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文门内东晓市街,最初是清代康熙年间在京城建立的一所义学。明、清两代,在天坛以北一带有不少池塘水榭和贵人的别业,是个秀丽宜人的风景区。其中有一所洪庄,是降清明将洪承畴的赐园,它占地宽阔,环境幽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京兆尹钱晋锡在宛平、大兴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就学。其中大兴义学赁屋于洪庄。后来,宛平的义学合并到洪庄来,改称首善义学。从此洪庄书庄朗郎,成为京师义学所在地。 首善义学创办之初并无自己的学舍,只是祖赁洪庄里一些房屋。以后,京兆尹施世纶想买下洪庄一些空地,扩建义学为书院,不料洪之孙奕沔执意不肯,旋世纶耍了手腕,向皇帝上疏,谎报洪氏后人愿意献地办学。康熙看了奏折,对此举甚为嘉将,特御书“广育群材”匾额以赐。奕沔得知后,有苦难言,对施世纶购地办学的事,再也不敢驳逆。至此,首善义学在原有基础上增建校舍扩大规模,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隶属顺天府管理,学生主要是京师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贡生,顺天府的童生可从优就学。书院主持人称院长,多为有名之士,并设学长、学副、上舍等名额,还聘有主讲。教学内容除官府规定必修课业以外,还定期请一些学者讲学,主要内容是八股文、临摹法贴,间或也讲授经书义理。每逢朔望之日书院里还命题考试,京兆尹常亲临考场监考,对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作为就学资助。如果发现出众的人才,即上疏推荐。 金台书院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和光绪五年(1879年)进行过二次规模较大的重修。当时书院规模宏敞,主体是三进四合院式院落,布局井然有序,光绪年间重修后的建筑设有朱子堂七间,大堂三间,垂花门一座,官厅六间,大门一座,南罩房五间,东门一座,东西文场各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厨房、马棚共七间,合计64间。此外大门外有扇面形影壁和石雕卧狮一对,工艺精致,蔚为壮观。在这里可以看见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的传统规制。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和新学制的兴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了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金台书院就停办了,其旧址改为顺直学堂,民国期间改为公立第十六小学,后虽几易其名,校舍却无变动,解放后改为东晓市小学。 金台书院的主要建筑现在均保留下来,1985年又经过修缮,面貌焕然一新,显得格外文雅、庄重。现存文物有乾隆四十九年《金台书院记》石刻一方,嵌于门洞东壁,院内还存石碑两座。 金台书院自开创义学至今,已近300年历史,并且始终为学校,这在北京是首屈一指的。现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