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长 一台钢琴造半年 大评比 隔幕听音辨优劣 造巨琴 为配人民大会堂 火烤木料 最怵雨季 年份即型号
土手艺造出大钢琴 厂子刚建时,缺材料就去小市买些旧木家具,拆了后再加工。即使是加工原木,练习生也不能拉大锯,拉大锯是师傅才能做的活。练习生就负责运木头到屋顶晒干。起初,钢琴生产全靠手工,一年生产几台。钢琴的型号是按着日期定的,比如1950年生产的第一架钢琴就被称为501型。
除了不种树材料全自给 1958年大跃进时,工厂开始有了自己的铸造工艺,也有了自己的木材厂。那时,前苏联同行业专家来参观,直说,我们这家钢琴厂除了不种树其他都自给了。 生产材料不愁了,可每年雨季厂子里就得停产,生产就会受影响。油漆驳落、音板裂、琴弦未出厂就生锈成了技术难题。于是厂子里组织技术攻关,提出八大质量课题,解决油漆光亮度不够、渗漆等问题。
一台钢琴半年产 改革开放前,一台钢琴生产的周期在半年以上。原木送到木材综合厂,棵径的大小不能小于36厘米。木材加工后,开始干燥,为了缩短周期还用火烤或蒸汽干燥。干燥后再测含水率,不同的部件含水率不同,大概不超过百分之七。 根据不同批次颜色的不同要求,工人给木料上漆,然后再干燥,再抛光。键盘的木头最早用红松、白松。各部位零件都做好后,再拿到装配车间统一装配。
大评比 隔幕听音辨优劣 每年全国轻工业部会举行钢琴评比。全国的四个钢琴厂,确定钢琴的型号,然后各厂派人到另一厂选定库中此型号钢琴一架,封存。四厂产品运到一起,每个厂各请一名钢琴家。钢琴家选节奏类似的曲子弹奏,专家在台下听,台上还要拉着幕。
造大琴 木桶手艺派用场 1959年,人民大会堂竣工前,周恩来视察,看到万人大礼堂的舞台上摆放着一台六英尺的三角钢琴,便建议做一台与舞台比例相衬的大钢琴。 1959年7月12日大钢琴开始制作。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琴只有9英尺,听说捷克做过12英尺的,可谁也没见过。最后决定造一台15英尺的钢琴。钢琴要在9月29日送到人民大会堂,造琴的时间只有不足80天。 试制小组打破常规的加工方法,用南方制作木桶的办法制作外壳,保证了外壳不变形;用空心加龙骨的办法保证了大盖的轻巧。 厂里自己的铸造炉不够大,钢板要靠外援。党委开了封介绍信,负责同志拿着到兄弟厂要求协作。厂子附近的内燃机械厂有大炉,而且还有15英尺大的砂箱,就帮着义务铸造了钢板。78天后,这台钢琴摆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
十年国庆礼品重打理 老琴新生靠徒手打磨 讲述人:冯高昆(2001年特大型三角钢琴维修组成员)
2001年年初,人民大会堂重新进行了装修,与之配套的设施和用品大都进行了修复和更新。但星海送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的礼品——15英尺特大型三角钢琴,却在会堂的角落里沉睡着。三角钢琴外壳多处开裂,油漆全部老化,琴键不起,琴弦锈蚀断缺。三角钢琴体积巨大,在钢琴厂大院内没有合适厂房。只能将它运至位于北京东坝地区的钢琴二厂。 钢琴全长4.57米,重量1吨以上,由于外形特殊,只能用人工搬运。当天,几十个小伙子将其抬起后扛在肩上,步调一致,一起用劲。从上午9时开始,直到下午3时,才把特大型三角钢琴运进钢琴二厂特地为它安排的油漆车间大厂房内,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由于琴体庞大,油漆砂光和抛光都不能用设备,全部由人工打磨抛光,琴体每次移动翻转,都得召集众多工人一起动手。15英尺钢琴的低音弦长3.36米,用厂里最大的打弦车也只能打2米长度的低音弦。几位老师傅就将两台打弦车连接在一起,厂房里摆不开,就在院子里接。在2月的寒冷天气中,大家打成了一套15英尺钢琴的低音弦。
火在八十年代中 讲述人:徐淑心(七十年代末入厂) 星海最火时是1984年到1986年。当时,六级钢琴考级就算特长生,钢琴价格一年调两次。买东西都得凭票,厂里职工每人每年有5张钢琴票。钢琴生产周期长,一年只能生产1000台,有时候你得等半年才能拿到琴。托门路走后门,还得排队。厂里职工当时也买琴,工资低,借钱也得买。头天1000多元,过几天说不定就涨到2000多元了。
工厂小事 特殊待遇:油漆工人有半斤或一斤的白糖补助,也发点油,油给炸成油饼,发油饼票。离休:1949年10月1日前入厂的大部分职工享受离休待遇。 奖励:37道工序,每个季度有质量鉴定,半成品工序通过半成品鉴定,鉴定出一类产品奖励一条毛巾,二类奖励一块肥皂。 买琴:钢琴厂三分之一的职工家里有钢琴,钢琴厂职工买琴和普通客户一样排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