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鼓楼

2002-12-1 12:00| 发布者: 燕山


    京城的中轴线上、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的北端矗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古代建筑物,远远望去,巍峨壮观。这座令人瞩目的高大建筑,就是明、清两代为北京城报时的鼓楼。1957年10月28日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通高46.7米,通面宽36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拱,旋子彩画。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各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可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米。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四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随着世事沧桑,历史的变迁,上述报时鼓大部分都遗失了,现仅残存大鼓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的“杰作”。
    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具之一,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据《图书志书》记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饶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饶者八,以壶水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火温之。”当时,钟、鼓二楼击鼓撞钟均以此为度,到了清代改用时辰香计时后,漏壶计时法方废止。
    麒麟碑,并非鼓楼之物,原在麒麟碑胡同,传说是明代仇鸾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后因仇鸾势败,这块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后,被移到鼓楼内“借屋藏娇”。
    鼓楼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报时中心,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元代的鼓楼在今鼓楼附近(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名齐政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是元大都的中心;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迁都北京,在兴建宫室的同时,于今址处重建鼓楼,由于明代南北城墙的变动,因此这座鼓楼就不再是全城的中心而偏于城北了。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鼓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再次重修。民国以后,鼓楼曾一度改名为“明耻楼”,在楼上陈列了一些图片和模型等实物,向人们展示清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屠杀和抢劫的情形,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以后还曾先后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体育馆”等。解放后,鼓楼成为“东城区文化馆”的馆址,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场所。1984年对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现在该处设立了“鼓楼文物保管所”进行管理。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08:52 , Processed in 1.07687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