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行将消逝的皇家贡米:千年京西稻的前世今生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关莹

 

摄影/吴婷 康熙命人绘制的《耕织图序》

寻访京西,查阅古籍,求问专家,学生记者揭开皇家贡米消逝的面纱

“海淀呀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昆明湖里鱼儿肥,玉泉山下稻花香……”这首50年代的歌里所唱的“稻花”,指的就是誉满京城的京西稻。

自清朝开始,京西稻就是皇室贡米,老百姓无福享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京西稻粒饱籽大,光滑透明,蒸出来的米饭软硬适度,香味扑鼻,作为名优特产,一直是北京人的骄傲。

据记载,京西稻的主要产地是海淀六郎庄村。今天的海淀公园就建在六郎庄之上。六郎庄有“京西第一村”之称,清代曾是京西稻试验区,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

解放后,京西稻在北京的种植面积曾一度接近12万亩。但现在,全北京除海淀上庄的2000多亩种植区外,仅剩海淀公园的1.5亩京西稻田风景区,以供游人参观。

■“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响”

“小时候就听我祖母说,慈禧太后很爱吃。”六郎庄村委会近60岁的高委员,17岁起种过六年的京西稻。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每次传膳都要128道菜肴,京西稻、南苑稻等则是她指定的白米饭。

“那香味冲着呢,隔着一条街都能闻到。闻到那个香味就知道谁谁谁又煮京西稻吃了。”今年57岁、青龙桥(京西稻种植地之一)的老农民樊老汉说,“清香清香的味道,那个香哟,哎哟。那叫一个好吃。当时我最喜欢吃的就是京西稻了,现在的米一点都不想吃了。”

“我到现在还没吃过比这更好吃的米。”72岁的于姓老北京小时候也吃过京西稻,“京西稻做出来的饭互相之间都不怎么粘,饭粒能一粒粒数出来。”

在六郎庄79岁的老农葛义和的记忆中,母亲曾在晚饭中,把一点珍贵的京西稻和大量的小米混合在一块蒸,这被他们称作的“二米子饭”就已经让他“吃过一顿,老想吃”。

“京西稻米很珍贵,只有春节、五一、八一这三个重大节日才在全家的饭桌上出现,每个人都能尝尝。”葛义和说。

“我们都不舍得拿来煮饭吃,都是拿来熬粥。”高委员说,用京西稻熬成的米粥,盛在碗里“米汤都是青绿青绿的,米是米汤是汤”,顷刻间就会结成一层透明的薄皮。

除了作为“贡品”,京西稻与皇室的渊源还不止于此。

■康熙培育了京西稻

“……他(张五哥)走上前去打开,伸手抓出一把,是大米……这米,晶莹碧透,又微红似玉,细长的米粒形如纺锤。张五哥虽然出身农家,可这样好的米,他还从未见过呢!放到鼻子下一闻,清香扑鼻:‘啊?!皇上,这是上好的粳米呀!’

兴奋异常的康熙开怀畅笑:‘哈哈哈,五哥,让你说对了,这是粳米。不过,你可知道,这是朕亲手培育的呀!如今,它遍布江南各省,连两淮都种上了,一年两熟,两熟!你知道吗?’……”

在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里,有上述一段描写。

北京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育种专家李增高,从事了40多年的水稻育种工作。他证实了康熙“亲手培育”的说法:“海淀这一带种水稻是从西晋开始。但通常意义上说的京西稻,是指清朝开始种植在京西这一片的水稻。在京西稻的品种中,有一种专为皇家食用的御稻米,确实是康熙培育的。”而二月河笔下“上好的粳米”,也确如他所写是京西稻推广到南方之后的双季稻。

李增高说,康熙是中国少有的“亲自培育水稻”的皇帝。

在《几暇格物编》之《御稻米》篇中,康熙记载了自己的实践。他最早在玉泉山里试种水稻,产量仅一百多斤。后来他在皇家园林的丰泽园(今中南海太液池西北),试种了几片来自新疆玉田的谷种,每年9月成熟收割。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前,有一年6月下旬,水稻开始吐穗,康熙下田巡视,“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这棵早熟的稻子,让康熙如获至宝,“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第二年6月,“此种果先熟。”

康熙用了10年试验的过程,终于确定这是一个新品种。康熙因此创造了“一穗传”的育种法,开中国农业试验选种的先河。

这种早熟稻因长自皇家御苑而得名“御稻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御稻育成后,四十多年都只作为内膳用米,民间无从得此种。康熙“每饭时,常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便想到了推广的问题。

康熙四十二年,热河行宫落成。“承德以前种不了水稻。”李增高说,因为这里的无霜期短,天气寒冷。康熙命人在行宫御瓜圃的东北部低洼处建一方稻田,将御稻种从丰泽园移植到这里,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唯此种可以白露前收割”。

到康熙五十二年,热河行宫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这时的御瓜圃所收稻米“每岁避暑用之尚有盈余”,已是一派盛世田园的景色,汤右曾在诗中道:“稻垂麦仰足阴阳,土厚泉甘草木香。会吐双岐衔九穗,一星天上应农祥。”就这样,中国结束了长城以北不种水稻的历史。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将御稻视为世界良种编入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在第二十章《人工选择》里,他写道:“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米’,即皇家的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

“御稻种子现在只有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有标本。”李增高说。

■毛泽东寻找《红楼梦》里“御田胭脂米”

1954年,毛泽东读《红楼梦》时,看到五十三回写贾府的庄头乌进孝进贾府交租,常用米千余石,而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只有“二石”,这引起了他的关注。

毛泽东让农业部查了“御田胭脂米”的产地,之后给河北省委写信说: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御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

《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米”,指的就是康熙培育的御稻米,《红楼梦》里还有很多地方提到。第四十二回写平儿给刘姥姥准备礼物时说:“如今这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第七十五回中又写,“贾母因问,‘拿些稀米饭来吃吧’,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

曹雪芹为何会写御稻米呢?李增高说:“康熙培育了御稻米以后,除了北方,也倡导在南方推广。”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从其母舅李煦那领取御稻种一斗,开始在江宁(南京)推广,同时也在自家田里种植。曹雪芹少年时也许吃过这种米,并在后来写进了《红楼梦》。

但毛泽东寻找到的“御闰胭脂米”,已经不再是康熙的御稻了。从乾隆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二百多年间,京西稻品种变成了乾隆下江南时带回的“紫金箍”。

紫金箍被种植在昆明湖畔,接受有“天下第一泉”美称的玉泉水的灌溉。

“比我老的人,讲京西稻好在哪儿,为什么那么好吃,因为是用玉泉山出来的水灌溉的。”72岁的于姓老北京说。李增高表示认同:“这个地方有玉泉水灌溉,水源丰沛,水质很好,可以直接作为矿泉水。”葛委员也说:“水质对稻子好坏影响很大,玉泉山清凉的泉水灌溉的京西稻,因此格外香甜。”

受到泉水的恩惠,稻米晶莹透亮,略带微绿光泽,成了京西稻独有的特点。“紫金箍曾经价格不菲。204斤一袋的紫金箍,市价是18块‘大人头’的现洋。”葛委员说。

后来,乾隆命疏浚万泉河,经过治理,沿岸也都开辟为稻田。“现在的北大西墙,即长春园西边整个一大片都是。”李增高说。乾隆曾写出“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数顷黄云香雨润,千畦绿水稻风寒”的诗句,描绘西郊的稻田风光。“当时京西稻田总数达一万多亩,京西稻得到空前发展。”李增高说。

到解放前,京西稻主要分布在海淀的山前地区,沿玉泉山水系附近,海淀镇、西苑等一带,共13204亩。

50年代起,京西稻由国家统一收购、上调、专仓保管。“除了一人一年五斤大米的口粮,留点种子,其他的京西稻全部上缴国库。”高委员回忆说。入库稻谷按一、二级标准收购,由西直门粮库加工成“特贡”大米,作为中央机关用米。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也由生产队严格管理,不过当地很多农民偷偷拿出一些京西稻米,与城里的富裕家庭交换东西。

青龙桥的樊老汉介绍说,度过了三年(1959~1961)困难时期之后,“以粮为纲”的政策使得京西稻的生产受到国家重视。

樊老汉还回忆说彭德怀也种过京西稻。彭德怀挨批后,住在青龙桥的“一亩园”(现在是国家干部的疗养院)附近。“他经常出来遛弯,我还见过他呢。”樊老汉说,“他在‘一亩园’内种了二分地的京西稻。”

80年代后,海淀水稻面积增加,产量提高,京西稻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国家重要活动和北京各大宾馆饭店常用大米。


■千年京西稻退出历史舞台

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开发商把大片土地承包用作盖高楼办工厂,京西稻一步步受到“蚕食”。此外,玉泉水污染渐渐严重,也让京西稻的品质大不如前。“水都臭成一沟,不是原来那水了,种了也不好吃!”樊老汉感叹。

1994年海淀区进行了精品高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精品农业;1998年又配合北京市进行了第二次调整,京西稻已是“元气大伤”;2001年,随着最后的6万亩停种,千年京西稻只能挥手告别京城。

如今,“遍地皆泉”的现象已成过去神话,阡陌稻田也全改种柳树,命名为“万柳工程”,目的是为北京市提供一个“天然氧吧”。

六郎庄、青龙桥等京西稻原产地,很大部分被辟为高尔夫球场。夜幕降临时,球场上灯火通明。

海淀政府也曾想保留京西稻,去年就打算拿出28万找一个气候、水源条件等相似的地方,用来种植京西稻。“但即使找出来,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京西稻,没有什么价值。”李增高遗憾地说。

李增高退休后和农科院另一位水稻培育专家洪立方一起,在农科院的一小部分经费支持下,仍坚持种植京西稻。今年的4月16日,他将去年留的紫金箍种子,全部撒在了玉泉山下自己种的几分地里,这批种子将在今年9月30日收获。

种植京西稻,由于需要大量土地、大量水,且亩产低,已经不能适应历史前进的脚步。更由于它生长在中国高科技的前沿阵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内,退出历史的舞台自成必然。

京西万里稻谷飘香的美景将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1:09 , Processed in 1.11012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