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传教士与北京的教堂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秦人

北京不但以众多的寺院、宝塔著称,而且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教堂,他们矗立在众多的中国传统建筑之中,别具一番风味。
南堂
利玛窦像   
此图采用油画技法,把利玛窦刻画得肃穆庄严,右上角太阳的光辉照亮整个矗面,在利玛窦的身上充满宗教神圣感。
    16世纪后期,大批的传教士进入了我国境内,虔诚地执行教皇“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耶稣会”的命令。1582年,利玛窦作为第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这个意大利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值得中国人民纪念。为了完成传教的任务,利玛窦潜心研究中国语言和风俗习惯,并穿起了中国服装,广交中国社会的上流人物,在他们中间发展了第一批教徒,他把自己带来的望远镜、钟表、地球仪等一些小玩意儿作为礼物馈送给了朋友们,这些东西成功地帮助他打开了皇室的大门。利玛窦为了迎合中国人的思想,接受了朋友的建议,绘制了一张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1600年利玛窦来到了北京,他的显责朋友们把他介绍给了明神宗,他的这幅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让没见过世面的皇帝震惊不已,才知道地球原来是圆形的,于是下令大量印刷,这就是后来的《万国舆图》。取悦了皇帝自然是有求必应的,不久,利玛窦就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同意,在宣武门内买地修建教堂,这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南堂”。南堂是一座罗马式建筑,风格庄严凝重,是北京城内建造最早的一座教堂。除了传教和绘制地图之外,1607年,利玛窦还在北京出版了第一部西方翻译著作((几何原本)),从此,“几何”一词开始在我国沿用,今天的“直线”、“钝角”、“对角线”、“切线”等几何专用名词,都要归功于这位传教士。
1610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但是南堂并没有因此而破败,反而更加受到皇室的重视,因为继利玛窦之后,又有一批虔诚的基督徒来到了中国。利玛窦的成功给他的继承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于是这些人纷纷投靠皇室。
西什库教堂外景
西什库教堂又名北堂,为康熙帝特赐兴建,其匾额“万有真原”为康熙帝亲笔题写。
    1622年,德国人汤若望受葡萄牙耶稣会的派遣到中国传教。他先效力于明朝,帮助朝廷修订了新历,并制造出威力强大的“红夷大炮”。当清军入关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投靠了清政府。在一个外国人眼里,一个国家朝代的更迭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己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执行教皇的命令,当然是要找有势力的“股东”。汤若望的天文知识使王室成员对他另眼相看,清王朝将修订新朝历法的重任交给了他。有着极强求知欲的顺治皇帝更是和他关系密切,他称汤若望为“玛珐”,即满语“爷爷”的意思,一年之内,将这位“外国爷爷”连升三级,还常常把他召进宫内,彻夜长谈。1657年,在顺治的支持下,南堂得到了修缮,顺治还亲自题写了一块“通玄佳境”的匾额,这块牌匾实际上是一张隐形的“诏书”,昭告天下洋人自由传教的合法地位。汤若望还把顺治帝的御制碑文刻成石碑立在教堂前,为自己打“广告”。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汤若望的声望,中国境内的传教士都得到了官方保护,一时间,入洋教成了群众赶时髦的一
种方式。康熙年间,南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在院中堆砌了假山,放置了圣母像和祭台,并且种植了大量的花木,使得这里的环境变得更加优雅。完工之后,康熙也来这里写了几个字,让人做成匾额做免费宣传。经过这次扩建,南堂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规模。1775年,南堂毁于一场大火,此时正是乾隆皇帝执政时期,清政府对传教活动已经采取了限制政策,传教士也不像当年的汤若望那么好运气了,但是由于这座教堂同自己家族的亲密关系,乾隆还是进行了重建,这座天主教堂才保留至今。
北堂
顺治和康熙两朝是天主教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据说从1651年至1664年十多年间,全国就有教徒十余万人,到了1725年,仅南京地区就建有教堂近百座,北京的许多教堂也是在这时修建或重建的。在康熙执政期间,有不少的传教士在宫廷内做官,他们主要陪皇帝和皇子读书,传授天文、数学、音乐、绘画等方面的知识。睿智的康熙皇帝看到这些“洋和尚”身上的长处,便实行“拿来主义”,规定只要他们遵守中国的法律和风俗习惯,不搞分裂活动,不同皇家政权对抗,就不限制他们传教。
南堂外景
南堂,又名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为利玛窭创建,后来汤若望又对其进行扩建。1675年,康熙帝两次驾临南堂,命侍卫叩拜天主,他还为此堂题写“敬天”匾额.并赋律诗一首。
    1693年,康熙得了一种传染病,经常发烧,宫内的太医们束手无策。传教士若翰得知后,知道自己一显神通的机会来了,他给康熙服用了奎宁,很快就治愈了传染病。痊愈后的康熙帝为了感谢若翰,将皇城内最大的一套院落——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旧府赐给他们,命名为“救世堂”,这就是最初的“北堂”。1885年,慈禧修建中南海时,看着中海西侧的北堂比较不顺眼,于是下令将其搬迁。不过这个时候的洋人可不太好惹,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慈禧拿出了45万两的白银作为搬迁费,并在西安门内选好了一块地皮,送给传教士们作为教堂的新址。清政府出了如此多的银子,提供如此便利的条件,洋教士们在为自己“敲竹杠”的技术鼓掌之余,也想着如何把这座新教堂弄得漂亮一点。为此,他们专门参考了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精心设计了一座高大挺拔的哥特式教堂。教堂高30余米,顶部由11个尖塔组成,大堂四周装有花窗80扇,镶嵌着五光十色的彩色玻璃,门和窗的花边全部由汉白玉雕琢而成,大堂之后还有一座可以容纳400人的唱经楼。不过这座华丽雄伟的北堂有些“不务正业”,传教的业绩并不是很突出。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中,这里成了洋教士们的窝点,自然成了义和团民进攻的主要目标,双方在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眼皮子底下互相残忍地厮杀着。“文革”期间,北堂也难逃厄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80年代才修葺一新,重新接待教徒。
汤若望和顺治帝像
此画为外国传教士所绘,现藏于德国慕尼黑美术馆。此图描绘了顺治帝与汤若望之间的亲密关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
 
    除了南堂和北堂外,至今北京城内还保存着一些大大小小的教堂,其中不少仍然经常举行宗教活动,不但成为教友们礼拜、瞻仰的地方,更为北京城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王府井天主教堂
王府井天主教堂,又称东堂,建筑属罗马风格。1655年,顺治帝饮赐兴建,康熙年问曾大加修缮,后屡废屡兴,现存建筑为1904年所建。
西什库教堂内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01:57 , Processed in 1.08282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