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条老街穿越城南经年往事 广安门大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鹿璐


文并摄影供图/鹿璐


唐代悯忠寺故址碑


南半截胡同7号原绍兴会馆大门


法源寺后街5号谢枋得祠
  ■历史文化背景

  广安门大街是北京城最古老的大街之一,此街自唐代幽州建城起,就是连接东西的一条大道。辽代建南京城沿用唐幽州城旧址,城垣四至及城内布局大体上没有重大变化。辽南京城有一条笔直的贯通南京的大街叫檀州街,街西起南京城西门清晋门(广安门外甘石桥附近)东至敬客坊(烂缦胡同一带),这条街大体就是现在的广安门大街。金朝建陪都于北京后,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向东、西、南方向扩展,金贞元四年(1156年)中都城建成,设西门三座,其北门为彰仪门。自施仁门至彰仪门有一条贯通东西的大街,这条街大致位于现在从虎坊桥至湾子一线,广安门大街正位于此街的东中段,这条街是金朝最繁华热闹的街道。元灭金后,在金中都北侧建大都城。人们去旧南城游览,广安门大街又成为大都城郊野的一条重要通道。

 

  广安门大街是穿经莲花河至卢沟桥的古道,也是西南方向从陆路出入京城的唯一通道。天下十八省所隶官员朝觐,工贾来者莫不遵路于此。明清两朝南方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皆从广安门大街进京。当年李自成入京,其一支军队即从广安门大街入城。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攻破宛平城攻入广安门大街进京。

  广安门大街一直是土路,到了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修建清西陵,他下令从广安门到宛平城修筑石板路。据史料记载“自广宁门至小井村,长一千五百丈,皆填洼为高,砌以巨石,其广二丈。”这段长1500丈的道路,共花费白银八万两。后来因年久失修,街道的路面变得坑洼不平。1926年,冯玉祥进京时,用土加垫石道,将石道埋于土下,广安门大街的石板路成为了黄土路。1938年广安门大街又被修筑成混凝土路面。解放后,广安门大街进一步拓宽道路,此后几经修建成为现在这条通衢大道。

  ■广安门与彰仪门不是一座城门

  我们有时会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在一些老百姓的口中听到,广安门是彰仪门的说法,这不免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广安门就是彰仪门。其实广安门和彰仪门根本就不是一个城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辟有城门七座,即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和永定门。广安门在明朝时叫广宁门。清代道光年间为了避道光皇帝旻宁之讳,改称广安门。广安门是外城西侧的一座重要城门,大致位于现在广安门立交桥下。现在护城河东岸就是外城的城墙。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安门因年久失修妨碍交通而被拆除了,只留下了广安门的地名。

  彰仪门是金中都西边三座城门中最北边的一座城门,其故址大致在广安门西边的湾子一带,它正在自东向西横贯中都城的(即今广安门内外大街)干路上,而明代外城的广安门在金代彰仪门的东面,也正好在这条干路上,但两座城门相距有数里地之遥,所以称广安门为彰仪门实在有些牵强。

  ■悠悠唐代悯忠寺

  在京城的古刹中法源寺可以算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座。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东征阵亡的将士,诏令在广安门大街东端南侧的位置立寺纪念,但直到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建成,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又恢复悯忠寺之名。到唐景福年间,寺又重修,并增建“悯忠阁”。“悯忠阁”高大雄伟,古人曾赞之“悯忠高阁,去天一握”。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悯忠寺被毁,但不久即奉诏修复,始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又募资修葺易名为祟福寺。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后改名为法源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奉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曾亲自来到法源寺,并御书匾额“法海真源”赐给该寺。传说乾隆皇帝兴致所致,信笔为寺题写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法源寺几经改建易名,已与唐代的悯忠寺位置有所变化。现在的法源寺比唐代的悯忠寺要向北推移有数十米。专家经考证后在法源寺前街建有悯忠寺遗址碑作为纪念。

  法源寺一直是一座重要的寺院,据传金时宋钦宗曾囚禁于此。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曾以此寺作为女真人进士的考场。法源寺内环境幽雅,以丁香著名,空房甚多,常有名人寓此。清代诗人龚自珍、国画大师齐白石均曾寓居此寺。

 

  ■雪中松柏愈青青,谢公祠堂唱旧歌

  在法源寺后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短街叫法源寺后街。这是一条寂静的街巷。街道不宽也不长,平时少人行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条街巷中曾经发生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

  如果时间追溯到宋末元初,南宋诗人谢枋得殉国于此,演出了一场催人肝胆的千古绝唱。明人为纪念其忠烈行为,在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致祭。

  提起谢枋得恐怕熟悉的人不多,但是如果说起文天祥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一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赤胆忠心的真实写照。而谢枋得是与文天祥齐名的爱国人士。他与文天祥在南宋宝祐四年是同科进士,两人同样率兵抗元,同样以身殉国。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他的散文格调高奇,气势磅礴,诗文朴素端正,沉痛苍凉。谢枋得为人刚直不阿,出任考官时,曾出题以奸臣贾似道政事为问,得罪了权臣,被诬居行不法,谪居兴国。南宋咸淳年间被赦免,德祐年间被重新起用。而此时元兵侵犯中原,谢枋得奋起率兵抗元,无奈兵败。他四处流亡,隐姓埋名,曾设卜肆于建阳驿桥,以替人卜卦算命为生。谢枋得算命与众不同,他不取钱财,只收大米和草鞋。收取大米是为筹一日三餐。取草鞋是因其兵败后曾经发誓说:“不见南朝不着鞋!”因此,谢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蹬草鞋。

  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求贤若渴,元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其举荐宋朝遗民22人,以谢枋得居首。但是谢枋得坚辞不受,并写下了著名的《却聘书》,其中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名句“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明志。但是福建参政魏天佑急于求功,强行将谢枋得送入大都,迫其出仕。

  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达京师,到京后他寻问了死在这里的南宋谢太后的葬身之处和瀛国公所在,禁不住痛哭一场。不久悲愤交加的谢枋得就病倒了,迁往悯忠寺居住。在这里他见到居室壁间有孝女曹娥寻父投江的碑刻,不禁想起自己国仇家恨,无力回天的痛楚,悲从心生,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于是他决定以身殉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谢枋得绝食而死。

  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请求为谢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员每岁为其举行祭祀事宜,并与文天祥同赐谥号,天祥赐忠烈,枋得赐文节。后人又在法源寺后街,谢枋得殉国处建立谢公祠,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每岁致祭。

  ■法源寺后街里探访谢公祠

  在法源寺后街靠胡同西口的3号、5号、7号就是谢公祠。现在这三座院子是各自独立的院落,据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说,原先这三座院子是一个大院子,院子一直到西砖胡同。原来临街的是广亮大门,正房为坐北朝南的二层木楼。楼后面还有假山。不过现在的院子已是一座大杂院了,搭建的小房使院子失去了本来的样子。在5号院子里的这座小楼就越发显眼了。

  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小木楼。上面覆盖着灰筒瓦,木质的栏杆,护檐板上刻有精美的雕花。不过由于年代的久远,木楼已满是斑驳,但是依然结实。住在楼下西屋的老居民说,这座楼可结实了,那年北京地震楼都没事,屋里的黄松木柱子依然如故。
 ■历史悠久的烂缦胡同

  从法源寺后街往东去不远就是烂缦胡同,烂缦胡同是广安门大街以南的一条老胡同。在唐辽时期,烂缦胡同所在地是东城垣护城河的位置。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此地在悯忠寺东,唐碑寺后,为燕城东南隅,疑为幽州节度使故壕。明初在此地形成街巷,称烂面胡同,属宣南坊,清时属外城西城。《顺天府志》中称,烂面胡同亦作懒眠胡同。而到了光绪末年与宣统年间,懒眠胡同已改作了烂缦胡同。烂缦胡同明清时期胜迹较多,明朝有严世蕃的府第,巷内83号旧为水月禅林,著名的怡园接叶亭也在此巷中。

 

  烂缦胡同地近广安门,是南方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地,因此清时会馆较多。有江苏元宁会馆、江苏常昭会馆、湖南会馆、湖南湘乡会馆、山东济南会馆、陕西汉中会馆、广东东莞会馆等。清代烂缦胡同亦多名人居住,有康熙时武英殿大学士王顼龄、清乾隆时文渊阁大学士史贻直、嵇璜,此外还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如汤西曾、查礼、毕沅、翁方纲以及龚自珍等。

  ■烂缦胡同里的湖南会馆

  烂缦胡同里会馆众多,在这些会馆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湖南会馆了。湖南会馆在烂缦胡同101号。光绪八年(1882年)由湖南湘乡进士李绩宾、李金沅、罗泽南等集资筹建,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购得烂缦胡同中间路西朱氏所管房屋一所,建成湖南会馆。

  湖南会馆大门朝东,东厅为望衡堂,西厅及中庭均很宽敞,为平时集会之所。会馆内原有戏楼、文昌阁等建筑,在南房的墙上还有两块落款为宋代书法家苏轼的石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湖南会馆也失去了往昔的风韵,戏楼和文昌阁都已无存了,只有主院建筑还保存较好,被烂缦幼儿园使用。

  湖南会馆在历史上一直赫赫有名,是因为毛泽东1919年曾在此地召开千人参加的湖南旅京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

  张敬尧是皖系军阀,1918年3月率北洋军进入湖南就任督军。张敬尧在主政湘事期间无恶不作,纵兵抢劫,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钳制舆论,勒索军饷,伪造选举等等。湖南人民对于张敬尧的种种暴行,忍无可忍。在湖南到处流传着“张毒不除,湖南无望”的歌谣。1919年12月6日毛泽东率湖南驱张请愿团离长沙赴北京开展驱逐张敬尧的活动。12月18日到达北京,12月28日,湖南旅京各界公民大会在湖南会馆召开,讨论驱张办法,参加者千余人。大会要求与会的湘籍议员签字担保驱张,大会议决通电全国宣布张敬尧罪状,并由国民公判等五项决议。会后毛泽东经与各方协商,组成了“旅京湖南各界联合会”及“旅京湘人驱张各界委员会”开展驱张活动。在毛泽东等人的推动下,驱张活动取得成效,1920年张敬尧被驱逐出湖南,湖南会馆成为这一段轰轰烈烈历史的见证人。

  ■烂缦胡同97号,原为清乾隆时水利专家,文渊阁大学士嵇璜的故宅。

  烂缦胡同97号就是嵇璜的故宅。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里,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洪涝灾害严重。因此历朝历代都十分注意水利建设、治理河道。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不少水利专家。秦时有郑国,元朝有郭守敬,等到了清代要算是嵇璜了。而且这位嵇璜不光是治理河道的水利专家,后来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在水利专家里可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嵇璜家里世代为官,其父嵇曾筠就是当时的水利专家。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淮水患,嵇璜时任户部侍郎,正随驾热河,闻讯立即上疏乾隆皇帝奏陈治水的建议,他认为治水之道,必须宣泄与堤防并重。乾隆皇帝看后十分满意,立即命其南下治水。嵇璜奉旨南下,先后督治黄河、淮河、大运河等。他治水期间重视调查,依实际情况办事,因此成效显著。此后嵇璜因其治水的卓著成效,而备受重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他历任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后又赐紫禁城内骑马,肩舆入值等殊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嵇璜病卒于宅第,时年八十四岁。
嵇璜去世后一年,其在烂缦胡同97号的宅第就易主了,售为济南会馆使用。济南会馆原在崇文区,乾隆年间购得嵇璜宅第就迁至烂缦胡同了。

  ■南半截胡同里与鲁迅结缘的绍兴会馆

 

  烂缦胡同的东边不远就是南半截胡同,清道光六年(1826年),以章学城为首的几个浙江籍的京官在南半截胡同筹建了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简称山邑会馆。民国元年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会馆也就改名为绍兴县馆了。

  现在的绍兴会馆在南半截胡同7号,会馆格局依旧完整,是现存比较典型的府县级会馆。整座会馆由南、北、中三组院落组成。前为仰蕺堂,供奉先贤牌位,后为晞贤阁,供奉着文昌魁星。馆内还有嘉荫堂、藤花馆、补树书屋等厅轩。会馆大门上方悬挂着由魏龙常题写的木匾,上书绍兴县馆几个大字。会馆内还悬挂着十一块刻有清代绍兴县历届科举考试中举者名单的科名录,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赵子谦、李慈铭、蔡元培等人。

  鲁迅1912年5月6日,到北京时就是住在这所绍兴会馆。鲁迅在这里一直住到1919年11月21日,他与周作人一家搬到八道湾新居为止。鲁迅在这里住了七年多的时间,这也是他在北京居住最长的一处住所。

  鲁迅初进绍兴会馆时居住在藤花馆西房,半年后移入院中南向小舍。因院中邻居经常半夜喧哗吵得人不能安眠,1916年5月6日,他为避喧闹移入了补树书屋居住。补树书屋是第二进院子里的四间西房,靠南边一间是鲁迅的卧室。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曾描述过住在这里的情形,并且他的许多著作如《狂人日记》等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北半截胡同中浩气长存的浏阳会馆苍莽莽斋

  南半截胡同的东北侧就是北半截胡同。北半截胡同成巷于明时,与南半截胡同统称半截胡同。到清朝时才分为南北半截胡同。胡同内50号、52号原为百年老店广和居,是清末民初文人墨客们聚会论政的场所。鲁迅住在南半截胡同时经常与朋友到这里吃饭。可惜民国六年该店就停业了。

  南半截胡同的41号就是浏阳会馆,浏阳会馆因馆内的苍莽莽斋曾经住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而闻名于世。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于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十三日出生在北半截胡同西边不远的烂缦胡同里,其父是户部主事谭继洵。

  同治十一年(1872年),谭继洵等人购得北半截胡同北头路西官房一所作为湖南会馆公产。会馆不久又更名为浏阳会馆。浏阳会馆坐西朝东,由前后相连的三个院子组成。会馆门上的匾额为谭嗣同之父谭继洵所题。

  同治十三年(1874年)谭继洵升任户部员外郎,谭嗣同全家就住进了浏阳会馆。但是不久谭嗣同的父亲到外地任职,谭嗣同亦随父转移各地。

  1898年,希图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召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人士入京参与变法,8月21日谭嗣同到京,又回到阔别多年的浏阳会馆。在会馆中谭嗣同住前院五间正房的北边套间,这就是他的苍莽莽斋。在这几间房中,北间是谭嗣同的卧室,中间是会客厅,南间是书房。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常常聚集这里,商议维新事宜。浏阳会馆也因此成为维新派活动的一个中心。这一阶段谭嗣同的许多信件和诗文等亦都成文于此。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继而又被害于菜市口。浏阳会馆目睹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这段血雨腥风。
 前两年北半截胡同改造拆掉了半条胡同,我一直担心浏阳会馆,没想到胡同正拆到了浏阳会馆就停止了,留下了会馆和会馆以南的半条胡同。现在浏阳会馆依然保存完整,真可谓幸事。

  ■清代刑场菜市口

 

  早在辽代,菜市口一带是辽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是中都施仁门里的丁字街。明代这里形成蔬菜交易市场,称菜市街。到了清代,此处被设为刑场,称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菜市口刑场在东临铁门胡同,西靠北半截胡同的老鹤年堂药店前面,按今天的位置就在铁门胡同南口稍偏向西南的马路上。当时每年交秋,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与九卿共同对犯人会审,冬至前处斩。行刑当日,行刑的仪仗前有响锣开道,衙役守在犯人两侧,监斩官压阵。犯人被押出宣武门,过断头(魂)桥,送往菜市口刑场。过去在宣武门城楼上还有“后悔迟”的字样,犯人出了宣武门就断无生还的可能了,后悔也来不及了。犯人押到菜市口,在刑场正中行刑,若处决犯人众多之时,则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所用鬼头刀五柄、凌迟分尸刀十柄。犯人被杀后,尸体被人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据说因为这里杀人太多,死囚流下的鲜血浸入土地,将菜市口一带的土地染红,经久不去。

  现在的菜市口只剩下了地名。在宽阔的马路两侧也建起了时尚的高楼,这里成为了南城最为繁华的地段。我站在菜市口街头,试图寻找出旧日的一丝遗迹,却一无所获。身边是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正午的太阳照耀在大地上,一片光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2 , Processed in 1.21951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