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说大宅门,少不得要从宅门说起。
宅门,顾名思义,就是宅子的门,小民出入要经过宅门,大员出入也要经过芭门,从功能来看,它本应该是一种全民平等的东西,但中国人偏偏在它身上打上了明显的阶级烙印。封建时代讲究门阀制度,对宅门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大到门的大小、样式、颜色,小到门上的装饰,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来,僭越不导。清朝初年,朝廷曾专门规定: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贝勒府“正门三间,启门一”,公侯以下只能开一个大门。按照这种规定,宅门的大小显示了主人也位的高低,大宅门则是官宦世家的宅门。
北京某宅垂花门
此垂花门前部起背,后部卷棚,为勾连搭悬山顶。前檐联以看墙,后檐联抄手走廊。垂花门为四合院中最华丽的建筑,在小窗、看墙及绿荫的衬托下平添了几分快乐、亲切、愉悦。
大宅门后来被用来指代规模比较大的四合院,一般为三进,多的可达五进。大宅门一般布局严谨庄重,什么人住什么地方都有严格的限制,等级森严,非一般向大杂院可比。
那么什么样的人持有入住大宅门的绿卡呢?一般有两类,一类是世袭贵族,弓一类是出身平民但通过几代努力获得了显赫的经济、社会地位的人。这两种大若门在北京都广有分布,如西城区太平湖东里路北的醇亲王府、东城区北极司三条西口路北的宁郡王府,以及名人住过的深宅大院等。
大宅门开始时只是一种建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逐渐衍生成了一种文化。
《大宅门》的作者郭宝昌对这种北京本土文化这样评价:“它体现出来的东西独具特色,不雷同于过去任何豪门的、显贵的、官宦或平民的,它吸收了很多皇家的东西,又具备了浓厚的民间色彩,是两者的结合,所以这些人物很特殊,除了感到一种贵族气,也感到一种平民气,这两种文化的交合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
第一种大宅门代表的是一种没落的贵族文化。清朝入关以后,皇家对有功勋的将领进行封赏,在这些将领中,除了八个铁帽子王永不降级以外,其他的王爷每一代降一级。这些王爷的后裔养成了纨绔子弟的习气,游手好闲,除了养鸟遛狗抽大烟外什么都不会,乃祖横刀立马的雄风被一扫而光。这些不肖子孙吃喝玩乐,不出几代就把家当挥霍一空,到后来靠卖老辈留下来的古董、房产勉强过活。大宅门衰败之后,子弟们或者安贫乐道过一辈子,或者另谋出路,虽然富贵气息已经随着宅院的破败烟消云散了,但是大宅门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却往往会持续一辈子。
大宅门
外表的质朴与平实掩不住它由内向外的富贵气两侧墙上的雕饰无言地诉说着这座宅院的尊贵与高雅。
另外一种大宅门则是平民文化融人上层社会的象征,很多老字号就是沿着这样的路走过来的,创建于康熙年间的同仁堂药店是其中的典型。同仁堂本着“炮制虽繁却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原则,一步步将同仁堂做大,成为业内的旗舰。在地位提升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深入乐家人的骨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百年的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中,大宅门的辉煌渐渐暗淡下来,到了20世纪中叶,基本上在北京绝了迹。而大宅门的精神或者遗存于后裔的血脉之中,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渐至无。
大宅内景
图为从内室东次间望西次间,划分室内空间的栏杆罩,隔而不断,室内通透、层次分明、亦分亦合。室内陈设华关而不失高雅,处处渗透主人的情趣.大宅门的内在精神不言而喻。
在北京城的老巷中,不时有高大但是破败的四合院进入你的视野,它们中有的地基已低于地面,檐间的砖瓦还依稀可见精美的花纹,但已残缺不全。有的外面还立着拴马桩、上马石,只是早已被挪作它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大宅门和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一样,永远地封存在老北京的回忆里。
大宅门内的院落
这座院落纵深四进,第一进为前院,第二进为后堂院,第三进为正房院,第四进为后院。庭院深深、花木扶疏、假山喷泉,处处引人入胜。图中为第一进、第二进院子。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1.09628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