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是名闻世界的历史文化都城,名刹甚多。坐落在宣武区教子胡同南头东侧的法源寺,就是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之一。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相传系唐太宗李世民为悼今东征阵亡将士而建。历经辽、金、元、明、清各代约一千二百多年,中间屡遭自然与人为的损坏,最严重的一次大破坏是辽代清宁三年的大地震,整个寺院成为瓦砾。大约经过近五十年代的时间,才把整个庙宇恢复起来。明清两代不断修葺,今日现存法源寺的规模,实际上就是辽代道宗时重修布局建筑,只是周围环境略有收缩。 金元明清各朝时,寺庙都有所损坏,但也有所增建,不伤大局。清代顺治时增建了戒坛,康熙时重建藏经阁。到了雍正时又重加修缮,工程较大,修葺比较彻底,改寺名为法源寺。今日看到的法源寺也可以说基本上是清朝重加修缮后的面貌。 解放前夕,法源寺被国民党军队占据,停灵闲房信上居民,受到一些损坏。解放后人民政府贯彻文物宗教政策,根据中国佛教协会的申请拨款对这一历史名刹加以修葺,力求恢复原貌。法源寺真正大规模地开展对国际的交往乃由此开始。为了迎接一九六三年亚洲十一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还改建了会议厅,安装了暖气卫生设备,后来唐僧玄奘法同盟的骨灰盒也供奉在法源寺。由于贯彻了宗教政策,对信奉佛教的国家和人民来说,法源寺在国际友好往来中发挥了它的作用。 当时庙宇是红色山门,左右石狮两座,门额上镶着大理石雕刻的着金色的法源寺三个字,显现出一派古老的寺庙的风貌。一进山门,鼓楼前有文官树一株,树高叶茂,二门两侧种植有北方罕见的小竹林,猗猗绿竹使法源寺显得格外庄严雅静。天王殿迎门是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像,笑脸迎人现欢喜相,背后韦驮坐像与两壁四大天王像,现猛勇威严相,威风凛凛,前后塑像对比鲜明。天王殿后为大雄宝石,内供奉华严三圣,两厢列十八罗汉,系金漆木雕造像,都是塑像中的珍口。殿的周围花木繁多,有唐松宋柏,其中白皮松一株是元代之物。后院的银杏树也有几百年的经历。法源寺的丁香驰名远近,有白丁香,紫丁香三百余株,盛香开时香气浓郁,飘香数里,附近住户多闻其香,真是“海内无多地,人间别有天,风吹花雨落,梵音有花香”。可惜在十年动乱期间,它遭到大破坏,即以扫四旧为名,把庙宇房上的屋脊六兽、地上的唐宋古碑、殿里的佛像塑雕珍品、殿外的丁香绿竹等全部捣毁、把外国僧侣贡献给法源寺的用金、用血手抄贝叶经也全部烧毁,古瓶古物损毁更多。这种人为的破坏和损失程度仅次于道宗清宁三年的地震和明初的兵燹,十分令人惋惜。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国佛教协会再一次申请,再一次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拨出巨款再度重修,力求恢复原貌,并定为北京市重占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重新栽培丁香、牡丹各种花木。全部庙宇的修复工作费尽心血,不仅恢复得很快,而县对修葺古建筑,做到保存古刹风貌,不辜负当年匠师们苦心经营的意境,保存了法源寺古物建筑的精湛艺术,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和建筑的高超成就。 法源寺的国际文化交流比过去更加繁多,1981年接待了鉴真和尚法像的回国探亲活动,并在法源寺内举行了纪念仪式,参加盛典和参观的人士达数万之众,也是中日友好往来的一件值得歌颂的佳话。使这千年的古刹发挥它的作用,并成为开放参观游览的名胜场所。除星期三外都对外开放。 法源寺不仅修复了建筑,而且恢复了中国佛学院,由赵朴初任院长,明真和尚为副院长,还增设了中国佛教图书馆,集中了一些国内名贵佛教艺术品与书籍,使它成为一个佛教艺术和文物展览品的中心。展出的房山石经,在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料,例如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于明崇祯四年三月四日书写的宝藏二字,苍劲挺秀,十分吸引观赏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