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会馆忆旧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秦人

    穿梭于北京南城的街巷间,不经意间就能看见一些古旧的房子,有的是庭院深深的大宅子,秀色在影壁的后面隐隐可见。有的只是一个小四合院,站在门口就一览无余。无论是大是小,它们的门脑上都悬着一块匾额,上题:××会馆。有的旁边还立着“文物保护”字样的汉白玉碑,伴着碑的,往往还有一段历史。
    所谓的会馆,以今人的眼光看来,大致相当于某地驻京办事处,是为方便某地人在异乡生活、工作而设置的办事机构。我国最早的会馆出现在两汉,是由官家设置的机构。《后汉书》中记载,有一个叫史弼受人诬陷,大好头颅马上要用来祭刀,孝廉魏劭和同乡人卖掉郡邸,贿赂了当权者侯览一把,盖钱能通神,最后史弼被宣布无罪释放。这里的“郡邸”就是会馆的前身。宋朝中叶,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有组织的同乡同业的民间团体,因带有浓重的商业性质,所以往往被称为“工商会馆”。
    北京鲜有会馆的踪迹,这种情况直到明成祖时才有所改观。明成祖对北京响晴的日头实在挂念得紧,于是举家北迁。这次搬家工程规模比较浩大,朱皇帝不仅要将天下的财富都搬到北京,还要将天下的才气都搬到北京。皇帝的一个指令
下达下来,三年一次的全国性考试——会试的地点就从南京挪到了千里之外的北京,从此一直沿用下来,直至清末。自隋唐以来,中国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分三级考试制度,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乡试和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又称为“三年一大比”。乡试在省城举行,而会试则在京城举行。
    一般来说,参加会试的每次大约有六七千人,经过筛选之后,只留下300名左右参加殿试,1/20的录取比率和今天的高考比起来还要残酷得多。我们可以粗粗地算一下,若一个举人只带一个童仆的话,考试期间涌入京城的人就得过万,这突然涌入的一万多人对京城的接待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人问:偌大个京城,容纳万把人有何难哉?不错,北京城里的客店是多如牛毛,从数量上来说完全可以解决学子们的住宿问题,可是很多事情却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计算的。盖一个穷学生寒窗十年才能熬到京城会试的机会,虽然有政府出来京的车马费,但是京城店贵,远不是一个穷学生所能  负担得起的。再  者,1/20的录取比率使竞争十分  残酷,绝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出局的厄运。落榜后有钱的可以乘车马回家,三年后再考,没钱的只好留在京城,继续用功,而这些清贫的学子在鞠京城举目无亲,何等凄凉?
    穷学生们的悲惨处境触动了  一些曾有过相似经历的同乡,在有关人士的号召下,有钱有势的同乡于是集资在京城购置房子,辟为会馆,作为同乡学生的居留之所。今天的大使馆被称为国中国,而昔日的会馆则是异乡中的故乡,一入会馆,就找到了家的感觉。这个善举一旦开头,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于是地方会馆在京城如雨后春笋一样疯长起来。
明朝是汉人的天下,所以会馆在京城各处都可以修建,到了清朝,皇帝觉得内城聚居汉人有潜在的安全隐患,于是命令汉人迁到外城,同时规定:所有的会馆也统统迁到外城。因此,会馆基本搬到了宣武区一带的南城,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群落,进而发展成了辉煌的宣南文化或者会馆文化。同样的民族歧视政策还促成了大栅栏商业区的繁荣发达。
绍兴会馆
    乾隆时期,因为要编纂《四库全书》,天下才子应政府之召北上,云集北京,会馆随之获得了较大发展。到了光绪年间,京城的会馆已多达400余所。之后,因为商业发展的需要,又一批会馆破土动工,到了民国时期,会馆几经兴废,尚存有402所。
    会馆设立之初是为了方便进京考试的学子,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外地来京人员也都住在本乡的会馆里。1928年,国民党政府将国都由北京迁移到了南京,北京的政治地位下降,来京人员大大减少,会馆也就日渐空旷,日渐衰落了。沦陷时期,会馆疏于管理,一些居住者受了汉朝人魏劭的启发,把会馆出租出去,靠公家的地产敛财,不过魏劭当年是为了朋友,而后来的居住者则完全是私而忘公。发展到后来,有的会馆成了几十口人居住的大杂院,而有的则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最终失去了它当初的模样。
今天湖广会馆内景
    会馆从设置的那天开始,就和天下的才子和仁人志士解下了不结之缘,朱彝尊、年羹尧、李笠翁、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徐锡麟、孙中山、毛泽东都曾在会馆居住过,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狂人日记》、《孔已己》等也都在会馆诞生,而广东新会邑馆中院北屋,则是梁启超的新婚所在。   
    1895年,中日战争结束,被打怕了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举人正在准备会试,广东举人康有为、梁启超听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以南海会馆为根据地,联合各省的仁人志士共三千余人,向光绪皇帝联名上书,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维新变法运动。98天以后,一篇写满了感伤与无奈的密旨从皇宫送到了南海会馆,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在这感伤的叹息中戛然而止。如今,危立的墙壁上依然残留着一个古老民族处于生死关口时留下的挣扎或者奋发的痕迹。   
    北京的会馆是历史的见证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凝固在这里,悄无声息地诉说过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4:21 , Processed in 1.08542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