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孔庙

2002-12-1 12:00| 发布者: 燕山


    坐落在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前551——479),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被历代帝王尊为先师、先贤,尊号不断加封,冠以最神圣、最智慧的头衔:汉、晋及隋称先师、先圣、宣尼、宣父,唐代又加谥文宣王,宋代又加“至圣,”元代复加号“大成”等。因此,庙的称呼也随之不断变化,汉至隋称仲尼庙、孔庙,唐代称孔圣庙,无代称圣圣庙,现在一般称孔庙。
    北京孔庙,始建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的封建贵族和士大夫,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到了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正式建庙,于大德十年(1936年)建成。十一年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皇帝下诏恩准孔庙配享宫城规制,许孔庙四隅建角楼。元末,孔庙荒废。明永乐九年(1411年),又重新整治,并修缮了大成殿;宣德四年(1429年)修整了大成殿及两庑;嘉靖九年(1503年)为祭祀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亲谕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只有崇圣祠仍用绿琉璃瓦顶。这时的孔庙已是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了。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也大规模地修缮。工程尚未完成。清朝被推翻,但修缮仍继续进行,到了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孔庙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22000平方米,由于也孔子被誉为圣人,明代以后还享有某些与皇帝相等的待遇,故在孔庙大门外东西约十几米处,各立着一座“下马碑”。现在的下马碑是清代设置的。碑高约4米,宽约1米,碑身下是滚墩石碑座,碑身正背两面分别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满汉、蒙、回、托忒、藏等六种文字。“武官到此下马,文官到此下轿”的规定是神权至上的一种标志。
    孔庙院内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三进院,左右建筑对称配列。主体建筑是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此外在大成门外东面设碑亭、省牲亭、井亭、神厨;西面有碑亭、致斋所、神库,并设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最后一进是独立小院——崇圣祠。
    孔庙大门前建有嵌琉璃雕花砖的影壁,第一道大门为先师门,虽经历次修葺,但它的木结构形式,仍然保持有元代的建筑风格:歇山式屋顶,配有鸱吻等装饰,檐下斗拱大而稀疏,造型精美古朴简洁。这是目前北京罕见的元代风格的木建筑。
    进入先师门,迎面是崇基石栏的大成门。门前后三出陛,中为丹陛,左右各十三级。门内悬钟置鼓各一,两侧放石鼓10枚。大成门左右辟角门。
   大成门内为中心庙院,院内青砖铺地,古柏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浓荫掩映着11座明清纪功碑亭。甬道西南,设有祭奠焚纸用的燎炉和一眼古井。古井当年水深而甘冽。相传当时文人如能饮一杯孔庙古井里的“圣水”,就能笔下生花,文思如泉涌。清乾隆皇帝赐名为“砚水湖”。
    甬道的尽头是巍峨庄严的大成殿。它坐落在以汉白玉雕云头石柱栏杆的月台后。月台左右砌石阶,两大青石浮雕,上下皆雕一飞戏珠,中间盘龙吞吐火焰宝珠,周围云水波涛。院内东西两边各有配庑19间,左右对称,布局规整。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礼的正殿,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殿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瓦顶为重檐庑殿顶,用光彩夺目的黄色琉璃铺砌,殿顶正脊两端装饰着龙形鸱吻。殿内正中设木龛,龛内置“大成圣文宣王”木牌位(明嘉靖年间,龛内曾设孔子泥塑像,后改为画像及木牌位,明成化十二年曾特诏许孔子圣像穿戴帝王衣冠),龛前置祭案,案上面摆设有尊、爵、卣、以及笾、豆等祭具。古时祭肉为生牲,祭器等为竹、木制品。为突出孔子高全,祭案低矮。殿内还陈列着琴瑟、编钟、编磬等祭祀需用的古乐器。
    殿内正位两边设有配享牌位:复圣颜子(回)、述圣孔忆()、宗圣曾子(参)、亚圣孟子(轲)。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边分列: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东)、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嘉(西)等十二哲人的木牌位,称“十二哲”。
    殿内正上方悬有民国初年总统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匾额。因为自清代康熙以后,每一皇帝即位,要到国子监雍讲学一次,称作“临雍”,之后,在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后皇帝即使不“临雍”,也照例悬匾。因此,大成殿内集积了从清初康熙到清末宣统九代皇帝的匾。民国五年教育总长范源濂将清代的匾额全部取下,移交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保存,才改悬“道洽大同”的匾额。
    大成殿两侧有灰瓦通脊、单檐歌山顶式配庑。内部是放置从祀的历代先哲人牌位的地方。
    历代祭孔仪式在大成殿举行。清代以来,每年大祭两次,即仲春上旬丁日和仲秋上旬丁日,即所谓“上丁祭礼”,也叫“丁祀”。每逢祭日,午时许,祭礼仪开始,于是钟鼓齐鸣、奏乐、迎神、跳八佾舞、跪拜、送神,繁礼缛节,直至拂晓时刻方告“礼成”。
    大成门内外有14座黄瓦朱栏、歌山重檐的碑亭,亭内石碑高大,龟跌雕刻精美。
    大成门外有3座碑,即“明英宗建太学碑”、“清乾隆三十四年重修先师庙并颁周彝器谕旨碑”和“清道光九年平定回疆告成太学御制文”。
    大成门内有碑11座:有康熙二十五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清雍正三年平定青海靠成太学御制文碑、清乾隆四年临雍纪事碑、乾隆二十二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三十四年重修文庙御制文碑、康熙二十八年御制四字赞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御制文碑、雍正六年二月仲丁躬祭文庙御制石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御制文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御制文碑等。从上述碑名可知,碑文内容除了修葺孔庙、祭礼活动的纪事碑外,主要是明清两朝,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征北伐,统一中国的记功碑。
    孔庙先师门内两侧数排高大石碑,就是负有盛名的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进士题名始于唐代雁塔题名,据说韦肇及第,偶而题名寺塔,于是后人相继仿效。孔庙院内的题名碑是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开科取士后建立的。进士题名于碑上,借以显宗耀祖。明代又往往把碑元代的刻名磨去,刻上明代进士的姓名,故元代题名碑已不多见,仅有的3座是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校长)吴苑掘地时发现的。
    大成门内两侧有石鼓10枚,是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镌刻的。因为它形状似鼓,所以叫“石鼓”。鼓上刻的文字,称为“石鼓文”。又因为上面各刻着一首游猎古诗,所以也叫“猎碣”。对于石鼓的年代、诗文,历来为历史学家、文学家所重视,不少学者做过专门的考证研究。
    石鼓旁竖立着2座清代石碑。东侧一碑,碑额篆书:“御制”两个大字。碑首书:“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末题:“乾隆皇五十有五年岁次庚戌正月上元丙申日御制并书”。碑文云:“近因阅石鼓文,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旧鼓旧文为千古重器,不可轻动,置其木栅,蔽其风雨,以永万世。而新为十鼓以刻十章,并烈国学以公天下,惠后儒,则乃周宣王之文也……。”碑文内容说明了乾隆帝仿制石鼓的原因及用意。西侧石碑碑额为乾隆御笔,其右半部是“翠神笔”四个大字,左半部书:“……观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长卷作歌,庚戌仲春御笔。”碑身四面皆为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韩愈鼓歌。10枚石鼓与2座碑,至今保存完整,文字清晰,是一组珍贵的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孔庙曾多次修缮,特别是1981年又拨专款整饰殿亭,彩绘梁柱,使这座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古代建筑面貌一新。现为首都博物馆馆址,正式对外开放。
    大成殿内按原状陈列,东西两庑辟为《北京简史》、《北京革命史》陈列室。展出众多而精美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珍品,记载了古都北京的变迁和发展的悠久历史,表现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聪明才智。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0 , Processed in 1.11550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