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通州区西北部。东起故城东路子,西抵通惠南路。取“新中华所建”之意而名。
此街分阶段逐渐形成。1952年始筑其东段,将横穿通州旧城(明洪武元年筑)之通惠河支脉清淤,拆除城墙,以砖砌成拱券形排水落石出洞,以土填平河道,构筑水泥路面,又为城中横向主干道。此街是新中国成立后通州城内第一件利国便民的重大工程遂命名为新华大街。其下之通惠河,在金代以前乃是潞县南城垣外护城河,引由蓟城(今北京宣武区一带)北所至高梁河水注之;明洪武元年(1368)燕山侯孙兴祖镇守通州修筑城池时,将通州城越河向南扩增一倍,使原南城护城河变为穿城河;嘉靖七年(1528),巡仓御史吴仲力排众议主持重修通惠河时,裁去元郭守敬所凿通惠河之普济闸至河门闸(今张家湾镇皇木厂村南口)下游一段,而沿金代曹望之所开闸河旧迹,自普济闸直向东开,至通州城北门迤东入潞河(北运河),如此,穿城河便成为通惠河一条支脉。1955年,自新华大街西端傍新城北垣基础继续向西修筑混凝土路面,继而一些机关、工厂、学校相继建于路之北侧,形成大街,与东段统称之。1997年护修是街,两侧增设辅路与隔离绿化带,整修地下管道,增设电、气管线,大街焕然一新。
此街东段与旧城南北大街相交处,嘉靖七年曾修建石闸一座称通流闸,节水以保证通惠河主航道向北京驳运漕粮。于闸上建造三官庙,为北京地区独有,清顺治二年(1645)易建为阁,额作“灵显”,康熙十二年(1673)起火自焚。又明代于石闸东侧建木桥一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废闸改建石桥,因有闸桥之称,乃南北大街要隘,又两端之外商肆繁胜,故著称京城,至今尚此。1952年拆除遗尚留路下。其西不远北侧曾有江西漕运会馆一座,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江西省十三组运粮船帮集资兴建,四进院落,供奉东晋道士许逊,以其斩蛟救众传说祈其护航,俗称许真君庙。据传,乾隆皇帝去东陵祭祖来往于通州时,曾驻跸于此,以代行宫,故又名万寿宫。旧时,会馆两侧茶馆酒肆栉比,各种商贩星罗,说书杂耍竞技,状若北京天桥,遂有“小天桥”之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北运河停漕后,会馆渐废,成为庙宇,解放后渐拆而荡然无存。
(文章来源:北京地名典 主编:王彬 徐秀珊)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2:40 , Processed in 1.09092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