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这里原名铁狮子胡同。 从《乾隆京师全图》上看,原铁狮子胡同路北,自东口至中剪子巷排列有三座府第:东为和亲王府,中为贝勒斐苏府,西为和敬公主府(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和亲王府的前身是贝子允秌府第。允秌为圣祖九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贝子。他和圣祖八子允嗣,都是雍正帝胤祯的弟弟兼政敌。雍正四年(1726年),世宗将二人削爵黜宗籍并交宗人府幽禁至死,府第当然由内务府收回。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五子弘昼封存亲王,遂就允秌府址改建为和亲王府。以后一直由他的后人永璧、绵伦、绵循、奕亨、载容等居住,清末这里曾改为贵胄学堂。 《乾隆京师全图》成图时的贝勒斐苏府,是清初恭亲王常颖的府第。常颖是世祖福临五子、斐苏的曾祖。康熙十年(1671年)封恭亲王,四十二年(1703年)卒,此后一直由他的后人海善、满都护、斐苏、明韶、晋昌、晋隆、祥林、承熙、崇略等居住。这一支系从常颖以后,都没有受到贝勒以上的封号。道光时,因斐苏的后人承熙居此,时人称这里为承公府。清末,两府内的建筑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中间的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前后面三间楼门,中部门厅以上三层,两侧及翼楼均为两层,外檐为联拱柱廊,楼体满布精细的砖雕花饰,门窗、天花、地板和护壁板全用优质木材精雕细作,华丽壮观。主楼的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楼房,形成一组楼群,在这组楼群的东西两边,各有一组风格相同的建筑。据说这些楼群是用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余下的款项修建的,东部作为海军部,西部作为陆军部。大门在主楼前面,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灰筒瓦悬山调大脊顶,中间三间开门的中国木构建筑形式,东西山墙外露七架梁,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隔街对面是一座悬山顶砖雕大影壁。从大门形制和影壁砖雕看,均不类王府旧制,应是和楼房同时代建造的。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设在这里;1919年以后,靳云鹏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这里又成为总理府。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军阀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这里遂改为执政府。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是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后,曾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任江北提督等职。1912年袁世凯窃权后,历任陆军总长、署理国务总理、参谋总长。袁死后,以国务总理职操北洋政府实权。1920年直皖战争中,被直系军阀打败后去职。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被守军击退,日本遂联合了1900年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八国公使,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防务。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由李大钊等亲自带领爱国学生、工人和各界人士,在天安门集会后游行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游行队伍进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竟遭到卫队的枪击,造成流血惨案,死难47人,受伤150余人,北京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燕京大学女生魏士毅,就是当日牺牲在这里的。鲁迅先生目睹了这场帝国主义勾结军阀段祺瑞屠杀中国人民,制造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后,当天晚上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沉痛地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鲁迅称此日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926年4月10日,北京发生了政变。驻北京的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包围了临时执政府,段祺瑞逃进东交民巷,随后又逃到天津日租界,段祺瑞执政府至此倒台,执政府由冯玉祥将军接管。以后王树常任北平卫戍司令时,又将这里改为北平卫戍区司令部。“七七事变”前,宋哲元将军任二十九军军长兼冀罕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这里改为二十九军驻平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占领华北,这里成为以岗村宁次大将为首的日本华北驻屯军总司令部,东院则是以喜多大将为首的日本特务机关兴亚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接管,改为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在这里设司令部。建国后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舍。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后,主楼由清史研究所使用。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