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上七条1号原四川会馆正门 ■南新华街原京华印书局 骡马市大街是宣南屈指可数的东西向通衢大道。此街大致形成于明嘉靖年间建筑外城之后,当时属于南大街一部分,因街内有骡马交易市场而得名骡马市街,属宣北坊。清代在街内设骡马税局,称骡马市大街,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两朝,骡马市大街一直是个热闹的场所,街内有骡马市场,分为晨晚两市。晨市为活市,所谓活市就是交易宝马良驹之所;活市之后即是死市,捡骡马之衰疲者,会集于此,竞赴屠宰。骡马市大街内不仅市场交易活跃,在街之两侧还留有众多历史旧迹。 ■南新华街与骡马市大街交会处是京华印书局 在骡马市大街的东北角,有一座雄伟的大楼。每每路过此处,我都会禁不住多望它几眼,总感觉这座大楼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战舰。这座大楼就是著名的京华印书局。京华印书局大楼不仅外观雄伟,它还在中国近代工业史和近代建筑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南新华街改造的时候,为了保护此楼,特意在此拐了一个弯儿。 京华印书局在中国近代印刷业中可以称得上是负有盛名。书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创办的强学会书局改组而来的。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等人发动应试举子“公车上书”未果,使他们感觉到要变法,必须了解西方,以宣传为要。于是十月初,康有为等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又名译书局,也叫强学书局或强学局,“日以翻译西书,传播要闻为事”。可是时间不长,就遭到御史杨崇伊的上疏诋毁,于是京师强学会遭到封禁,图书仪器被查抄。后来,御史胡孚辰又上奏“书局有益人才”,建议把强学书局改为官办。清政府才下令改设官书局。但是官书局一直经营不善,1905年被商务印书馆买下,改名京华印书局。 京华印书局经办后,淘汰了木板印刷,全部采用铅印、石印,由于印刷质量精良,业务发展起来。1920年京华印书局大楼在虎坊桥落成,现在在楼身上我们还能看到1920的字样。这座大楼主要功能为印刷厂房。但是楼的设计和建筑在当时条件下是十分先进的,可以说是近代建筑的一个代表。大楼高四层,采用了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以水泥为墙面,使用欧式风格门窗,在当时的北京是很少有的新式建筑,其实就是现在看来这座大楼的样式也没有落伍。大楼内设三组楼梯和一部垂直运货电梯。单就这部电梯就代表了几个第一。这部电梯有着木制的轨道,这在当时的北京是首次出现的,而且这部电梯也是现在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木轨电梯。我在京华印书局的大楼里见到了这部老电梯,现在它还能够运行,电梯里还保持着木制的箱体。 ■半顷湖光摇花艇,一帘香气扑新荷:梁家园 离京华印书局不远就是明清时名冠京师的梁家园。宣南一带的私家名园不胜枚举,有闻名遐迩的孙公园,还有花木奇胜的寄园、怡园等。而在这些私家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梁家园了。梁家园大致位于前孙公园胡同以南,骡马市大街以北,南新华街以西,红线胡同以东的这片地方。 梁家园相传为明嘉靖进士梁梦龙的宅园,在京城西南的废城边,引凉水河入其中,亭榭花木集一时之盛。园林遥对西山,后绕清波。极亭台花木之美,宛如江南胜景惊现北方。梁家园池之南北旗亭楼榭不断,池中湖面平阔,游人泛舟其上,湖光山色竟夜忘返。宣南一带清季蛰居着众多的江南才子,他们时常聚于梁家园,饮酒赋诗,歌以咏志。 梁家园废弃后,被花农改为花圃。花圃中种有牡丹、芍药几十亩,花开之时如云锦布地,香冉冉闻里余。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一个叫莲性的和尚来此买下梁家园,建起寿佛寺。寿佛寺设有粥厂,寒暑无间断地向附近百姓提供救济。民国时,寿佛寺改为外右二区公署。寿佛寺旧址现在是宣武区公安分局大楼所在。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宛平绅士周东方集资在寺西办有义学,专收附近贫寒子弟。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校改称“宛平模范两等小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学习新学的学校。民国元年改称公立第二十九国民学校,十一年改称京师公立第十九小学,二十三年改称北平市立梁家园小学。此校自创始到民国,期间虽屡有变更,但终是办学不辍。据说其学校大门上还贴有“为善最乐,读书便佳”的楹联。 ■红线胡同内住过京剧名家杨宝森 紧挨着梁家园的就是红线胡同。红线胡同在明清至1965年以前均称麻线胡同,1965年后将小麻线胡同、朝阳胡同并入,改名叫了红线胡同。胡同内原有郢中、安陆、淮安会馆。 红线胡同不很长也不甚宽阔,胡同内都是普通的民居。然而胡同的17号却与众不同。朱红色的大门虽已斑驳,但是古朴中透着一股子精气神。据说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宝森先生曾居于此。喜欢听京剧的人对杨宝森一定不陌生吧。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杨宝森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四大须生”。1944年1月,他曾以出演《伍子胥》轰动京城。 ■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寓居过的魏染胡同 从红线胡同往西就是魏染胡同。魏染胡同是骡马市大街北侧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胡同不长,两侧的居民加起来也不过百十来户。此巷因明代有魏姓染匠居住而得名,地属宣北坊。不过也有人传说是因明代的大太监魏忠贤曾居于胡同里,胡同被称作魏阉胡同,但这个名字不好听,就改为了魏染胡同。清代时一度称过魏儿胡同,后来又称魏染胡同了。 说到这条魏染胡同您一定立时会联想到胡同内的京报馆和著名报人邵飘萍。现在胡同内的30号还留有京报馆的旧迹。不过在魏染胡同居住过的名人不止邵飘萍一人,还有在明末清初时被称为“江左三大家”的诗人吴梅村。吴梅村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他自幼好诗文,有天赋,才华横溢名扬江东,与学者钱谦益、龚鼎孳齐名。清朝初年,吴梅村受人举荐被清廷起用,因此他得以携家眷北上入京。吴梅村在京时就住在魏染胡同。在魏染胡同居住时,闲来无事他便时常流连于琉璃厂、大栅栏等处。吴梅村的诗文书画名扬天下,并且深受同样喜欢诗文书画的顺治皇帝的喜爱。但吴梅村是一个恃才放旷之人,在朝廷内难免招来嫉妒和排挤。不得已他只好向皇帝乞假还乡,离开了京师。 吴梅村去后,其同乡学者梁瑶峰移居魏染胡同吴梅村旧寓。此外还有一些名人如,沈东田、祝德麟、曹锡宝、汤右曾、查慎行等亦曾寓于此巷。 ■四川营胡同曾是蜀国女将屯兵处 在魏染胡同之西就是四川营胡同。北京叫营的胡同不少,此处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处了。四川营胡同一带原本是外城一片荒凉之地,后因明崇祯年间,四川石柱宣抚使巾帼女将秦良玉奉诏勤王,曾驻兵于此,得名四川营。 说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执掌帅印的佘太君、穆桂英,然而还有一位女英雄往往被人们遗忘,她就是明朝末年的女将军秦良玉。秦良玉一生精忠报国,她所训练的白杆军更是所向无敌。 崇祯三年(1630年),明朝统治岌岌可危,清军乘虚而入,北京告急。崇祯皇帝急诏天下兵马“勤王”。远在边陲的秦良玉得到圣旨后,便筹齐兵饷北上“奉诏勤王”。她点齐白杆军的兵马,日夜兼程,人不解甲,马未解鞍,立即同清兵展开激战,先后会同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解除了北京的危难。捷报传来,崇祯皇帝大喜立即下旨褒奖秦良玉,并在平台召见她。赐给她三品服色及彩缎、羊、酒等物。崇祯皇帝还亲自赋诗四首,以褒彰秦良玉抗虏之功和女中豪杰的英雄本色。崇祯皇帝赞美秦良玉是“学就西川八陈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蜀锦战袍手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秦良玉在保卫北京之役后,并未马上离去。她曾驻军于北京外城,保卫京师的安全。当年秦良玉屯兵之地,就在现在的四川营胡同一带。后人为纪念此事在此地建有四川会馆,会馆内有祠堂,祠堂中央原有一木龛,供奉秦良玉戎装画像,龛前牌位上书“明太保秦良玉之位”。龛前还有楹联曰“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桑梓客。起英魂于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海天涯。”会馆门外有横匾上书“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 民国初年此地曾设女子学校。现如今四川营胡同已辟成了宽阔的马路,四川会馆也已为民宅,匾额、楹联等早已不在了,只留下女将军千里勤王的一段佳话。 ■棉花片里,梨园锦绣藏不住 四川营胡同的西邻就是棉花诸条胡同。棉花诸条胡同均为东西走向,因裘家街从中贯穿,将诸条胡同分为上下两条,东为上,西为下。棉花诸条胡同的形成也与明末秦良玉北上勤王的故事有关。秦良玉击退清军后就在四川营驻兵。秦良玉在此驻扎期间施行屯田的政策,她让军士和女眷们在四川营旁边的荒地上种植棉花。军士和女眷们收获棉花后,就地纺纱织布制作军装。当年军士和女眷们种植棉花之地,被当地的百姓亲切地称为棉花地,后来就形成了一条条的棉花胡同。到了民国时期当年秦良玉屯田的这片棉花地里云集了十数位梨园英杰。 棉花下三条1号住着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棉花五条7号为著名京剧艺术家叶盛兰住所。棉花上六条6号有著名的京剧艺术家赵桐珊。棉花下六条11号寓居过著名鼓师赓今群。棉花上七条1号是四川会馆,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故宅。棉花下七条1号曾是李少春宅院,15号住着京剧艺术家金少山,17号是中国戏法艺术家“快手刘”的宅院。棉花八条1号曾有京剧艺术家马福禄,6号住着评书艺术家连阔如。棉花九条6号是京韵大鼓艺术家刘宝全的故宅……如此多的京味艺术家聚集于此,可真是叹为观止呀,小小的棉花片竟是京城京味最浓的地方。 ■前朝铁门虎圈地,施愚山故居这里寻:铁门胡同 在骡马市大街北侧还有一条普通的老胡同叫铁门胡同。铁门胡同叫了“铁门”之名,是因在明朝,胡同中确实设有大“铁门”的缘故。据清人记载,虎坊桥其西有铁门,前朝虎圈地也。原来这个铁门就是虎房边上的铁栅栏门。骡马市大街之东原有一桥,名曰虎坊桥,明朝皇帝养虎的虎房便设在此处。在虎房四周一定范围内设置了“铁门”是为了防止猛虎伤人。清朝时虎房废除,而防虎的“铁门”就演化为街巷名称。铁门所在的地方定名为铁门胡同。 铁门胡同虽然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胡同,但是在胡同里却蕴藏着有趣的故事,居住过前朝的大儒。从胡同北口进去,走不了几步,就是宣城会馆。宣城会馆在铁门胡同11号。宣城会馆的前身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施愚山的故居。施愚山就是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康熙时举为博学鸿儒,翰林院侍讲,转侍读。施愚山的诗文富于现实主义,尤其擅长五言,与著名诗人宋琬齐名,当时有“南施北宋”之称。 顺治六年,施愚山得中进士后就从安徽宣城老家进京。进京后他就住在了铁门胡同的一处四合院里。据说当时施愚山住在北厢房内,有后人刻碑一块镶在墙上。后来施愚山辞官回乡,便将此宅留作同乡住宿,改为宣城会馆。 ■七十二口井眼,讲述酱园春秋:铁门胡同的桂馨斋酱园 铁门胡同中可与施愚山诗文“媲美”的是名冠京师的桂馨斋酱园。桂馨斋据说是一对来京谋生的南方夫妇在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创建的。开始他们先在菜市口附近摆摊销售自制的小菜,后来有了本钱,就在铁门胡同30号开设了桂馨斋酱园。桂馨斋开业后,因酱菜味道好、质量佳,经营得法,生意逐渐兴旺起来。 桂馨斋真正名冠京师,还要从一个姓沈的徒弟说起。这个小徒弟诚实懂事、聪明能干,深得这对夫妇的喜爱。这对夫妇便将做酱菜的手艺及配方传授于他。这个小徒弟经过自己长时间的探索和磨炼,最终成为制作酱菜的能手。后来,这对夫妇年老南归,便将桂馨斋的全部资产赠与这位姓沈的徒弟,由其继续经营。 姓沈的徒弟接管桂馨斋后,励精图治,又向亲友筹借了些资金,添置生产器具,招收徒工,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建起了一座手工作坊,开设了批发酱菜的业务。由于他经营得法,酱菜制作精细,质量上乘,很快桂馨斋便名噪京城。在桂馨斋的酱菜里尤以酱佛手最为有名。在老北京人的习惯里就有冬吃六必居的八宝菜和桂馨斋的酱佛手的说法。桂馨斋的酱菜传说还曾经是进贡朝廷的贡品,深得慈禧太后喜爱。慈禧太后还曾特别赐予桂馨斋掌柜六品顶戴,赐予“腰牌”一块,黑色马褂一件,为的是他可以凭此进入皇宫送菜。 据说铁门胡同内有七十二口井眼。就是在院内屋中,往往亦有井眼。您肯定会问,铁门胡同一条百十米长的胡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井眼?原来呀,这些井眼也与桂馨斋有关系。铁门胡同的桂馨斋酱园不是生意兴隆吗,其他酱园遂争相效仿,也将酱园设在铁门胡同内。当时酱园做酱菜需水多,因此就要打井取水,酱园多了,打的井就多了,这就形成了铁门胡同中遍地是井眼的“地貌”了。 可惜如此红火的桂馨斋酱园后来就从铁门胡同消失了。我以为再也见不到这个老字号了。没想到有一天我路过南横街,竟发现在路南有一家店铺巨大的招牌上写着“北京桂馨斋酱园”。这莫不是铁门胡同的桂馨斋?我将信将疑地推开店铺的大门,一股酱香扑面而来。我问正在售货的大姐:“这个桂馨斋可是铁门胡同的那个桂馨斋?”大姐极热情又极肯定地说:“就是那一个……”听了她的话,一股喜悦之情不由得溢满我心头。 ■嬉笑怒骂皆为文章的笑社 大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铁门胡同49号的东跨院内,曾有一个颇具影响的文学社团叫笑社。您可别以为笑社和说相声有什么关系,这个社团主要是“以文会友”。它的发起者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新闻记者耿晓堤等人。社中成员有史学家张次溪、著名报人成扶平、剧作家景孤血等先生。笑社中皆是文坛俊杰,他们的文章针砭时事,揭露时弊,亦庄亦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当时,笑社社员们笔锋犀利的文章也只有邵飘萍先生主办的京报副刊才敢发表。京报馆就在离铁门胡同不远的魏染胡同,两社极近。据说两社的同仁们经常聚在一起“煮酒论英雄”。 笑社不仅文章独具特色,其门口的一副木制楹联也是“个性十足”,上联为“此地在城如在野”,下联是“斯人非佛亦非仙”,据说此联出自篆刻名家潞河张瘦梅之手。如今铁门胡同只剩下半条胡同,49号已了无踪迹了,笑社也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铁门胡同的安庆会馆 安庆会馆在铁门胡同中部,这所安徽人士创办的会馆建成之初即为宴会聚集之地。 1912年9月2日下午,在安庆会馆发生了一件大事,受世人景仰的孙中山先生应北京报界邀请来到了安庆会馆。孙中山先生此次来京国事繁忙,行程十分紧张,但是孙先生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半天时间来到安庆会馆参加北京报界为他举办的欢迎会。先生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演说,“革命事业,多赖报纸鼓吹,始克成功”。先生的讲演不仅充分肯定了北京报业在宣传革命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且给予了北京报界同仁巨大的鼓舞。 继孙中山先生之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也曾到过安庆会馆。1917年陈独秀应北京大学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因此来到了北京。到京后,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在南城米市胡同创办了《每周评论》,为了工作需要,他时常会到安庆会馆居住。 据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回忆,安庆会馆是铁门胡同里建筑最精美的院落了。会馆不光门楼庭院宽阔,在院内建筑的墙上、戗檐上还有精美的雕花。会馆院子里有假山,还有三层五楹的木楼和仿欧式楼房各一座。院内各房之间有游廊相连。整个院内夏有葡萄架绿阴凉凉,秋有菊花微香阵阵。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8 00:58 , Processed in 1.11175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