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白云观

2002-12-1 12:00| 发布者: 燕山


    在西城区滨河路(原西便门外)。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派的第一丛林。它是由元初的长春真人丘处机仙逝后的藏蜕之所发展起来的。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是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因曾奉诏西游,谒见蒙古太祖成吉思汗于雪山之阳(今阿富汗地),劝太祖戒杀、敬天爱民而受到尊重,呼之为神仙而不名,受命掌管天下道教。东归后,奉旨以蒙古统辖下的原金中都的太极宫为常驻之地,旋以丘处机的长春子道号改太宫为长春宫,全真道因之在北方发展壮大,成为北方最大的道派。丘处机死于蒙古太祖丁亥年(1227年)七月,嗣教弟子尹志平买长春宫东的甲第命名曰白云观。翌年春构“处顺堂”于观中,作为埋葬丘处机遗体的处所。因而白云观应是规模很小的长春宫别院。其创建年代为蒙古太祖戊子年(1228年)。
    元代末年,因遭兵燹,毁坏殆尽。白云观幸免于难,孑然残存下来。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了前后二殿和一些附属建筑。当时规模仍很狭隘。正统三年至八年(1438—1443)期间进行了大规模修建。重修添建殿堂,并买周围民地扩大了庙基,绕以周垣,规制始比较完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原来基础上又一次大规模营缮与扩建。今所见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基本是在此时形成的。以后虽亦屡有修缮和零星添建,再无大的变革。
    现存庙宇坐北面南,建筑布局可分中路和东路、西路三部分。中路自南而北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的是主要殿堂,宽敞的院落两侧路陪衬以廊庑,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缩小了的宫廷建筑形制,是我国明清以来在府邸、佛寺、道观建筑的传统作法。东西二路则是单体殿堂和形似庭院的建筑组合,体量较小,是一般规模的传统建筑。今依序述后。
    棂星门是白云观系列建筑物的前奏。位于山门前神路的前端。系一座四柱七楼牌坊,正楼前后嵌额,前曰“洞天胜境”,后曰“琼林阆苑”。棂星门外对面砖砌照壁兀立,壁心嵌“万古长春”字样的四块琉璃雕砖。
     山门。面阔三间,砖石结构,辟三券门。明代以前寺观,多为一屋三门,有内三门和外三门。此尚保存旧制。山门两侧建八字照壁,门前左右有石蹲狮和华表各一对。
    灵宫殿。面阔三间,内奉王灵宫像。传说王灵官名善,是玉枢火府天将,北宋时曾从萨守坚真人传授符洁,充当部下灵官,巡察于人世。明初以其灵验受到永乐皇帝的奉祀而显名。此后,逐渐成为首都的护法神,道观内多塑其象以镇山门。原殿内两侧记祀马陆、赵公明、温琼、关羽四帅塑像,今已无存明代正统年间营缮白云观殿宇时,只有四帅殿,灵官殿当为清代康熙时重建后改称。
钟鼓楼。在灵官殿后东西两侧,是呈方形的两层建筑。和其它寺观相反,此为东鼓西钟。
    玉皇殿。面阔五间,三间前列月台。按其位置即清初查慎行著《人海记》所载的“玉历长春”殿。殿内设神龛供奉“昊天金阙至尊玉帝”。玉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尊神。即统辖天上,亦管理人间,具有无限的神权。原殿内塑有四圣和其它神像,均被毁。现两侧铜像是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由它处移此。殿内悬有绝色幡幢,绣有不同形状的寿字,因名百寿幡。据言是清末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祝寿之物,敕赐白云观而悬挂于此。
    老律堂。面阔三间的勾连塔建筑,前出月台。原称七真殿,内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殿内七真塑像并排而列,中坐者即长春真人丘处机,其他六人是刘处玄、郝大通、谭处瑞、王处一、马钰及其妻孙不二,世道“北宗七真”。盖自清代以降,全真龙门派律师均传戒说法于此,而改称老律堂。为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上悬清康熙帝御书“琅筒真庭”横匾,是幸存的原有匾额。殿前月台右方立铜骡一骑,鞍桥刻有“康熙岁戊子”字样,知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铸造;此物原在朝阳门外东岳庙,解放后辗转迁移至此陈列。
    丘祖殿。面阔三间,是老律堂后一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筑。据传,此处即兵长春仙逝后安藏遗蜕的“处顺堂”故址。明代称“长春殿”,清初又有“贞寂堂”之称,至乾隆时则已称丘祖殿,相延至今。《日下旧闻考》按语认为丘祖殿,作处顺堂故址,七真殿才是昔之藏遗蜕的处顺堂。今殿内塑丘真人和二胁侍像。殿中有瘿钵置石座上,传是宋代遗物,乾隆皇帝赐给白云观。钵有“乾隆二十一年”刻字。
    三清阁与四御殿。是和丘祖殿组成院落中的正房,也是白云观吕路北端的顶点建筑。上层为三清阁,下层四御殿。面阔五间,前出廊。四御殿供奉上天的四位大帝,据像前牌位:中左是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右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左二是南极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右二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四御中玉皇大帝权威最高,总统一切因而前又有传殿供奉,其余三帝则各主一方,协助玉帝统辖。三清阁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首是玉清元始天尊,其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其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传统中的太上老君或称老子。
    三清阁两侧有转角翼楼相通。东为藏经楼,原藏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年)颁赐的道藏(既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可称书林中的秘籍,民国年间涵芬楼所出版的道藏即据此影印;白云观明板道藏已于1950年移交北京图书馆保藏。西翼楼称朝天楼或称望月楼。
白云观东路原有南极殿、斗姥阁、真武殿、火神殿、斋堂等建筑,因所奉神像早毁,已辟作寮房,为生活居住区。又有罗公塔,尚完整;罗真人于雍正五年(1727年)至白云观坐化,雍正皇帝敕封恬淡守一真人,建塔藏其遗蜕。
    西路殿堂除祠堂外均是供奉民间传说中的神仙。自南向北列后。
    祠堂在南端,供奉白云观历代方丈之神位。原是为奉祀王常月宗师建,王常月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死后葬此。先无祠,康熙帝赐号“抱一高士”命筑堂覆盖并塑像以奉。以后成为祠堂,将历代可知名的宗师立神位合祀之上。墙壁上嵌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府所书的《道德经》和《阴符经》刻石,虽属道光时摹刻,然仍不失其真迹。
    元君殿。面阔三间,中奉碧霞元君,掌管人间祸福,西侧有送子粮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顾名思义,各司其职。
    文昌殿。面阔三间,和元君殿相对,祀文昌和孔子等铜像,铜像是明代铸造,工艺颇佳。均为由宣武区三教寺移此。
    元辰殿。面阔五间,一名六十甲子殿。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像。神名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满六十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过去人们由于迷信,以自己人生年属相为据,礼拜自己人的本命神,祈福免灾,求得流年顺利。原奉六十甲子神像,毁于十年动乱,现有神像是1984年重新塑制的。殿中央并新塑斗姥像作主神,斗姥为北斗众星之母,道教宫观多建有专祠之阁,白云观东路原即有斗姥阁,今于此合祀之。
    吕祖殿。位于元君殿西侧,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自成一院,分前后两殿,均面阔三间,院中两侧配以廊。前殿为八仙殿,殿中顺两山分塑民间传说的八仙神像,东西相向,既钟离权、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自此殿穿堂而过,北殿即吕祖殿,是祀八仙中吕洞宾的专殿。只有此殿是白云观中唯一绿琉璃瓦顶的建筑。
    云集园。是白云观最北端的杀尾建筑,即白云观的后花园。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园中以云集山房是园的中心建筑,面阔三间,周以廊,戒台位其南而面北,两侧有游廊迂回,后有假山横亘,此地为传经受戒之所。园之西部有退居楼,道士退休于此静养,以颐天年;又有妙香亭建于假山之巅。东部亦有假山,其上友鹤亭耸立,与西之妙香亭相望。整个后花园,布局精巧,楼台亭阁,错落有致,树木葱郁,景色幽美,素有“小蓬莱”之誉。
    白云观保存明、清以来碑碣很多。其中较重要的有明代正统九年胡潆撰的赐经碑、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御制重修碑记和御笔诗碑,以及清光绪十二年重勒的明正德元年赵士贤撰白云观重修碑、正德十三年撰白云观重修碑、嘉靖年间顾颐寿撰白云观重修碑、清康熙四十五年王常月撰重修白云观碑记等均是研究道教和白云观的重要史料。
    总之,白云观自明、清以来继元代长春宫之后,成为北方道教的著名丛林。后因个别时期,观内殿宇大部年久失修,油漆剥落,不无残缺。建国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保护文物古迹,1956年特拨专修款修缮,并确定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有所破坏,1981年又拨款全面修葺,各处殿堂恢复旧观,已定期开放,供人游览。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45 , Processed in 1.08568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