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到今年整整过去了七十年。这是一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沿着这条历史的道路,寻找一下抗日精神在北京留下的足迹吧。 “七七事变”的爆发地点是丰台区的卢沟桥和卢沟桥东的宛平城。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就在宛平附近不断地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在7月7日夜,他们借口一个日军士兵失踪,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全面的抗战。 卢沟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桥,它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到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这是一座连拱大石桥,它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中间有十一孔不等跨圆弧拱。由于设计科学,直到1985年8月该桥还在承载着过往车辆。700多年前马可·波罗便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中称赞这座桥是:“……一美丽石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卢沟桥有精美的石雕,最著名的则是望柱头上的石狮子。石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所处位置各不相同。故而人们总也数不准桥上所雕石狮子的数目,于是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狮子——没法儿数或数不清”。直到1983年,卢沟桥的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建档编号认真统计才数清了卢沟桥上石雕的准确数字: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共计有石狮492个;华表顶部有石狮4个,伏地石狮2个。总计卢沟桥上有石狮子498个。 在卢沟桥东头雁翅桥面北侧有一碑亭,乾隆皇帝手书的“卢沟晓月”石碑竖立在那里。拂晓之时,凭桥栏远望,滚滚永定河水绵亘百里,西山叠翠,斜月西沉,这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 可是在这座美丽的古桥之畔,日本帝国主义却进一步发动了侵华战争。在这里洒下了英勇的二十九军将士的鲜血,留下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历史篇章。 在卢沟桥东,便是宛平城。宛平城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为了拱卫京城而建的。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占地面积为20.8公顷,是一座小而 坚固的小城。在“七七事变”时,这里遭到日军的炮轰枪击。为了让人民永远记住那个惨痛的时刻,在修砌宛平城墙时均将这炮轰的弹洞原样保留了下来。面对这弹痕累累的城墙我们不难想到当年日军的凶残和二十九军“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悲壮。 如今在宛平城内兴建有一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述了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战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北京还有许许多多抗战的足迹。 在西单原旧刑部街东口路北奉天会馆内,因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事变而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各界人士四百多人,于1931年9月27日举行了会议,成立了“东北留平同乡抗日救国会”,后改称“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大会通过的抗日救国会主要任务为:“抵抗日人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还创办了抗日宣传刊物,培训了许多抗日救国骨干力量。在救国会的号召与影响下,流亡在北平的东北籍人士纷纷返回家乡参加对日斗争,有不少人士参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 在1933年5月23日,傅作义在怀柔指挥战役,痛击了日军。长城一线被日军占领后,傅作义奉命率部驰援平北。在5月中旬到达怀柔以西牛栏山一带。5月23日凌晨,日军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配合下向傅军发动疯狂的进攻。傅作义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战。中午时日军又向傅军后方迂回。这时双方展开了白刃格斗。激战到晚上终于将日军击退。在这次恶战中,日军伤亡近千人。报纸以“肉搏十数次,使敌失所长”、“沙场战士血,死也重泰山”为题,赞扬抗日将士。 日军1936年11月唆使伪蒙军向绥东进攻,傅作义指挥部队奋起抗击,一举击溃日军和伪蒙军,并乘胜收复了百灵庙和大庙。北平学生救国联合会也发起了大规模的为慰劳绥远抗日将士的募捐。几千名男女学生涌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和募集慰劳品及钱款。市民解囊相助。学生们用募集来的钱买布等原料为抗日将士赶制冬装。 抗日不仅是军人的事情,也是文人的事情。为了宣传抗日,1937年7月3日在中山公园内的春明茶馆举办了一次漫画展览。有不少作品是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汉奸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为主题的。这个漫画展深得民心,参观者众多。在群众的要求下,漫画展由原定的三日延长为五日,该展览一直开到1937年7月7日,也就是七七事变之时。 在日军占领了北平后,驻扎在圆明园一带的平西游击队趁日军立足未稳夜袭了德胜门外的河北第二监狱。这里关押着七八百人,其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和其他"政治犯"。在1937年8月22日夜,这支有四五十人的小部队向监狱进发,部队里有两个人乔装成日本军官和翻译,骗开了监狱大门。当时,被营救人员绝大多数参加了游击队,使游击队一下子猛增至六七百人。 在日寇占领北平后,城内的抗日斗争转入了地下,而在北平四周抗日军民则与日军展开了形形色色的斗争。 焦庄户地道战曾是北京最著名的抗日方法。焦庄户地处顺义,属于平原地区,为了便于和日寇作斗争,抗日军民利用地道隐蔽自己消灭敌人。 在北京的山区,抗日军民利用有利的地形与日军展开了游击战,山区如今留下一处又一处的抗日战争遗迹。 在京西百花山下斋堂地区有一个马栏村,在抗日战争时这里曾经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在1939年夏至1940年夏,萧克和他的司令部在这里指挥了冀热察地区的抗日游击队。 门头沟区的斋堂川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如今在斋堂中学校园内建有"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碑文记述了八年抗日战争中宛平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和巩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人们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军英勇战斗的英雄业绩。 在房山大安山乡政府西边的山坡上立有一座"大安山革命烈士碑"。碑文记述了在日军侵略大安山时,英雄的大安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武装斗争的大旗奋勇抵抗日寇的动人事迹,于振边等77位革命烈士则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这壮丽的抗日壮歌。 平西抗日烈士纪念碑位于房山区十渡乡卧龙山头上。上面刻有萧克同志手书的题词:"抗日战争在平西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碑文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军民抗日的场景:"……卢沟炮响,日寇抱亡华之心,倾巢出犯,大举入侵。平西人民向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遗风,深明爱国保家之大义。在我党领导下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民一心,党群一德,骨肉团结,为民族而献身,裹尸沙场。吃糠咽菜,奋战日日夜夜,屡遭屠戮,经过风风雨雨。抗住三光残杀,度过艰苦岁月。红旗挺立,飞舞在北平城周,抗日枪声,响彻在香山脚下。日寇望之,动魄惊心;奸伪闻之,魂飞胆丧……英雄忠骨皆芳草,烈士鲜血沃红花。" 1942年3月,密云县石城乡张家坟中心村的村长任宗玉、党员干部任宗芳、任永刚和自卫军队员任宗山、任宗学、韩二炮、孙长瑞七人被日伪军捉住,押往四合堂据点。当时日伪军正集中万余兵力对丰滦密地区发动大扫荡。敌人对这七个人进行严刑拷问,但是这七人始终坚强不屈,最终被日寇残忍地杀害了。为了纪念他们,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五月"竖立起一座七烈士纪念碑,上刻"不屈不挠"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在上方刻有七烈士的名字。 震惊平北的"臭水坑惨案"发生在密云县城西北30多公里卸甲山乡牛盆峪村北,这里海拔900多米,地名叫臭水坑。1941年秋后,日寇对丰滦密发动为期两个月的万人大扫荡。为了坚持斗争,丰滦密联合政府的办公地点就设在这群峰中的小盆地--臭水坑处,因为这里地形隐蔽且有水有柴。1942年4月8日被日寇包围,县长沈爽等30多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县政府副秘书兼财粮科科长李昨非等45人被捕。1944年5月为追念惨案中的死难烈士,丰滦密根据地军民在臭水坑竖立纪念碑一座,上书"卫国爱民"四个大字和烈士姓名。 当年日寇虽然有精锐的装备,可抗日军民团结一心,以手中破旧的装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1940年12月14日,白工化任团长的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在冯家峪设伏,一战歼灭日军一个中队一百余人。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和悼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丰滦密抗日民主联合政府于1944年5月在密云县北部的冯家峪竖立了一座冯家峪抗日战斗纪念碑,碑上刻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并刻有记述我军歼灭日寇一个中队事迹的碑文。 密云北部的半城子乡古石峪村,在1942年秋后遭到石匣据点的日军大扫荡。晋察冀军区步兵十团长王亢立即率三个连战士经五个小时的激战,歼灭了大部分敌人。在古石峪村,为纪念这次战斗立起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有"卫民先锋"四个大字,两旁刻有碑文:"古石峪战斗是民国三十一年秋的战绩,日军岗岛中队大部被我歼灭,残军夜间狼狈逃窜。战斗中王连长王金诸同志壮烈牺牲。古石峪战斗是大扫荡后第一次大胜利,政治意义很大……" 在北京有三条以抗日爱国将领的名字命名的胡同:一条叫张自忠路,一条叫佟麟阁路,还有一条叫赵登禹路。 张自忠1933年曾率部在喜峰口大败日军。1938年,张自忠在徐州与日军大战七昼夜,使日军大败而逃,在台儿庄大战中,他率部歼灭日军五六千人。1940年5月16日在襄樊战役中率军苦战、陷入重围为国牺牲。为了纪念这位抗日爱国将领,抗战胜利后将铁狮子胡同改名为张自忠路。张自忠故居在西城区光明胡同内椅子胡同4号。张自忠在1935年至1937年在此居住。 佟麟阁,当"七七事变"发生后,任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率部奋起抗战。他提出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的号召,誓与卢沟桥共存亡。7月28日,他亲临战地,在大红门一带率部英勇抗敌。他的腿部负了重伤,坚决不下火线,壮烈殉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将宣武门西大街的原名南沟沿的街道改称佟麟阁路。如今在海淀区四季青乡北正黄旗村旁的山坡上有佟麟阁将军之墓。此墓建于194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197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重建。 赵登禹,1933年3月奉命开赴喜峰口与日作战,在身体受伤之后继续指挥战斗,取得喜峰口大捷。由此被升为29军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赵登禹积极主张对日作战。7月下旬日军大举进犯北平后,奉命率部从河间增援到北平,被宋哲元任命为29军北平南苑驻地前线指挥官。28日日军出动飞机、坦克等大举向南苑进犯,赵登禹率部奋勇抵抗。在与日军激战中,他挥舞大刀亲手砍杀了六十多个日军。当其率部经过大红门撤退时,遭到日军袭击,身中五弹仍浴血奋战,最后壮烈殉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将西直门内大街的原名北沟沿的街道命名为赵登禹路,以纪念赵登禹将军。抗日战争胜利后,赵登禹将军的遗体被安葬在卢沟桥畔。198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墓地修葺一新并立碑纪念。碑文是"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 这三条以抗日英雄命名的街道,表达了北京人民对英雄的敬意、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