼高达十五丈,重檐三层,楼势突兀,极富民族风格的建筑格调,为古都增添了极大的光彩。故而每次修楼,都成为使北京人引为自豪的一件大事。修楼工程亦极浩繁。“光绪二十年重修鼓楼,其架自地至楼脊,高三十丈,宽十余丈。层层皮木,凡数十层,层百许根。高可入云,数丈之材,渺如钗股。自卞望之,目眩竟不知其何从结构也”。 (天咫偶闻卷十) 这次鼓楼挑顶大修时,为不影响楼下交通,工人们一反常例,采取了悬空支架的结构方法。一万五千根杉槁层层托架,纵横交错,变化无穷。据说,就在搭建脚手架的时候,一应紧要之处已都被录相存档。另据报道,为了还原出一个完整的鼓楼,有关部门先已将楼体各部逐一拍照,因而在修缮工程中,无论从挑顶,置换角梁到油漆彩画,都能做到完全吻合,丝毫不差。 鼓楼的修缮工程已于一九八五年七月全部告竣。有关部门介绍说,鼓楼修缮后,其平座殿堂将被辟为“钟鼓楼地区历史沿革和民风民俗展览馆”,并在楼上重新陈设经过复制的更鼓和铜壶滴漏。同时,还将在楼后恢复当年那种杂货充陈,兼有各种游艺和风味小吃的传统集市。届时登楼俯瞰,将会别具.一番情趣。因为人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封建时代曾被人称作“前朝后市”的那种暂时的繁荣,而是中华腾飞的空前盛世丁。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38 , Processed in 1.08958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