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佟麟阁一条大路留英名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鹿璐



 ■俯瞰安立甘教堂建筑群呈现的双十字

■新华社国会圆楼旧址

  佟麟阁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此路在元朝是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依金水河故道挖凿的一条河道。明代称为河槽,后来由于上游水源逐渐枯竭,这条河道就成了一条排水沟,清朝时这条河槽就改叫大明濠了,河边道路称为西沟沿。北洋政府时期,由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主持,利用拆除皇城的城砖,将大明濠改建为地下暗沟,并在地上兴建马路,即南、北沟沿大街。当年市政公所公布这两条大街为“一等街道,宽二十公尺”。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何思源出任北平市市长。为了纪念抗战英雄佟麟阁将军为国捐躯的事迹。1947年3月13日,何思源签发了《北平市政府府民户字第59号训令》,将南沟沿大街命名为佟麟阁路。解放后,1965年又将姚斌庙并入佟麟阁路。“文革”中将“佟麟阁路”改称“四新路”,那时的公共汽车还有四新路一站。1971年,以复兴门内大街为界,佟麟阁路以南更名为民族宫南街,以北并入太平桥大街。1984年民族宫南街复称佟麟阁路。

  ■佟麟阁路西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华圣公会教堂

  佟麟阁路西有一座非常“漂亮”的教堂。我见到它第一眼时就惊讶于它的“美”。这座精美的教堂就是中华圣公会教堂,也有人管这座教堂叫安立甘教堂,是中华圣公会在北京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一座。

  “中华圣公会”是基督新教六大宗派之一的英国国教圣公会在中国的分支教会,原用英国国教一词的音译为“安立甘会”,1911年才转为意译,称“中华圣公会”。这就是为什么这座教堂既叫中华圣公会教堂又叫安立甘教堂的缘故。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各国便在北京划地占区,当时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鄂方智,在英军占领区里想找房建教堂。后来他相中了宣武门内象房桥附近刑部殷柯庭的住宅,当时殷柯庭全家已经逃离北京,鄂方智便在此地拆了宅子修建教堂。教堂由主教史嘉乐请人画蓝图、找工匠建造,于1907年建成,建成后还举行了祝圣典礼。

  这座教堂建筑别具特色,与我们见到的其他教堂建筑不同。它不是哥特式建筑,也不是其他的西洋建筑形式,而是在西洋建筑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宫殿式”教堂,可谓中西合璧式。整个教堂从外形到内部均为中国传统风格,是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早期代表之作。

  这座教堂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中式设计。教堂有个中式的大门,开在南面硬山山墙上。门的两侧和上面雕刻有匾额。教堂的前部和中部顶端各建有一个八角形重檐中式亭子。亭子是作为采光的天窗和教堂的钟楼使用的,这样的设计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教堂不仅外部设计独具匠心,内部的装饰更是与众不同。我到教堂探访时,曾有幸进到教堂内。我看到,它不像其他教堂那样以砖石或水泥为主体,而是完全采用了中式设计,使用上好的木材建造,并配有精美的雕花,简直就像是中国的“宫殿”。我来到教堂的亭子下,抬头仰望时阳光透过亭子层层镂空的间隙照进教堂里,此时在我眼里亭子就像天空中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折射出奇异的花朵。
 据说教堂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呈双十字形。起初我并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为了探明真伪,我真就跑到教堂附近,准备登高俯瞰。在教堂的东侧我好容易找到了一座高楼,费尽力气登上楼的顶层,从上面俯瞰下去,我立时惊讶于眼前的场景。灰白色的教堂如同一个巨大的双十字,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此时正是夕阳将下,落日的余晖洒在教堂上,发出道道温柔的光芒。

  ■谜团一样的王恭厂大爆炸

  现在佟麟阁路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在明代老地图上标注着王恭厂的字样,这说明明代掌管营造火器的王恭厂便设在这里。据明史记载王恭厂与盔甲厂,同归工部军器局统辖,王恭厂主要负责铳炮、火药的制造。王恭厂所在位置大约在今新文化街以南,宣武门西大街以北,闹市口南街以东,佟麟阁路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清代,王恭厂被废除,在王恭厂地界逐渐形成了街巷,东段称永宁胡同,西段称后王恭厂,为镶蓝旗地界。1911年后,后王恭厂又讹为后王公厂。1965年两段合并统称为永宁胡同。

  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即公元1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王恭厂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而又十分离奇的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原因不明、怪象连连、死伤惨重,是“古今未有之变”有人甚至将其列为世界三大奇异灾难之一。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巳时,开始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顷刻间,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若乱丝、若五色、若灵芝状的烟气冲天而起,经久方散。北自阜成门,南至刑部街,长四里,宽十三里的范围内,拔大树二十余株,根在上而梢在下,近厂房屋倾倒,木在上而瓦在下,断木、瓦石、人的手脚、耳鼻像下雨一样从天而降。石附马街一个500公斤重的大石狮子竟飞出顺城门外。象来街的象房全部倾倒,成群的大象受惊而出,四处狂奔。事后清查损失,实塌房屋一万零九百三十间,压死男女五百三十七人。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一带\),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一带\),尽为齑粉,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叠,秽气熏天……

  这场大爆炸不仅损失惨重,更让人颇为不解的是爆炸中还发生了许多奇怪的现象。一是脱衣现象。死者与伤者以及无恙者,都在灾变中瞬间被剥光了衣服,赤身裸体。一顶路过此处的女轿,灾变时被掀去轿顶,女客衣饰尽去,赤体在轿,却毫发无伤。还有一位路人在灾变时,只觉帽子、衣裤、鞋袜瞬间俱无,大惊其妙。二是人在瞬间突然消失。承恩寺街上八名轿夫抬着一顶女轿行走时,正赶上灾变,大轿被打坏放在街心,而轿中女客及八名轿夫却全都不见了。还有一位杨总兵走到圆洪寺大街,只听一声巨响,他和他的7个跟班,连人带马消失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爆炸发生后,竟有人说在爆炸发生前有奇怪的征兆。5月2日夜里,前门角楼曾出现“鬼火”,发出青色光芒,有好几百团之多,飘忽不定。不一会儿,鬼火合并成一个耀眼的大团。还有人传说,府右街的巡城官兵数次听到空中隐隐传来乐声,他们顺着声音找到地安门火神庙前,发现乐声是从庙内传出的,于是推开庙门,只听一声巨响,一道冲天而起的红光直奔西南方向,接着王恭厂就发生了爆炸。

  这些传闻又给王恭厂大爆炸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有人猜测,王恭厂大爆炸是因厂内储存的火药发生爆炸引起的,也有专家分析当年只是一次不大的地震而已,但是说到其中发生的怪事,大家就无法解释了。王恭厂大爆炸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极为少见的“一条胡同一座庙”

  佟麟阁路西侧的承恩、石灯、天仙、园宏胡同是几条很不起眼的小胡同。但胡同虽小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条胡同一座庙。北京的庙宇众多,但是像这里这样一条胡同一座庙的情况却着实少有。更何况这些胡同里的庙宇各个历史悠久,各个规模宏大。

  承恩胡同是佟麟阁路西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承恩胡同的得名也是因胡同内的承恩寺而起。承恩寺始建于明代,寺址原是古雪堂,为戒坛下院。清康熙初年毁于火,康熙五十四年,智性和尚重建,当时建有前殿三楹,西廊房三楹。乾隆十二年,德明和尚又重修。此后几经变迁,现在的承恩寺已是普通民居了。胡同内的6号和8号就是原来的承恩寺旧址。6号院内是寺的后殿和东配殿,8号院正房是原寺的前殿。

  从承恩胡同向南行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叫石灯胡同,胡同内的10号是石蹬庵旧址。这座石蹬庵可是一座年代 +T+T久远的古刹。建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原名吉祥庵。元泰定年间重建。明万历丙午年间重修时,西吴僧人真程在寺内院中掘出石幢一个,像石蹬的样子,上面镌刻有唐代人书写的《般若心经》1部,于是吉祥庵就改名叫了石镫庵。石蹬庵在王恭厂大爆炸中被毁,后人又在此地重修。现在石灯胡同内还留有石蹬庵的大殿和东西配殿,只是已改为民居了。

  从石灯胡同向北行不远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叫天仙胡同。在天仙胡同和东太平街交会处有一座天仙庵。天仙庵的山门已经无存了,只在东太平街38号开有一个可供居民出入的小门。天仙庵建于明代,旧有铜钟、铜炉及崇祯时的重修碑。我从东太平街路过时看到天仙庵的庙房绵延有三重之多,现在庵的东西配殿尚在,从它现存的规模不难想见,它原来的规模是多么宏大。

  在天仙胡同南侧不远就是园宏胡同。胡同里有古庙圆洪寺,寺就在园宏胡同5号,旧门牌是一号。我曾进到5号院里看到,圆洪寺规模巨大,当年寺的大殿,后殿、东跨院尚存。圆洪寺不仅规模巨大,其历史也是这几座寺院里较为悠久的。寺始建于唐代,在辽金时称延洪寺。此寺是判断金中都崇智门方位的标识。崇智门大致在今东西太平街与闹市口南街交会处南侧。现在园宏胡同5号院内庙房是清代重建的圆洪寺旧迹。

  ■宣武门西大街路北设有明清两朝的养象所

  从宣武门十字路口往西,宣武门西大街路北原来是明清两朝的养象所,俗称象房子。据记载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在宣武门内的西城墙附近设有养象所。按照今天的位置大致就在宣武门西大街一带。

  明清典章规定,每至皇帝上朝或有重大庆典,以及皇后出行的仪仗中都要使用大象。一般的朝会,用六头大象,若遇喜庆盛典,则会多用一些。朝会开始以前,大象由各自的象奴带领,在午门外等候皇帝上朝。这时大象可以“自由活动”。但是一旦钟鸣鞭响,表示皇帝要上朝了,大象便要迅速按其爵位高低,依次排列成行,肃然而立,静候百官进入宫内,而后它们将鼻子互相勾连起来,看住大门,以防有人闯入宫中。待到退朝,大象便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大象不光在朝会盛典使用,由于大象身巨力大,还是干力气活的“好手”。有一年京城暴雨连日,洪水将宣武门的城门封住无法开启。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想起了大象。于是象奴将大象从象房迁出,几头大象齐努力,数百吨重的城门被缓缓拉开了。

明、清两代的御用大象,都是来自南方或由南边各国进贡的。按规定大象初至京城,便被带到养象所驯化。养象所在明代设在西单双塔寺一带。在那里每头大象都配有一名象奴,负责对它进行训练。待到“人象相知”之时,锦衣卫再按其驯化的程度,授予高低不同的爵位,享受不同程度的食料和待遇,驯化好的大象还会被安排到养象所居住。大象执行“公务”时会被象奴从养象所迁出。大象从养象所进进出出都要路过宣武门西大街西段路北的一段大街,于是人们就一直管那条街叫了象来街。记得早先我坐公共汽车路过宣武门西大街时这里还设有象来街一站,后来就消失了。

  ■宣武门护城河边一年一度的“洗象节”

  每年六月六日,明、清两代北京有洗浴的风俗,京城的妇女们会在这一天洗头发,大家认为这一日洗头能够不腻不垢。养猫了、狗了的人家,也会在这一日给猫呀、狗呀洗澡的。

  辛苦了一年的大象到了初伏这一天也会到护城河里进行洗浴。这时京城的百姓就会云集到宣武门外观看洗象,这可是京城中十分难得的一景。初伏的前几天养象房的差役们就会在宣武门外的护城河边搭起彩棚,准备举行隆重的“洗象”仪式。那时候护城河边上的酒楼食肆临窗可以观洗象的位子,早早地就被订满了。

  初伏这一天,宣武门外鼓乐齐鸣。大象们各自驮着自己的象奴,从养象房里缓缓走出。锦衣卫的仪官们打着小红旗走在乐队的前边,将象队引出宣武门。再将象引导到宣武门外的护城河里洗浴。洗浴之前还要举行“洗象”仪式,设仪官监浴。当时,这一仪式在北京城算得上是一年一度的佳景盛会。仪式结束,大象们就和象奴们一起下河洗浴了。身躯高大,笨拙可爱的大象们在河里打闹嬉戏,时伏时起,并不断地用鼻子喷起水柱,弄得水花四溅,热闹非凡。那时河岸两边站满了前来观看洗象的百姓,一时间人头攒动好不热闹。特别是妇女和小孩平日不出门,这一日和家人出来观看难得一见的洗象“节目”自是欣喜万分。岸上人们欢快的笑声,夹杂着大象戏水的哗哗声,合成一片。

  然而清中期以后,云南发生战乱,无法向朝廷进贡大象了,朝廷便取消了用象的制度。到了同治七年\(1868年\),云南的叛乱平定后,缅甸又向朝廷进献了七只大象,这七只大象温顺可爱,憨态可掬。可是光绪十年\(1884年\),平日温顺的大象,有一只突然发起脾气来,它蹿出象房,从西长安门跑进城里,一路上伤及多人。当时西城百姓闻听此事后,家家闭户不敢随意出入,直到傍晚,那头大象才被捕获。从此以后,象奴们再也不敢对大象掉以轻心了,日久天长,大象逐渐死亡,京城里就再也见不到象了。

  象虽然没有了,但是在养象房附近留下了象房桥、象来街的地名。养象房旧址在北洋政府时期又改作旧“国会”了。

  ■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场

  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明清两朝养象房旧地设谘议机关———资政院。辛亥革命后改为国会议场。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在西,众议院在东。参议院设在清末法律学堂内,今为新华社印刷厂。众议院院址在原资政院,就是现在的新华社大院内。

  民国以来,两院开会选举总统,议制宪法俱在国会议场举行。民国初年,袁世凯竞选总统之时,让数万军士假扮公民请愿,包围了该处数日。各党议员无不惊骇万状。选举投票后照例大家要合影留念。那时拍照片和现在不一样,不是按下快门,闪光灯一闪就照好相了。那时因受照相技术的限制,按下了快门,闪光灯和相机还会发出“啪”的巨响,好像还会冒出一股浓烟,很是吓人。被困多日的议员们早已如惊弓之鸟,听到巨响,他们以为是外面的人冲了进来,有的被吓得是抱头鼠窜,有的索性就地趴下,各人各样,丑态百出,一时传为笑谈。1923年曹锟“贿选总统”时上演的闹剧也是在这里发生的。 然而时过境迁,民国北京国会的旧建筑有些已经无存了,只留下旧国会的圆楼和红楼等建筑。在新华社后院里有民国国会议场,当时为参众两院开会之地,现作为新华社大礼堂使用。议场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建筑形式简单但是庄严肃穆。议场北面是两座红楼,分为南北两栋,因外墙廊柱皆为红色而得名,为国会办公用房,也有说是议员们的宿舍。在红楼的西侧是著名的国会圆楼,圆楼是当时国会的办公楼,2层为北洋政府总统和议长开会的地方。圆楼的名字有些“名不副实”,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圆楼必是外形是圆形的楼房建筑,但是这座圆楼外形可不是圆形的,而是方的。它叫了圆楼之名是因其主楼呈椭圆形而得名。我第一次见到圆楼时是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方楼怎么成了圆楼。等我走进楼里,迎面看到一个如圆柱形的主楼,才恍然大悟,不禁叹道,楼的名字起得妙呀。

  北洋政府垮台后,国会驻地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改为新民学院,1946年到1949年年初为北京大学第四院使用。华北大学由石家庄迁至北京,这里遂成为华北大学三部所在地,后又改为新华通讯社社址。

  ■历史悠久的宣武门西大街

  宣武门西大街一带历史悠久,在金代此地为金中都东北角,元代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建大都城,此地又成为大都城的西南角。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北京内城南面兴建外城,后于外城东北、西北两隅各增辟东西便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加筑瓮城。北京城格局始定。宣武门西大街一带又成为内城与外城的交接处———内城南城墙与护城河。城墙北侧道路即为宣武门内西城根。

  民国初年因参、众两院和国会大厦坐落在宣武门西大街的北侧,所以宣武门西大街当时又称为国会街。

  宣武门西大街西端还留有明代北京城墙遗迹。此处的明代城墙是西便门以东残存的部分遗迹。西便门城楼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六十年代末修建北京地铁时,北京内外城墙虽相继拆除,但是还留有部分城墙遗迹。1988年在西便门至宣武门遗迹处仿建明代城墙,并将明城墙遗迹重包于砖墙之内,又在城墙之上建小城楼一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6:57 , Processed in 1.09436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