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子监

2002-12-1 12:00| 发布者: 燕山


    在北京城东北隅的安定门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毗邻,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
    在国子监街东西两端入口处,竖立着彩绘二柱三楼牌楼,为清式作法,解放前已改成水泥柱子了。牌楼横额上书“成贤街”三字。这是北京城内独一无二保留有牌楼的街道,是珍贵的历史遗迹。
     我国古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汉代称做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唐代始称国子监。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又在东都置国子监,这是国子监名称的由来。
    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忽必烈建成大都后,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在大都东城崇仁门(今东直门)内建国子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正式营建是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国子监东邻是元成宗大德六年营建的孔庙,这种“左庙右学”的设计形式,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规则。明初洪武年改称“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仍称“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又称北监(明朝有两个国子监,南监在南京)。
    国子监坐北朝南、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三进院落,占地广阔,院内柏树参天,肃穆谧静,以“辟雍”殿为中心,左右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牌坊南面横额为乾隆御书“圜桥教泽”,北面御笔“学海节观”四字,其后为“辟雍”、彝伦堂、敬一亭。此外第二进院内东西庑为四厅、六堂、碑亭四座。第一进院有左右井亭,东在敬持门与孔庙相通。
国子监屡经历修缉,规模更加完备。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装上琉璃瓦顶,到了清乾隆二年(1737年)又拆掉青琉璃瓦顶,全部改换色彩鲜艳的黄色琉璃瓦,特别是乾隆四十九年“辟雍泮水”建成后,这时的国子监黄色琉璃瓦顶、红墙、绿柏与池水相辉映,更显得富丽堂皇了。
    “辟雍”位于中轴线的中心,是国子监的主要建筑。“辟雍”又叫“壁雍”,本是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古代建成四面环水、圜如璧的式样,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皇上肇建辟雍,四十九年竣工,是座长宽均为5.3丈的方型殿宇,该殿建筑在圜河中叠石的方基之上,面阔七间。殿前檐御书立额“辟雍”,内额为“雅涵於乐”上字。殿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宝顶镶嵌着金色火珠,殿四面设门,并设六级台阶,周廊环绕,周廊外面池水围绕,池水四周筑有汉白玉石护栏,池水岸边四面各设一喷水龙头,并有如虹石桥与“辟雍”相通,圜水围绕着辟雍,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构成所谓的“辟雍泮水”。
     “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地方。自清代康熙以后,每一位皇帝即位,照例要到国子监辟雍讲学一次,称作临雍。(注:辟雍示建成前,皇帝在彝伦堂讲学)。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上丁,乾隆帝亲临辟雍讲学,届时在圜桥敬听者,除王、贝勒、贝子、公、满、汉、蒙大臣外,还有来京的进士、举人、生员、监生及朝鲜使臣等。
    “辟雍”两侧各有房33间,即所谓“六堂”: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修道堂、正议堂、广业堂。六堂南边各有房10间,与太学门相连,形成第二进院落。院内有御碑亭,其一碑为满汉合壁,碑阳镌刻:“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碑阴为“恭勒御制三老五更说”。
    十三经刻石,是原立于东西六堂的。十三经刻石碑189座,加上“御制告成”碑共190座。这部石经,因刻于乾隆年间,故又称“乾隆石经”。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等十三经。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石刻经书始于汉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蔡邕(蔡伯喈)认为“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属凿,贻误后学”,因在汉代熹平四年(175年)奏请订正《六经》文字。相传蔡邕亲手写经于碑,由工匠镌刻,后称“熹平石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石经”。但随着漫长的岁月的流逝,加之战乱不息,石经毁坏殆尽至今流传下来的仅有宋代出土的几块残石的拓本,后来,历代虽都有刻经,但均不完整,文字也不整齐划一。
    清代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字湘帆,自号拙老人,他游历西安时,见到唐代“开成石经”众手杂书,引以为憾,便发愤自书一部十三经。自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到乾隆二年(1737年)完成的,历时二十年,全部石经共约63万余字,出于一人手笔,字迹工整,一笔不苟。当时的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五年(1740年)转献朝廷,收藏于大成懋勤殿。乾隆五十门年,钦命和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负责考订蒋书石经,并动工刻石。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校订蒋衡手书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同时考证经文同异。乾隆五十九年碑刻成,立之于太学,并以墨拓本颁行各省,彭因功受赏太子太保衔。彭元瑞由此遭和绅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全部碑上经彭元瑞改订过的古体字。嘉庆四年(1799年)和坤被贬,仁宗和命学者纪晓岚、董诰等人重新校订补齐被和绅挖去的字。至此,石经才算还其本来面目。
    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石经移到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并对石经采取了保护措施。1981年又加盖屋顶,妥为保护。
    彝伦堂,位于辟雍之北,是元代崇文阁旧址,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时,改名“彝伦堂”,面阔七间,是国子监藏书之所。在“辟雍”建成以前,皇帝在此举行“临雍”典礼。清初顺治九年,世祖章皇帝临雍,曾在彝伦堂讲学。康熙、雍正、乾隆都曾亲指辟雍,释奠行礼於先师孔子,御彝伦堂讲学。堂的东西两边为面阔三间的典簿厅、绳愆厅、典籍厅、博士厅。
    彝伦堂北面为明嘉靖七年建的敬一亭,清静幽雅,自成第三进院落。该院东厢是国子监祭酒(校长)办公的地方,西厢是司业(副校长)办公的地方。
    国子监的组织设置:职教诸官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等。祭酒是最高领导人,满、汉各一人,司业(副职)满、汉、蒙各一人,他们掌成均(学校)之法以教国子及俊人士。监丞掌学规,以督教课,纪勤惰,均廪饩。博士掌阐明经说以助启迪,并设各类助教,算法馆助教、俄罗斯学助教、六堂助教等。
    在监读书的生员称做“监生”,监生的宿舍称为“号”,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国子监请以监之东金吾等三卫草场建宿舍。明清时分布在国子监附近的有“外东号”、“大东号”、“新南号”、“小北号”、“西号”等名称,遗址今已不存在了。还设“交趾号”(交趾即今越南一带),这是留学生的宿舍,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俄罗斯专馆,接待俄罗斯留学生。其它如高丽、暹罗等国也都派遣学生就学于国子监。国子监从元代开始,经过明清两代,培养了大批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国内外人才荟萃之处。当时的文人学士能毕业于国子监,考取进士,又在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镌刻大名,流芳千古,就“成贤”了。所以国子监大门上高悬着“集贤”门的匾额。
国子监经过1950年的全面修缮,之后又多次整饰,这座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学,其面貌已焕然一新,目前是首都图书馆所在地。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7-27 11:25 , Processed in 1.10373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