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在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是明清两代天文观测的中心,已有540余年的历史。 北京地区的天文台不是明代才有。金代袭宋制设太史局,立候台。金太宗于天会五年(1172年)把宋朝在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置的主要天文仪器迁到中都(今北京),由太史局建了一座候台,贞元二年(1154年)把这些仪器放置在候台上。候台的位址在今西城区白云观附近。元代初年,仍沿用金代的天文旧制。到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王恂、郭守敬等人制造了更新的天文仪器,并新建了一座司天台,它的位置在今东城区建国门西北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附近。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辉煌的时期。司天台毁于战乱。明初,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把元司天台残存的天文仪器大部分搬到南京鸡鸣山的观星台上。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这些天文仪器没有迁回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紫禁城内西侧建灵台,即宫廷观象台,但没有大型天文仪器。明正统二年(1437年),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派人到南京按照元代仪器复制了一套木型运回北京。正统四年——七年(1439—1442)间,按木型制成了浑仪、筒仪、浑象仪等大型铜制天文观象仪器,并安放在新建的观星台上,这就是在建国门古观象台的前身。观星台为一砖砌高台建筑,台下西侧建有一四合院,为紫微殿、滴漏堂等。正统十一年(1446年)又增建了晷影堂,基本形成了今天的布局。明万历以后,由于欧洲自然科学传入的影响,我国的天文科学又有很大发展。崇祯二年至八年(1629—1635)由徐光启、李天经等人先后制造了经限仪、平悬浑仪、平面日晷、转盘星晷、候时钟、望远镜、交食仪、列宿经纬天球、万国经纬地球、沙漏等。这些新仪器和工具的使用,使我国当时的天文观测水平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清代,观星台改称观象台,隶属钦天监,并把我国天文学度量制改为欧洲度量制。康熙八年——十二年(1669——1673)由南怀仁(比利时传教士)应康熙帝之命,在原有仪器的基础上,设计督造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等新仪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纪理安(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又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然而他却将元明时古仪器充作铜料使用,后康熙帝下令禁止才保存了明制的3件仪器。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乾隆帝参观所有的天文仪器后,提出仪器的结构要近古,而刻度要从今。于是,当时的科学家和工匠们用10年的时间,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在刻度上改中国的365度和百刻制为圆周3651/4度和96刻制。这些清代的青铜天文仪器造型高大美观,升龙游云的雕饰细腻流畅,栩栩如生,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与铸造艺术的结晶。它们不仅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而且在刻度、游表、结构方面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后的大型天文仪器的发展和成就,因而它们还是中西方科学、文化、工艺的精华。这一时期,由于大型天文仪器的增多,观象台又向东接出约5米。辛亥革命后、观象台改称中央观象台,隶属教育部。民国十年(1921年)在观象台的东北角增建了一座层混凝土结构的观测楼。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称国立天文陈列馆,只做气象工作,结束了近500年的连续天文观测活动。 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随着古老中国的命运几度沧桑。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北京横遭劫掠,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也被洗劫一空。法国侵略者将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和明代制造的简仪劫往法国驻华使馆。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迫于舆论才归还我国。德车侵略者将地平经仪、天体仪、纪限仪和明制浑仪劫运到柏林波茨坦离宫,直到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运回北京。至此时,清代的八件仪器按原布局重新安放在古观象台上。明制的浑仪和简仪分别置于紫微殿的左右两侧。在十大仪器被劫期间,为不中断观测,曾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以使用。现紫微左侧耳房前,还有一座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石碑记载这段史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南侵,我国天文工作者为保护古代天文仪器,于1933年把明制的浑仪、简仪,漏壶、圭表和清制的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迁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古观象台上只剩玑衡抚辰仪、象限仪、天体仪、黄道经纬仪、地平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赤道经纬仪等8件清代制造的青铜仪器了。 古观象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古代天文仪器数量最多而又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物。从明正统年间到1929年边疆观测近500年,使这些成为当时的中国天文事业的中心。在世界上现存的观象台中,保持着在同一地点上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这些不间断的天文观测记录,积累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数据,为人类的天文事业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古观象不仅进行天文观测,也进行气象观测,它有至今保存年代最长,资料最完整的气象记录,逐日记录了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共180年的气象资料,内容相当完备,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气象观测记录。 解放后,有关部门对古观象台进行了多次修缮。1955年交北京天文馆使用。1956年5月1日辟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对外开放。1979年,古观象台东半部发生坍方。1980年国家投资50万元进行大规模修缮。修缮后的古观象台外貌与明清时相同。总高度为14米,东西长近24米,南北宽20余米。城墙内部改为两层展厅。8件大型铜制仪器陈列在台上南、西、北三面。紫微殿及厢房里是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在晷影堂前的明代底座上,新配上了圭和表。1982年公布北京古观象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游人开放。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