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通州区西北部。佟麟阁街南端东侧。巷呈“T”字形,主巷口居南。南起三官庙巷,北抵通州区汽车运输一场;西自佟麟阁街,东至水月院巷。因清代于此曾设仓场总督衙门,故名。
明代洪武,永乐间,北平府(后改北京顺天府)驻有重兵,以加强防卫,巩固北陲边防,只通州就设有五卫:通州卫、通州左卫、通州右卫、通州中卫、定边卫,共计官兵三万一午六百人,加上北京卫戍部队与长城守边将士,兵额即达数士万。由此于京杭大运河北端——通州先后建有四座国仓,即大运中仓、大运西仓、大运东仓、大运南仓,以储存江淮所运漕粮,供应军队粮饷。朝廷极为重视通州军仓管理,故于通州设置仓场总署,以户部司员经理此事,通州设户部分司,管粮员外郎驻署。至宣德五年(1430),明廷命户部尚书李昶专司通仓,遂于通州旧城西垣外、西仓南门外迤东建置管粮分司署,户部尚书驻此理事,俗称尚书府。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立足未稳,又大肆推行“圈地”政策,时遭人民反抗。因通州向为北京左辅雄藩,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于京东设十三营,随时调兵进行镇压百姓,以镇宁总兵官统率,顺治七年(1650)方改为副将领之,其所在衙门袭用明代通州尚书府,故又别称总兵府。康熙间,因此处北毗西仓,西近后南仓,东临中仓,故将此改建为仓场总督衙署,而将总兵府他移至西仓之西。每年春至秋季大运河漕运期间,户部派总督仓场侍郎满汉各一员与督察院遣巡仓御史满汉各一员,至此总理漕运、督修河道、监扩仓储、管理各漕运有关衙署官员等事务。该署内建有理事厅一座,恢宏轩敞,装修华丽,为四名朝廷大员共同议理漕运、仓场等事之处,远近闻名,遂俗称四员厅。
光绪二十七年(1901),京津铁路畅通,漕粮由天津以火车直运至北京各仓,北运河停漕,通州仓场放弃,总督仓场署失去存在价值,渐作他用,周围渐建民房,形成小巷,依厅而名,至今仍之。
(文章来源:北京地名典 主编:王彬 徐秀珊)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2:52 , Processed in 1.10825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