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河沿南口路北、北京饭店之西。堂子始建于1644年,原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即今台基厂大街北口路西一带。 堂子为满洲神庙的称呼。顺治入关前,清兵曾和图伦尼堪外兰族交战,结果四位祖宗先后阵亡。于是人们把他们的遗物收藏在木匣里面,在堂子供奉。清朝廷建立政权后,凡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在庙内举行祭祀、誓师,当时称“谒庙”。入关后,乾隆时期将“谒庙”改成“谒堂子”。这项活动是不许汉人参加的。 堂子的主要建筑有祭神殿、圜殿及尚神殿。圜殿前有一个皇帝致祭时的神杆石座。神杆是用延庆县出的2丈,直径5寸的松树一棵,砍去枝叶,只留顶上九层,杆顶挂黄色高丽纸神幡。石座两旁还各有六行小石座,每行六个。“堂子祭天”被列为清王朝的吉祥之一。在堂子举行的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大事,诸如元旦拜天、出征、凯旋等;另一种是属于一般的祭祀、如月祭、浴佛祭、马祭等。在元旦祭祀和出征祭祀时,一般都是皇帝亲自前往,但也有特殊情况派有关官吏代祭的。 堂子内神殿供的是释加牟尼、观音菩萨及关帝。圜殿为祭主神的地方,主神是纽欢台吉和武笃本贝子。平时,诸神安奉于坤宁宫内。相传祭神前,用八个穿黄缎子衣服的太监抬神轿到坤宁宫请神;把菩萨像卷放在黄漆筒里面,关帝像卷放在红漆筒里,一起迎到堂子。除佛像外还有一楠木匣。内装祖先遗物,据说此匣叫佛亭,将佛亭安装在亭殿炕上西首,将菩萨像和关旁像悬挂在金黄色神幔上面。享殿里神幔上有黄棉线绳三条,一端系在一起挂在北山墙中间所钉的环上,一端由神幔前牵引而上,由享殿隔扇顶从窗孔里穿出去,经过甬路上所立的红漆木架七座,这木架叫奉安神树架。每架横木上有三个孔,将黄棉线绳分成三缕由三孔中穿过,每条线绳上都挂有黄、绿、白三色高丽纸镂钱。每条绳上挂纸钱9挂,每挂3张,共27张。线绳经过神树架后,又合成一根,由中间八角圜殿的南北隔扇横窗孔内穿出,最后悬挂在圜殿外的神杆上。圜殿内中间亦有杉木短柱一根,柱上也挂着27张黄、绿、白三色纸钱。圜殿和享殿都设有供桌,桌上设有祭器和奠酒用的瓶、樽等物。 行礼前,皇帝先朝东坐在享殿檐下的两间坐褥上,各王公贝勒按职位依次各坐于丹陛上下。由内监弹奏三弦琵琶,满州神巫“萨吗”献酒,并擎神刀祷祝,赞礼者一边拍板,一边唱满州神歌“鄂罗罗”。皇帝和王公贝勒一起拍板抚掌唱。然后进享殿、圜殿分别行礼。礼毕,皇帝坐在西间正中,面朝南,王公等各就原处列坐,吃祭品炸糕,喝完茶后各散。 在堂子内,圜殿南有一小院,内有一八角亭,所祭祀的神及典礼方式都无记载,只是人传说是供奉明朝邓子龙将军的。因为他对清太祖有恩惠,所以祀他。而且据说祭祀神秘。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于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堂子也在使馆区范围内。清政府为保留这祭祖之地,曾与外交使团交涉多次,要求免予征收此地,外交团主席奥匈帝国公使答复:如果大清帝国十分坚持这一点,我们亦可照办,但每次皇帝到堂子行礼时,须事先向使馆界请求许可通过外国操场的护士照,清帝碍于面子,不得已,将堂子移建于南河沿。 祭堂子的习俗一直到溥仪逊位才结束。 现在南河沿处的堂子已拆除,在此地建了国宾楼。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