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位于西城区范围内,是今日内城的中心。自辽、金、元、明、清以来,北海一直是五代帝王的宫苑,也是我国保存至今历史最悠久、规模宏伟、布置精美的古代园林杰作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作为园林,其历史至今已有900余年了。早在11世纪中,北海就是位于辽朝陪都南京城东北的皇家行宫,当时称之为“瑶屿”。12世纪中叶,金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都,“瑶屿”也被改建为帝王的离宫。据文献记载,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大宁宫,后更名为寿宁宫,又改名寿安宫,明昌二年(1911年)更名万宁宫。另据传闻,修建布置琼华岛所使用的太湖石,绝大部分是从北宋汴梁皇家的园林“艮岳”中拆运而来。元取代金王朝后,由于战火焚毁了金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就决定以金王朝的皇家离宫为中心营建了新国都——元大都,在琼华岛东西兴建了许多宫殿,这里也从郊外的皇家离宫而变为宫廷苑囿,称为“上苑”。虽是苑囿,但并不仅仅是供帝王休息游览的场所,也是举行大典、发布政令的重地。至正八年(1348年),山赐名为万寿山,又称万岁山,水赐名为太液池,其建置环境,在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详细的记载,万岁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南面,山顶有广寒殿,面阔为七间,殿中有小玉殿,内有金嵌玉龙御榻、从臣们的坐床和一个巨大的黑玉酒瓮;山顶还有金露亭、玉虹亭、线珠亭、瀛州亭等四座尖顶圆亭,形制相同;山腰有仁智殿,其东为介福殿、西为延和殿,各面阔三间;山脚下,还有更衣殿等建筑;太液池位于大内西侧,周回若干里,内遍植鞭蓉。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元代的北海,除今日北岸一带没有什么建筑物外,其余都与今日相差不多。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改建皇城,北海是西苑的一部分(其南有中海、南海),位于皇城西半部,但明初只是在元代宫室的基础上略加修缮,如宣德八年(1433年)仅对琼华岛、广寒殿等建筑进行修葺,;自英宗天顺年间起,始陆续添建扩充,如《英宗实录》记载:“天顺四年(1406年)九月丁丑,新作西苑殿、亭、轩、馆成。”到了嘉靖年间,又在太液池的北岸西侧,修建了五龙亭等建筑。清在历代的基础上,多次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兴建,如顺治八年(1651年),皇帝听从喇嘛的建议,在山上筑寺建塔;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在琼华岛上修筑了不少楼、台、亭、榭,在较空旷的北岸建了阐福寺、小西天、澄观堂、静心斋等,在东岸添建了濠濮涧、画舫斋等小园林。乾隆以后,基本上已是现在的布局了。民国四年(1915年)辟为公园,筹划开放,但迟迟未果;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始公开开放。解放后,人民政府于50年代初期对湖水进了疏浚,对琼华岛进行了整治,对沿湖古建筑逐一进行了全面修缮,并栽花植树铺种草坪,使得旧貌换新颜。今日,北海已成为市内最大的一处休息游览场所。
今日北海的全园面积约为68顷,其中,水面约占39顷,陆地约占29顷。主要建筑物多分布在白塔山上,琼华岛沿岸,湖的北岸、东岸和南岸。
承光左门。坐北朝南,南临街,现为北海公园前门。门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
永安桥,在承光左门内。汉白玉石砌建,桥下为三孔券洞,桥面呈曲形,南北长82米,东西宽7米,两侧各有石栏板、望柱48根此桥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南接团城,北连琼华岛。
堆云、积翠木牌坊。分置永安桥北、南桥头。均面阔14.1米,四柱三楼,绿琉璃筒瓦四阿顶,调大脊,明间为三昂十一踩斗拱、次间为三昂九踩斗拱,额枋为和玺彩画。牌坊下各有石狮一对,均面朝外。
永安寺。在永安桥正北,坐北朝南,倚山而建、布局宏阔。登上30多级石阶,即是永安寺山门,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拱,和玺彩画。钟鼓楼在山门内,东西各为一间,绿琉璃筒瓦重楼重檐歇山顶,调大脊,上檐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下檐单昂三踩斗拱,雕花石拔券门,额枋为苏式彩画。法轮殿在钟、鼓楼北面正中,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五间带廊,进深三间,单昂三踩斗拱,额枋为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有五抹斜方格门务四扇。龙光紫照木牌坊,在法轮殿北,绿琉璃筒瓦四阿顶,四柱三楼式,通面阔14米,明间为双昂双翘九踩斗拱,次间为双昂单翘七踩斗拱,额枋为大点金旋子彩画。引胜亭、涤霭亭,在法轮殿的北侧,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八角攒尖顶,檐下有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额枋均为苏式彩画,亭直径均为5.25米。另有云依亭、意远亭,位于引胜亭、涤霭亭的北侧,绿琉璃筒瓦黄剪边四角攒尖顶,面阔5.3米,额枋为苏式彩画。正觉殿,在云依、决远亭北面正中,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面阔三间,通宽10.85米,额枋为旋子彩画,明间为雕花石拔券门,次间为雕花石拔券窗,后山明间为五抹门四扇,次间为三抹窗四扇。普安殿,在正觉殿正北,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面阔五间带廊,圣果殿、宗境殿、是普安殿前东西配殿,黄琉璃筒瓦硬山顶,各面阔三间带廊,善因殿,在普安殿正北,全部为琉璃砖瓦结构,重檐庑殿顶,每面阔一间4.4米,四周满布琉璃小佛像上下檐均为重昂单翘七踩斗拱,砖砌门洞,有五抹三交六椀铜门四扇。白塔,居善因殿后山顶,通体为白色,全部为砖砌,上部如尖锥状,下体似覆钟形,塔座为方形,每边宽18.2米,塔通高为40米,塔下立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等所建碑记。
山西部腰间有一组建筑,为皇帝“理事引见”和观赏风景的地方。悦心殿,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歇山箍头脊,面阔五间带廊,面宽20.6米,进深10.7米,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额枋为苏式彩画。东西各有耳房三间。庆宵楼在悦心殿之北,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楼重檐箍头脊,上层面阔五间前带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苏式彩画;下层为五破七间,亦带廊,单昂三踩斗拱,苏式彩画。过去,每年腊月时节,皇帝赔同皇太后等,登上庆宵楼观赏冰嬉、雪景。撷秀亭,在庆宵楼北,筒瓦重檐歇山顶,面阔4.7米见方,苏式彩画。静憩轩,在东跨院,座北朝南,筒瓦箍头脊,面阔三间,前带廊。
自悦心殿而下,可见琳光殿等一组建筑,山路曲折,砖墙环绕,门为圆月形,别有情趣。琳光殿,居于山脚路边,坐东朝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三间,一斗二升交,额麻叶头斗拱枋为旋子彩画。南北各有耳房三间。甘露殿,在琳光殿正东,坐东朝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三间前带廊,单昂三踩斗拱,额枋为旋子彩画。水精域,在甘露殿东,坐东朝西,黄筒瓦绿剪边歇山顶,面阔三间,前带廊,单昂三踩斗拱,额枋内旋子彩画。蟠青室,在琳光殿南跨院,坐南朝北,歇山顶,面阔三间前带廊,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额枋为苏式彩画。阅古楼,在琳光殿北,造型别致,坐东朝西,朝西侧为半圆形,筒瓦重楼大式作法,面阔十二间,额枋内苏式彩画。楼梯为螺旋形,楼上下墙壁间满嵌石刻三希堂法帖共495方,书法刻法均精巧绝伦。
智珠殿。在白塔东侧山腰是,坐西朝东,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三间带廊,单昂三踩斗拱,苏式彩画。从智珠殿分械右沿环形石阶而下,可达半月城前,殿居半月城上,城墙顶即与殿基相平,半月城东侧有一汉白玉石桥,连接琼华岛与北海东岸。石桥东西各有四柱三楼木牌坊一座。石桥东侧有陟山门,现为北海东门,与景山西门相对。
琼岛春阴碑。也在白塔东侧的山脚,东向,碑首雕四龙戏珠,碑座为雕龙须弥座;碑高4.1米,碑阳书“琼岛春荫”,碑阴书乾隆御制诗,碑侧为乾隆题诗。
双虹榭。在琼岛南簏临水,坐北朝南,筒瓦箍头脊,面阔五间,檐下有傅增湘题“双虹榭”木匾。
山北侧建筑可今分为临水与山崖两部分。山下傍湖有环岛而行的长廊和中心楼阁,东起漪晴楼,西至分凉阁。沿岸修筑了一排双层的六十间临水游廊,长达300米,居中有漪澜堂、碧照楼、道宁斋、远帆阁、戏楼等楼阁。游廊为筒瓦元宝顶大式作法,苏式彩画,漪澜堂等均为筒瓦歇山元宝顶,面阔五间带廊,额枋为苏式彩画。漪晴楼、分凉阁形制相同,均为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下檐无斗拱。山崖建筑点缀在假山之间,如邀山亭、酣古堂、写妙石座、盘岚精舍、一壶天地、扇面房、得性楼、延佳精舍、抱冲室等台亭,形状各异,与假山邃洞密切配合成为一个整体。承露盘,在白塔西北假山间,一根蟠龙石柱上立一铜制古装仙人双手托承露盘,面北,柱下有雕花石须弥座;柱及仙人通高5.5米,座高1.1米、直径0.91米。据传,汉武帝听方士说,用铜盘承接甘露,用于服药,可使“不寿者八百岁”,遂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在长安城外的建章宫内铸造了一座铜仙承露盘;清乾隆仿汉武帝故事,在琼华岛上仿造了这座铜仙人承露盘。
冰窖。在陟山门北侧的土山包下,每年隆冬季节从太液池中采凿冰块,存储其间,留备署伏时节大内之用。现冰窖虽已停用,但基本保存完好。
濠濮间,位于北海东岸、冰窖土山包的北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一座三面临水的水榭。一座折曲的石平桥跨越水面,桥北斗立有仿木结构石坊,桥南头接水轩,北向,灰筒瓦硬山顶,四面带回廊,苏式彩画,面阔三间,匾额为“濠濮间”。由此轩内的游廊曲折向南,又有一西向的厅轩,即云岫厂。灰筒瓦硬山顶,前带廊,面阔三间,匾额曰“云岫”,为光绪皇帝御笔,从云岫厂向南折向西还有一轩,即崇椒室,灰筒瓦硬山顶,前后带廊,面阔三间,明间有匾额曰“崇椒”,亦为光绪皇帝御笔。
画舫斋。位于东岸濠濮间之北。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门内正中有一方形水池,四面有廊屋不绕。池北,即画航斋,灰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轩后带厦为灰筒瓦卷棚顶面阔三间,池南为春雨淋塘殿,面阔五间,前出轩后带厦。池东为镜香室、池西为观妙室,均为灰筒瓦硬山顶、面阔三间、前带廊。画舫斋东北处有古柯庭,庭后有得性轩等建筑;画舫斋西北处有小玲珑室。这些建筑均由桥廊曲相联,显得全园建筑紧凑、精巧,别具一格。
蚕坛。在画航斋之北,为一所坐北朝南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山门绿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三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砖砌拱券门,北院大门绿琉璃筒瓦歇山顶,单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一间。院内有两层殿,前殿为绿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单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画,前有汉白玉石月台;左右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后殿为绿琉璃筒瓦硬山顶,一斗三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五间;左右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院内有坐东朝西大殿三间,绿琉璃筒瓦硬山顶,一斗三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南北配殿各三间;两山墙旁各有四角攒尖方亭一座。原有方形先蚕坛,面积为13.1平方米,高1.3米,四面各有一10级台阶,现已无存。
后门,位于蚕坛北侧。坐南朝北,北临地安门西大街,为灰筒瓦悬山顶,面阔一间。系民国年间所开辟。
静心斋。在后门西面,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北海中最著名的园中之园,初名镜清斋,民国二年(1913年)改今名。曾是清王子读书之所。园内以水池、石桥、假山与亭、阁、堂、室所组成,粗看似互相间隔,细观会发现其格局对称,分布规整,气氛庄严,建筑精致。全园坐北朝南,门内以假山、水池为主,水池之北即为静心斋,是园内主要建筑,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前出轩后带廊,轩为三间,池东西各有跨院。东院北屋为抱素书屋,是书斋,有廊东接韵琴斋,北接焙茶坞。西院北屋为画峰室,又有水池、假山、石桥。静心斋之北为水池,周围山石叠立,池上有沁泉廊与斋相对。池东为汉白玉石桥,池西有枕峦亭,八角攒尖顶。再北为歇山顶重楼重檐的叠翠楼,面阔三间,乃全园最高点,登楼远眺,美不胜收。沿后山有爬山郎可达罨画轩。全园以围墙环绕,自成一景。
天王殿。在静心斋之西,又名西天梵境。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建,占地0.7顷。门前有一座精美的仿木琉璃牌坊,北额曰“须弥春”,南额为“华藏界”。山门为仿木琉璃砖瓦结构,面阔三间,拱券门,额曰“西天梵境”。山门之北是天王殿,为绿琉璃筒瓦黄剪边歇山顶,面阔三间;左右各有一石幢,东刻金刚经、西刻药师经。大慈真如殿,在天王殿之北,全部系楠木所建,黑琉璃筒瓦黄剪边重檐四坡顶,面阔五间,其后有一八角亭。亭北为琉璃阁,筒瓦重檐歇山顶,全部为琉璃砖瓦仿木结构,南北各有五座拱券门,东西各有一座。四面嵌饰彩色琉璃小佛像。天王殿今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九龙壁。在北岸天王殿之西,是一座仿古结构彩色琉璃砖照壁。建于清乾隆年间。全壁用424块彩色琉璃砖砌成,高6.9米,长25.5米,宽1.4米。底座为筒瓦四坡式。全壁上下、前后、左右共有三十条形态各异、出云入水的飞龙,其中南北两面各有九条,故名九龙壁。壁北原有真谛门,门内为大圆镜智宝殿,殿北有宝网云亭,嘉庆年间改建楼五楹,为后佛楼。在其北及左右有屋室四十三间,内贮四藏经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该处为侵华八国联军焚毁,仅存九龙壁,后曾修复,民国八年(1919年)又为火焚,再未重建,现辟为北海体育场。
九龙壁之西有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等。
快雪堂。在九龙壁西北处,坐北朝南,清乾隆皇帝曾在此赏阅“快雪时晴”帖。共三重大殿,进门依次为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除浴兰轩为硬山卷棚顶外,余均为歇山顶、前出廊;浴兰轩前有东西配房各三间,澄观堂有东配房三间;三重殿均面阔五间,快雪堂的东西走廊壁上嵌有“快雪堂法帖”石刻40余块。民国十二年(1923年)将此处改为蔡公祠,纪念民国初年的云南都督蔡锷。澄观堂为“松坡图书馆”阅览室(蔡锷字松坡),浴兰轩为藏书室,快雪堂为蔡公祠。“快雪堂”、“浴兰轩”匾为乾隆御笔,“蔡公祠”匾为梁启超题写,“澄观堂”匾为徐世昌题写。
铁影壁。在北岸澄观堂前。系元代遗留的艺术品,两面浅雕云纹、异兽的形体,手法古朴雄健、苍劲有力,壁体其实不是铁,而是铁褐色中性火成岩。壁宽3.6米,高1.9米。该壁原在德胜门内铁影壁胡同的铸钟楼内,1947年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将其移至北海内,供观赏。
阐福寺。在铁影壁之西,五龙亭之北。始建于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仿正定兴隆寺规制进行改建。民国年间,大殿被焚于火。解放后屡经整修。现保存有山门殿三间、天王殿五间、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各五间等建筑。其内,现为北海经济植物园。
五龙亭,在阐神寺南面水中,有石桥与北岸相通。原为明天顺四年(1460年)所建太素殿前的会景亭,后经修饰,改名为龙泽亭,并在东西各增修二亭,东为澄祥、滋香,西为涌瑞、浮翠。五亭之间有石桥相加接,均为绿琉璃筒瓦黄剪边,龙泽亭为圆攒尖重檐四方亭,澄祥、涌瑞为四角攒尖重檐四方亭;滋香、浮翠为四有攒尖单檐四方宁。五龙亭是明清皇室钓鱼及观赏焰火的地方。
观音殿。又名极乐世界、小西天,俗称海岛,位于五龙亭之西。清乾隆年间所建。殿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檐四角攒尖顶,方形,每面面阔七间,35.6米见方,平身科为重昂七踩斗拱,和玺彩画。四周有回廊,共有外檐柱36根,内檐柱28根,外金柱20根,内金柱4根。内顶为井口天花,正中有八角二层藻井,藻井中有座龙。殿内原有八百罗汉山和仙山悬塑。殿外四周引水为池,每面正中有小石桥跨上,桥外各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之间以短墙相连,短墙四角各有小亭一座。
万佛楼。在观音殿之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所建。坐北朝南,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楼共三层,均面阔七间,每层四周均有回廊,和玺彩画。前有汉白玉石月台。万佛楼是乾隆帝为其母祝寿所建,正面有普庆门,门内南北有坊二座,正中为万佛楼,楼内原有一万个木质佛龛,装有一万个金质无量佛,光绪二十门年(1900年)全部为八国联军抢走。楼东为宝积楼、西为鬘辉楼。左右各有门,东门内有澄性堂,堂北有湛碧亭,堂西有致爽楼。西门同有一座八角攒尖方亭,其内有汉白玉石幢,刻有贯休所画的十六罗汉图。再后面有“真实般若”殿等,上述建筑多有所拆改,已非原貌。
团城在西城区北海公园的南门西侧,矗立着一座城砌城台,这就是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团城。
团城是明、清两朝皇家园林西苑的组成部分之一。因其俯视平面为圆环形,周围以城砖垒砌,成为一座带雉堞的砖城,故俗称为“团城”。其占地总面积为4500平方米,城高约5米。
团城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现因路面垫高,故墙门低凹),东为昭景门,西为衍祥门,两门形制相同。进入门内,可沿回旋式城砖蹬道到达城顶台面。在两条蹬道的上出口处,各有形制相同的罩门亭一座,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庑殿顶,三踩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一间,进深一间。
城台顶面的建筑不多,但布置得体,在保持了传统的对称建筑中杂以园林景物错落有致。承光殿为全城台中心,殿南侧有玉瓮亭,殿北侧有敬跻堂,三座建筑构成整个城台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地排列着几组建筑。东侧由南至北依次为:昭景门楼、东庑殿、古籁堂等;西侧由南至北依次为:衍祥门楼、西庑殿、余清斋等。此外,亭廊假山杂置其间:余清斋西有回廊与其西侧的沁香亭相连通;敬跻堂东西各有假山,山上各置一亭,东为朵云亭,西为镜澜亭。综观整座城台,在黄瓦红墙、规整对称的古建筑之间,穿插植种着数十棵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苍松劲柏,遮荫蔽日,虬枝各异。衬托得整座城台既庄得幽静,又自然大方。
承光殿是团城的主要建筑,其平面为十字形,即:正中为一正方形歇山顶重檐大殿,在四面正中位置各推出单檐卷棚工抱履一间,平面成为形式别致、富于变化的十字形。正中为边长为14.5米的方形歇山式大殿,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上檐为重昂七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拱,额枋为大点金旋子彩画。殿内金砖铺地,中央立四根巨大的井口柱以穿插抹角梁与四周柱子相联系。抱厦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箍头脊,殿南正中有月台一座,有石阶梯发置月台三面供上下之用。殿的东、北、西三面正中亦设有石阶梯。月台周围及石阶梯两旁均砌以黄、绿琉璃砖瓦宇墙以代石护栏。
承光殿内,供奉高1.5米的玉像坐像一尊,全身系一整白玉石制成,洁白无瑕,光泽清润,头顶及衣褶嵌以红绿宝石。据说,此佛出自缅甸,清光绪年间运抵北京,即供奉此处,观其雕刻风格亦属缅甸风格。玉佛左臂上有一明显刀痕,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所为。
玉瓮亭。位于承光殿南,蓝琉璃筒瓦庑殿顶,系彩色琉璃仿木结构建筑,汉白玉石柱,拱形门,面阔、进深各一间,边宽3.75米。亭内供一玉瓮。瓮为整块黑玉精雕而成,杂以白瑕,直径约为1.5米,高约0.65米,周长约4.5米,体态宏巨,雕制精美,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据《元史·世祖纪》载:“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渎山玉海成,敕置广寒殿。”指明玉瓮名“渎山玉海”,原来是放在北海琼岛顶上(今白塔位置处)的广寒殿中陈列,后来经元、明变乱而流失于外。《金鳌退食笔记》有详细记载:“广赛殿在山顶,……中有小玉殿,内设金嵌玉龙御榻,左右列从臣坐床。前架黑玉酒瓮一,玉有白章,随其形刻为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春大可贮酒三十余石(今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后来,清乾隆皇帝知道后,复制一石钵换回玉瓮,置于团城承光殿前,建亭遮护,并亲作玉瓮歌刊刻其内又命词臣四十八人应制作玉瓮诗各一首刻在石柱亭上。
敬跻堂。在承光殿之北,其平面为半圆形,是一组沿团城北缘环列的廊屋十五楹,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廊带坐凳栏杆。
昭景门楼与衍祥门楼。位于承光殿南侧分东西对称而列,形制完全相同,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旋子彩画,内顶为井口天花。衍祥门楼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八国联军侵略者所毁,1953年由文化部照原样修复,在其脊下有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为重建所书题字。
东、西庑殿,位于承光殿前东、西两侧,形制相同。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硬山顶,各面阔七间,背后居中各有抱厦五间。
古籁堂、余清斋,位于承光殿与敬跻堂之间分左右对列,形制相同,黄琉璃筒瓦绿剪边硬山箍头脊,前后带廊。面阔三间,通宽为10.7米。余清斋背后有抱厦一间。
古籁堂、余清斋与敬跻堂之间,各以一道墙相连接,每道墙的居中处各有一座门。
沁香亭。在承光殿的西北侧。有回廊将沁香亭与科清斋相连通。亭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檐四角攒尖顶,亭为正方形,每边面阔6.2米,上檐有一斗三升斗拱,额枋均为旋子彩画。
在敬跻堂的东西两侧因地势各置一座假山,山上各建一亭。一在东侧山上,绿琉璃筒瓦八角攒尖顶,名朵云亭;一在西侧假山上,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圆攒尖顶,名镜澜亭。
古树,遍植于团城城台顶面,错落于各座建筑之间,仅承兴殿前就有45棵。承光殿东侧有一棵高大的栝子松,爵封“遮荫侯”,顶圆如盖、苍翠雄劲,传为金代所植。另有白皮松两棵,名曰“白袍将军”。城台西侧有探海松一棵,钦封为“探海候”。古松古柏,疏密相间,每一棵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团城的历史与这些古树一样久远,辽、金时代,它已是帝王的“御园”了。元代时,还是叫作“瀛洲”或“圆坻”的一个小岛,“洲”和“坻”在古汉语中的含义为“水中的陆地”或“水中的小块陆地”,名如其实。小岛上建有仪天殿。元代的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详细地记载了它的形制和位置,指明仪天殿东、西侧均有木桥。到了明朝,把小岛东岸填为平地,取代原来通达内宫的木桥(1986年,取代原来通达内宫的木桥)1986年曾在该地即今经海南门外处的地下挖掘出一东西向的石桥,大约是在陶宗仪之后,木桥曾改为石桥,又被填为平地),并在元代修建的基础上,对团城进行了修建改造,重建了仪天殿,并更名为“承光殿”,但仍保持其圆形,此外,还将圆坻周围用大城砖砌起环形城墙,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团城的局势。明代韩雍正在《赐游西苑记》中写道:“圆殿观灯之所也,殿台临池,环以云城。”清初的高士奇在《金鏊退食笔记》中也有记载:“承光殿在金鏊玉栋桥之东,围以圆城,设以睥睨。自两掖洞门而升,中构金殿,穹窿如盖,华榱绮牖,旋转回环,俗称‘圆殿’。”可见,清初的团城尚是明代的模样。康熙七、八年间时,承光殿等建筑毁废了,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方重建,其时,将圆殿改建成十字形平面的重檐歇山式建筑;乾隆年间又曾进行过全面的修建,这就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基本模样。
现在,团城不仅是北京市城内最优美的园林之一,也是研究北京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实物。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43 , Processed in 1.10869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