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何映宇

  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的缩减。或者说,方言里包含了某种最直接的文化认同,它体现了某一地域的生活习俗、性格心理,甚至伦理规范等。它的丧失,意味着我们对整体社会文化选择中丰富性的丧失

  近来一份《北京方言测试》在网络上热门转载,很多网友做完测试后纷纷留言,只能答对“不到四分之一”。这成了一些老北京人理直气壮呼吁北京方言要“申遗”的理由。有统计数据显示,自从1955年10月我国内地开始推广普通话,50多年来中国内地人口中会说普通话的已经占到一半以上。在普通话主导的“话语空间”下,方言日渐式微,这让许多“地方主义者”忧心忡忡。

  顾名思义,方言不等于官话或者国语。官话与方言对应而生,有了官话才有方言,没有方言也就无所谓官话。这个辩证法的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对某些教条主义者还是有点难度。要弄清楚这个逻辑关系,关键是先要让那些喜欢“申遗”的老先生们明白官话为什么要压倒方言这个大前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孟子不去检讨自己“外语水平低下”,反而以中央大国的公民自居,很看不起南方人,说他们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劳鸟,这么说来,南方蛮夷之地的土著所说的方言在北方人眼中岂不就是鸟语?在古代,官话和方言由此形成了十分奇妙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是因为它作为本质上意义上的交流工具,需要有一个超越方言而适应不同地域的公共语言,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央国家构建的意识形态中的重要部分,它规定了什么是秩序,什么是禁忌,什么又是好话;什么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言说的,由官话和方言构成的话语体系隐含着一整套社会伦理规范。通过这种对知识与信息的重新编码,古代官方话语曾限制了语言(更多的是方言)的无限增殖,并且潜移默化着社会公民的行为准则。

  在全球化的时代,情况不大一样了,但方言的社会特性还在显现,而方言的兴衰盛微则有多种自然而然的命运,比如,以前广东人“地远话自偏”,人们形容他们说话:“投资”听上去似乎是“投机”,“虾饺”是“瞎搞”,“坐在船头看郊区,越看越美丽”,让北方人一听,就是“坐在床头看娇妻,越看越美丽”,甚至遭到北方人的笑话,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决定作用,如今粤语也已经变成一种更为流行使用的语言,且逐步超越此前作为方言的一些固有特性,如今天其使用者不仅能在港粤等地的一些经济活动中抢得先机,而且也已在一些流行文化和时尚风潮中大行其道。

  近年来,一些特色地域方言却又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重新活跃起来,不久前,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则在网络上迷倒一大片,2006年世界杯期间,用方言演绎的“黄健翔激情解说”更是红得发紫。在某门户网站中,收录了四川“老男人版”、“辣妹版”、湖北“小屁孩版”、“超级河南话版”、“东北大帅哥版”等至少7种方言版本的“黄氏”解说。方言的流行说明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官话是普泛化的,它消解了地域之间的界限,同时也使说话者的身份变得模棱两可。而方言带有地域色彩的口音会向对话者透露许多信息,这无疑成了社团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海外或者大学中,各种名目的同乡会层出不穷,除了老乡们遥远的故乡,语音和生活习惯上的相近让他们拥有更多的“两眼泪汪汪”的理由,并使一些社团的成立成为可能,在这些圈子中,他们很大程度是靠方言获得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以某种暧昧的方式缔结着人们相同的文化认同,并以此来对抗着全球化或一些公共话语的公开与明晰。

  当然,人们说方言是地方之言,常常意味着它是一种弱势语言,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对于方言,中央民族大学敬文东副教授的感慨就十分具有代表性,“我们对方言已经越来越陌生。在这个一切都被简化、被‘缩减’的时代,要走入一个方言的世界,对我们来说谈何容易。方言的死亡,差异的寿终正寝,意味着鲜活的感性缩减为干巴巴的、号称为理性的方程式以及电脑键盘上的符码。”与众多方言操持者一样,敬文东表达了自己对于方言的隐忧,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的缩减。或者说,方言里包含了某种最直接的文化认同,它体现了某一地域的生活习俗、性格心理,甚至伦理规范等。它的丧失,意味着我们对整体社会文化选择中丰富性的丧失。

  社会的机制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加以施行。对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来说,她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诉说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但当这种个人化的——方言似的——诉说被权力话语所压制的时候,她就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于是她只能沉沦于一种无言失声的状态,直至最后被抛弃。在旧社会,方言集团变着法地要让自己跻身于官话集团,梦想土鸡变凤凰,总是给出各种“奉天承运”的借口;但在新时代,方言群体作为草根文化的一分子,他们的身份意识正在觉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自觉地用方言来写作的网络作家更能明白方言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不是要将方言正统化,不需要“申遗”,没有将它们保护起来不允许它再进行任何变化的意图,他们要的只是方言最基本的存在意义——地域生活中的身份认同。(何映宇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Related相关

  北京话申遗事件:

  北京海淀区六郎庄退休工人魏海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整理北京土话并准备将整理出的一万多条北京土话出书。2006年7月,魏海林在海淀区文化馆,填写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登记表》,标志着他搜集的北京西郊土话被立项,被纳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范围内,同时一些人士也呼吁应该申请将之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在消失的方言:

  由于国内最近的一次全国方言普查还要追溯到1956年,目前官方还没有比较权威数据表明有多少方言正在消失。不过,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提供的中国部分资料包括82种语言。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濒危语言研究》一书的作者徐世璇认为,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世界母语日:

  母语指一个人初学会的语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定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提倡共同使用母语与国际语言,并通过《文化多样性宣言》、《保护与促进文化表达多样性公约》等引起人们对语言问题的关注,推动各国政府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语言多样性。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公布了一项令人遗憾的数据:在目前所知的6000种语言当中,有50%以上的语言正面临消亡的危机;在这些面临消亡的语言当中,有96%的语言仅为世界人口的4%的人所使用。(陈建锋整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7 16:16 , Processed in 1.08936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