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学话、走路、上学、成家立业,都是从老北京胡同小院里的苦日子爬出来的。儿时,在胡同里,扇洋画、弹玻璃球、斗蛐蛐、逮老琉璃(蜻蜓)……至今回忆起来,心里总是甜蜜蜜的。七十载似流水过去了,是老北京的胡同养育了我,胡同是我梦中情人,再生父母,对它的爱是深沉、美丽、实实在在的。城市的一切都容纳在大街小巷的胡同中……关于“胡同”的考证,也有文字记载: 以现在的发音为根据,溯源探讨,小巷的称谓北京(北方)叫胡同,上海(南方)叫“弄”。文献中,“胡同”字形的写法,也有很多种。不过无论怎么变,小巷的含意,在音韵上是有其渊源的。 有研究认为,“胡同”是蒙古语“浩特”音译。浩特原是居民聚落之意,后来的含意延伸为城镇,如今还有呼和浩特、二连浩特、锡林浩特等城市名。另外,“胡同”源自蒙古语,经考证还有水井之意。这一解释贴谱,因为凡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地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已久,故“胡同”也是井字的音译。 元代是北京街巷的奠基时代。元代从1267至1285(至元四年至二十二年)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为今天的市区奠定了基础的元大都城,当时城周围六十里(今测28600米),其中大部分是以后明代北京之内城。明代北京内城四十里,所占面积的三分之二与元大都重合。 元代流传下来的街巷名西四南砖塔胡同,在元曲中出现过;菜厂胡同,在王府井大街,这一带元代曾是菜市。沙拉胡同,在钟楼前,曾为珠宝市场。沙剌是蒙古语,即珊瑚之意。清代曾音译作舒噜,今名沙拉。 明代的京师,是现在北京市区的前身。明代北京有地名的街道1230多条,清代发展到1860多条,民国时有1960多条,解放初有2550多条,后来发展4000多条。这些地名可以看做是反映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 北京胡同名五花八门,有山川井象、天文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宫坛寺庙、名胜古迹、人物姓氏,官衙府邸、地方特产、食品用具、手工作坊、兵营驻地、景物民情、方位人体等等。街巷名称五花八门,不是一人一日之功,而是自然形成和老百姓初期自发命名。 一条胡同中有一处显著出名的标志,如牌楼、城门、庙宇、高大建筑,最容易成为该胡同的地名。明代贵胄府第的建筑,既高大又醒目,很容易形成地名。城内以明代府第为地名的街巷有40多条,至今仍有20多条,如王府大街、定阜大街(原名定府大街,定国公徐达府第)、遂安伯胡同(明初陈志封爵)、广宁伯胡同(明初刘荣封号)、武定侯胡同(明初郭吴封号)等。 地理环境也和地名形成有直接关系,如高坡胡同(今高碑胡同)、臭沟胡同(北新华街)、骑河楼、喇叭口、九道弯、门框胡同、月牙胡同…… 集市之名、庙会所在,名字也不少,像磁器口、蒜市口、马市口、果子市、猪市大街…… 清代《乾隆京城全图》中标有庙宇1300多处。到二十世纪30年代不完全统计,北京内城尚有303座,外城有258座。这些庙宇在胡同地名占绝对优势,以庙宇为地名的街巷有80多处,如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嵩祝寺胡同、普度寺后巷、护国寺街、宝禅寺街、夕照寺街、报国寺街东、西夹道…… 按五门八作手工业。起名的,更是丰富多彩。饮食类的有馓子胡同、麻花胡同、烧饼胡同、油炸鬼胡同、茶食胡同、面茶胡同、豆腐池胡同、大酱房胡同、大糖房胡同、驴肉胡同、羊肉胡同、熟肉胡同、生肉胡同、炒米胡同、炒豆胡同、藕芽胡同、豆芽胡同、醋章胡同、干面胡同、烂面胡同、烧酒胡同、何薄酒胡同、茶叶胡同、灌肠胡同……日常用品类的有砂锅刘胡同、银碗胡同、盆儿胡同、沈篦子胡同、簪儿胡同、扬毡胡同、绳匠胡同、麻线胡同、大小绒线胡同、灯草胡同、取灯胡同、弓弦胡同、草帽胡同、宗帽胡同、巾帽胡同、李纱帽胡同、纱帽翅胡同、笤帚胡同、劈材胡同、臭皮胡同、马勺胡同、油勺胡同、耳挖勺胡同……台基厂、神木厂、大木厂、琉璃厂、黑窑厂、红罗厂、大、小石作、土坯厂、细瓦厂的来历,自然与当时的建材有关;西什库、磁器库、缎匹库、蜡库、绳子库、灯笼库、门神库、帘子库、太平库、广平库、会计司、酒醋局、惜薪司、内宫监、禄米仓,则是因为有为皇家服务的衙署。 平民百姓同样能在胡同的名字中露脸,罗纸马胡同、王寡妇斜街等,点出了居住者的身份;以家族为单位的地名有史刚家胡同、李浩家胡同;以老人为地名有王瑞老儿胡同(魏家胡同)、卢老儿胡同、吴老儿胡同(五老胡同);此外,还有警卫部队驻防京城、河流湖泊、桥梁命名的街巷胡同,枚不胜举。 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毁了许多建筑,后出现的新街巷只有改名,仅东单到东四一带就改了七八条胡同。 辛亥革命之后北京城内改名的街巷也有300余处,如张皇亲胡同改名为尚勤胡同,石大人胡同改为外交部街。建国后,新的胡同名,出现的就更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