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淀区中部。东邻中央党校,西邻功德寺,北邻安河桥,南靠颐和园北墙。因有青龙泉水,而设桥,又聚落成镇。
元《析津志》载:“玉泉,源出青龙桥在玉泉山。”为了控制西湖水量在白浮瓮山河下游建闸,名叫青龙闸。沿河派驻保护漕运的镇遏军,好保护闸桥,又可屯田,从而形成了元代户籍建制的青龙桥社,明朝《永乐大典》的桥梁条中明确记述“青龙桥”,在廨宇军屯条中记有“青龙桥社”。是明初在昌平设的五十三里社之一。有史可查的是永四年(1406)八月,曾“修西湖景牛栏庄(今六郎庄)及青龙、华家(今挂甲屯)瓮山三闸”。青龙闸西有市肆。嘉靖、万历年称青龙桥,亦指其镇。清朝已降,仍称青龙桥,且扩大了范围,《日下旧闻考》说:“七里泊(今昆明湖)、碾庄系旧地名,今土人惟通称曰青龙桥耳。”乾隆年间,在桥东半里许设有城关。东向“山馆环”,西向题“湖桥列市”,皆为高宗弘历御书石刻额。到了民国年间,青龙桥青龙闸年久失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北平特别市工务局准备“修筑青龙闸,务使严密无漏”,青龙桥镇上还残存着乾隆年间的楼房数处,清代遗风犹存。镇上铺面还有几十家,其中大茶楼、陈家的冻豆腐、马七伯的烧羊肉、德连园的酱菜较比著名。日伪时期,买卖衰落,镇上萧条。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曾隐居在青龙桥穿堂门胡同,自撰“蓄发事耕耘,杜门谢来往”,辍演务农。新中国成立后,随颐和园、香山公署的繁荣和附近城市建设,青龙镇才日渐兴旺。镇内有东街、西街和后街三条大街。东街有澡堂胡同、桶铺胡同、筹胡同,西街有穿堂胡同,占地面积五千四百平方米,有居民一千户,三千人。
青龙桥镇古迹众多,镇区内有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娘娘庙,建于明朝,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慈恩寺。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五圣祠,建于清代的关帝庙,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的圆通庵和隐修庵。这些古刹寺庵今日虽然已经废圮,但对繁荣地区民俗文化、集市文化起过一定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地名典 主编:王彬 徐秀珊)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8:46 , Processed in 1.08555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