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10年手抄成书 老人声称放弃版权 海淀区有位名叫赵广润的老人,用了62年时间收集与老北京风物、风貌、风俗有关的报纸文摘,并花费10年用毛笔小楷体誊写编辑出50万字的《话说北京》。年届八旬的赵老不仅自费出版300套免费送人,还在书的“后记”中声明,自己只保留著作权,放弃版权,“谁想出都可以出”。 剪报62年 网罗旧风物 60多年前,赵老初中一年级没上完,就到了西交民巷中孚银行对面的汽车修车部当学徒。为学文化,他把别人看过丢弃的报纸捡起来,再把报纸上他认为有趣、有价值的稿件剪下来,这便养成了他62年收集剪报的习惯。解放后,他自己订阅了不少报纸,到现在他还收藏着新中国成立前一天的《北京新民报日刊》和《工人日报》。 在收集剪报时赵老发现,剪报中有好多是几百字、千把字的介绍北京风情、风物、历史的稿件,全是当时自由投稿人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而且是可能要失传的有意思的故事。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生的地道战、郑和墓穴埋葬了李莲英、前门外8字形街道的由来、北京两条用满语命名的胡同、北京城旧地名童谣、清末北京小巷有交通规则、旧北京的导游、京味土玩意儿等。算起来,这些如今已是百岁的老人当年发在报纸上稿子,随着时间流失将会湮没在故纸堆中。 10年编成书 毛笔誊两遍 爱好书法而且多次获奖的赵老爷子决定用楷书誊写这些发霉的印刷字。这些剪报残缺不全,他便按照不同的主题分类,如史前的北京、北京的水系等,先用钢笔誊写编辑一遍,之后又用小楷按古书书写的格式誊写两遍。老赵又自学古书的制作,按古书格式对文章进行分类,按规格裁纸,在古书专用的熟宣纸上划格、誊写,接着是装订,老爷子一天工作6小时。10年后,赵老按古书装订的四册40卷的《话说北京》终于问世。 赵老说,整理编书时只保留剪报中有史料价值的部分,有的地方会根据自己的亲身考证增加一些内容。基本上提出一个历史问题,得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四册手抄本 趣事一串串 记者看到,当年那些老报纸登出的老北京人的有意思的故事,不少留在了这部手抄本《话说北京》中。书中记载一位清朝遗老的回忆,那时为了使幼童出门不迷路,爹妈总要教孩子一段当时流行的地名童谣:“平则门拉大弓,过去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挑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打个火抽袋烟,过去就是毛家湾,毛家湾扎根刺,过去就是护国寺……”赵老剪报中的一篇回忆稿子还提到,清末时,到澡堂子的人并不是全来洗澡,有的是来喝茶吃早点,有的是下夜班没家的人到这里睡觉的。敢情当年澡堂子就已经多种经营了。 相关链接 老人声称放弃该书版权 赵老把这套40卷、50万字的手抄本《话说北京》看作“养老休闲”的读物。为给退休的同伴们增加更多乐趣,他自己掏了1.5万元印刷了300套,免费送给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办事处老年大学的同学。他在这套书的后记写了个“奇特”的声明:只保留该书的著作权,放弃版权,任何人都可以印刷出版。赵老说,在中国古代传统中,那本书要是谁喜欢,谁就可以抄写;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流传和继承。
赵广润老人:我只保留该书的著作权,放弃版权。佟一博/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