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收藏爱好者关锡祥家中有半面墙的老式相机陈列柜,他手中这台“为人民服务”牌相机,是特殊时代北京照相机厂的产品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长城DF120单反相机十分普及
仿莱卡 “大来135”只产12台 拆德机 普及型120称第一 弃俏品 爱玩个性遭淘汰 长城相机 借“机”下蛋 样品虽优难成势
几年前,人们还会侧目身边拿着数码相机的人,心里漾着羡慕,嘴上硬说人家臭显摆。几年后,拉开自家抽屉,各种数码设备的数据线纠缠在一起。出门拎台半机械半手动的,口袋里还得再揣个卡式机,没准肩上还背着DV。但即使全副武装也没人搭理你,反倒是路边摆弄老式相机的人,又惹人侧目了,“瞧,专业人士才玩得转的东西!” 北京照相机厂这曾经的业界精英,生产过多少台现代人眼中的“老式”相机——外人眼中的专业相机,已无人知晓。它的前身为大来照相机厂,是中国最早生产照相机的厂家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一家照相机厂,曾经号称“一枝独秀”。在那个年代,北京“长城”与上海“海鸥”齐名。 人物:北京照相机厂,知名品牌“长城相机” 出生日期:1957年 年龄:57岁 住址:海淀区北三环西路 特长:制造各种相机 曾用品牌:长虹、天坛、北京、红光、毛主席万岁、为人民服务 沿革 创制“大来” 135型号只产12台 1956年,大来照相机厂创始人刘学滨以德国莱卡相机为蓝本,试制仿莱卡相机。由于国内相机生产工艺处于初级阶段,受技术、设备等限制,全部零件均需手工制作。后来,试制成功了仿莱卡2型相机,并以“大来”命名。大来135相机,比上海58-2相机还要早两年。除了进口coated 50mm f3.5镜头外,其他部件全部由大来厂自己设计制造,快门为横走式布帘快门,速度比莱卡2型相机快一级。 这部相机的测距与取景分为两上视窗,在莱卡2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背带吊环儿,使携带更为方便。在机顶上有“大来”模压商标及“北京大来照相机厂”字样,并有独立模压机身编号,编号由100101开始。“文革”期间将相机视为西方文化,大部分相机被砸毁或丢失。 大来135相机试制成功后进行了试拍。1956年8月4日,《北京日报》以《看,咱们的国产相机》为题并附有该机拍摄的长安街照片做了专题报道。大来135相机仅试制了12台样机,便没有继续生产下去。 1956年大来厂生产的另一款以“大来”命名的相机是120双镜头反光相机。1957年大来厂转为国有企业,更名为“北京照相机厂”,大来120相机也被命名为“长虹”。1959年,又将“长虹”改名为繁体字“天坛”。 搞协作变商标 远市场玩个性 1964年,北京照相机厂试制了两台“北京”牌EB135单反相机,这台相机的镜头由“北京玻璃研究所”研制。该机设有机械自拍机及附件插座,使用闪光灯时需用闪光联线,在机顶左侧倒片钮下设计了胶片感光度调节盘,快门设有快门锁,在机背右上方有“北京玻璃研究所研制”的字样,机背左上方有机身编号。 1968年,北京照相机厂以日本理光超级SHOT相机为蓝本,生产了国内首架具有手动上弦、发条输片功能的金属相机即SZ135型。SZ型经历了“为人民服务”、“北京”、“长城”三个商标的变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大相机厂开始向135单反相机发展,北京照相机厂却退出了生产135单反相机的行列,一直生产自己的独特产品——DF系列120简易单反相机。 引外资 先进设备惊倒外国人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照相机厂与日本柯尼卡公司合作,厂里的先进设备令柯尼卡公司的考察人员大吃一惊。合作后生产KonicaC35ET3轻便相机,此机型是厂里上世纪80年代主导产品。上世纪90年代,厂子又与香港宝源公司合作,建立“北京北照宝源光学工业公司”,以生产轻便“傻瓜”相机为主,销往世界各地,虽然相机产量极大,但只是大众化产品。 1997年,北京照相机厂与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组建了奥林巴斯(北京)光学有限公司,这是该厂组建的第二个合资公司,生产奥林巴斯牌相机,双方投资150万美元。 2001年,与奥林巴斯公司第二次握手,成立奥林巴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生产数码技术产品。 产品 三品牌过渡 最终定名“长城”牌 1967年初,日本某纺织代表团访华。一位老团员的儿子喜欢照相机,希望与中国同行会晤并交换产品。 北京照相机厂派人前往,用一台海鸥4型换回一台发条输片的理光24型135照相机。机械工业部仪表司认为这台相机“不错”,时逢北京照相机厂需要研发新产品,双方一拍即合,组成了试制组,开始仿制相机。 图纸在演乐胡同的大庙中绘制,镜头数据花了3个月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出来,后盖则用人工锤敲成型。试制组用了6个月时间制造出了新相机。 新相机采用机械中心快门,双影重合调焦,成像清晰,内藏发条输片,一次上弦可连拍12张,在国产135相机中别具一格。相机根据“输片自动”汉语拼音的字头命名为“SZ”,两台样机上刻着“毛主席万岁”五个红字。 1968年,北京市革委会要找几个“抓革命,促生产”的试点项目,SZ荣登榜首。北京市生产委员会组织了全市33家企业进行大会战,突击模具,限期完成。“十一”前,零件备齐,为了“向国庆献礼,向毛主席表忠心”,工人吃住在厂里,女工带着孩子,日夜奋战,终于将200台刻有“为人民服务”的批量试制产品送上了市场。 1969年,“为人民服务”改名为“北京”牌,后来中央不允许以城市名称为相机命名,北京SZ-1相机改名为“红光SZ-1”。但这两款相机只是一个过渡,没有正式投产。后来,轻工局请书法家为相机题写产品名“长城”,从此北京市照相机厂开始用“长城”作为商标。 但SZ研制未经技术经济分析,技术要求高于本厂的工艺水平,无法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连年亏损。在120走俏的年代生产135产品,造成产品积压,有时甚至以60元低价内部处理。工厂被迫于1981年停产,13年累计生产了6.3万多台照相机。 分解东德培罗塔 普及型120出炉 1982年春节前,北京市委有关领导找到北京照相机厂,说长城135相机已生产了10多年,能不能再搞个新产品。没几天,厂里就组织中层干部参加了新产品选型会。最后决定仿制东德培罗塔(Pelot)型120单镜头反光相机。 Pelot相机结构简单耐用,而且可以换镜头,120相机不用放大设备,自己就能洗出照片。 要仿制首要的问题是图纸,设计人员将一台培罗塔相机慢慢拆解,边拆边画图。一个月后,设计人员终于完成了长城单反相机182种292个零件的设计绘图工作,而且还把工艺要求也都设计完成了。 按正规程序,得先出图再排工艺,然后由工装科设计模具,最后才能生产。按这个程序生产,近300个零件得干两年。为了赶时间,厂里直接将设计图送到了车间。干部工人一起上,几百套模具,很快就做出来了。“五一”节那天,厂里特批2000块钱奖金买来茅台酒,慰劳大家。 第一批样机出来后,有漏光、快门不准的问题。一机部部长仔细研究了长城单反样机后,批示:“此相机设计不错。” 此后,长城单反相机就成为北京市仪表局乃至北京市的新项目。又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攻关,200台生产线上组装的照相机在一机部组织的验收会上检测合格,开始生产。 至此,中国第一部大批量生产的简易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诞生。它是可以使用135胶卷的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普及型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