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百年老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孙敏生

  在老北京内城的东南角,有个地名叫沟沿头,从南城根儿到北口全长足有一千四五百米,将近六十个门牌里,既有商号店铺,又有住户人家,这条从清代年间就形成的老街,在一九五八年盖北京火车站用地需要,沟沿头从此消失了,但是在这条百年老街上曾经历过许多故事却让人难以忘怀。现而今六七十岁以上在这里生长过的,都能讲述出一些当年沟沿头的故事。
  
  五号大杂院
  提起沟沿头五号,那是老京城里名符其实的大杂院,四十多家居住在一个大院子内在当年也算是不多见的。
  从住户的社会职业看,大院里都是些劳动大众:干泥瓦匠的、拉人力车的、剃头修脚的、焊洋铁壶的、锔锅锔碗的、卖豆腐丝的、打鼓收破烂的、拉脚打杂的、当奶妈保姆的,还有个做酱牛肉出了名的。五行八作门类俱全,男女老少百八十口人聚居在一个门牌里生活,在老北京城绝无仅有。居住在这里的每户人家几乎都是不足十来平米的一间屋子半间炕、街坊邻居朝夕相处和睦融融:谁家今天揭不开锅了,就有人匀出点米面送上门来;哪家没烧的了,总有人撮点儿煤球劈柴拿来救急,互帮互助习以为常。北京拆城墙那年这里盖起了北京火车站,大院人搬进了新楼房,大院儿的后辈儿孙们如果经历过或者听说过那个沟沿头五号,一定会感慨万千珍惜今天的。
 
 三怪酒店
  在沟沿头街上,有一家酒店,三大间门脸儿常年不下窗板、两扇店门只开着一扇供人进出,酒店从来不挂牌匾也不做广告,店里只卖一种白酒不卖酒菜,零整批发概不赊账,客人来店喝酒可以自带酒菜。
  这家店店堂面积不算小,但只备一张桌子,桌子是用一口水缸上面放上一块木板搭成,两条长木凳只能凑合坐四个人,如果遇上第五位客人只好站着喝。店里不备酒杯,一摞黑色粗瓷碗客人自用自取,就是这样的酒店从早到晚喝酒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店掌柜姓字名谁无人知晓。知道点儿底细的人讲这家酒店东家是京东北一家经营烧锅的老板开的,店堂内一字排开十几口足有一米四五高的特大圆肚水缸,隔三差五用毛驴驮来原封白干儿酒倒进缸内。晚上店门关了以后,掌柜便招呼伙计从后院用铁桶担来白花花自来水兑进去,一根像木耙子的东西上下翻搅,然后由掌柜亲自舀出一点儿酒尝尝味道。微微点点头算是合格了。住在这条街上及其附近胡同里的穷苦哥儿们卖了一天力气回家之前总要进店喝上两口。有好酒量的常客品得出来酒里没少兑水,一来二去跟店掌柜混熟了就开开玩笑说:“自来水公司要在小管子里掺上您的酒,准能发大财。”掌柜子接话也不示弱:“俗话说厨子不偷五谷不收,卖酒的不兑水死了见不起鬼,您自管打听有哪家卖酒的敢拍胸脯子说他的酒里没兑水。我从这条街上爬出哈德门外买四两高末送您。”
  有位姓许的老学究是这家酒店常客中学问最高的一位,七十岁开外,消瘦矮小的身材,留着山羊胡子,鼻梁子上总是架着一副老式铜腿茶色镜,文质彬彬,人们都很尊敬他。传说老人年轻时曾在一个什么衙门里当过文书之类的差事,写得一笔漂亮的毛笔字,逢年过节或谁家婚丧嫁娶,免不了求许老挥毫泼墨,老人也乐此不疲,总是乐呵呵地说:“我这是土地庙门上的横批——有求必应。”
  许老酒量不算大,但是每天早晚进店两仰脖儿,几乎是风雨无阻,说来也怪许老每次喝酒的下酒菜不是猪头肉也不是花生米,竟然是祛暑圣药——仁丹。只要有人给老人让个坐,店伙计便立马儿捧上半碗白干儿,许老慢条斯理地从衣兜里摸出一包仁丹,咂一口酒就几粒仁丹,而且顿顿不变,原本两种挨不上边的东西混合在一起,散发出闻所未闻的怪味来,有人曾经问过许老您这是唱的哪一出,许老笑答:“这你就外行了,仁丹伴酒舒肝理气、醒脑解疲,酒中有水预防拉稀。”这真是怪店招怪人怪人出怪事,一来二去不知谁为这家酒店起了“三怪酒店”的美名,也有人云不止三怪。
  老杂合菜
  在沟沿头街上还有一位备受人们关注的老人,七十多岁慈眉善目戴着三百度的近视花镜,洗得退了色的对襟袄、缅裆裤,显得干净利落。
  老人姓赵,不知谁什么时候给老人起了个绰号,叫老杂合菜。老人每天总要在安巴儿开的烧饼铺门前长板凳上闲坐一阵子,凡是路过他跟前的街坊四邻,甚至半熟脸儿,都要不厌其烦地撅着屁股搭话问安。老人喜欢和人聊家常,他有一句口头禅:“我这是没眼的猪——爱瞎哼哼。”
  孩子们更喜欢接近他,只要赵爷爷一出来遛弯儿总能看见两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围在他跟前说说笑笑,问长问短,亲密无间。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把老人的近视花眼镜摘下来,戴在自己脸上耍个鬼脸,赵爷爷一高兴,话匣子打开便云山雾罩侃个没完,从怎么盖的里九外七皇城四,到为什么设九门八典一口钟,北新桥什么时候叫北旧桥,哈德门外桥底下扣着那口锅什么时候翻开。孩子们的家长并不阻止接触老人,只是嘱咐孩子不准管赵爷爷叫老杂合菜。
  赵爷爷老两口一辈子无儿无女,老伴信耶稣,靠帮助教会操持礼拜六活动挣点微薄收入,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倒也安然宁静。
  我真不知如何提起赵爷爷绰号的来历,知道根底的人只有沟沿头街上岁数大的人能讲点原因:每逢七邻八舍赶上哪家办个红白喜事,赵爷爷总是不落空的,适时到场。办事主人吩咐厨师把撤下席来的“折箩”分给老爷爷一份,说能图个吉利,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老杂合菜”的名声远近驰名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1 08:43 , Processed in 1.11356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