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中,以“台”字命名的有二十多个,著名的就有丰台、钓鱼台、将台、金台等。所谓的“台”,是指高出平面的凸形地势或置物,既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为建筑的。后者多为便于在上面远望而建筑,并成为某个地方的标志物。 平原地区带“台”的地名,历史上都曾有过以台命名的建筑,随着年代的久远,现在已基本上消失了。 最著名的是丰台,它既是一个区县的名称,也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其名称的来历,至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清朝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中综合了不同的说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说丰台是指丰宜门外拜郊台遗址的简称。二是今右安门外草桥一带有元朝御史韩某的别墅,名“远风台”,“今之丰台疑即远风台之遗址”。三是说元代的园亭多在此地,“丰”是说养花的花房繁多的意思。“台”则是指花乡中许多亭台的遗迹。从史料记载上来看,“丰台”这一地名的出现,上不早于金代,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金台位于朝阳区中西部,古称黄金台。明人著《长安客话》中记:“出朝阳门循濠而南,至东南角岿然一土阜是也。”后来有人考证,说此台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燕昭王所筑,目的是“置千金于上以延天下士”,即在此用重金广纳天下豪杰。但此金台是不是燕昭王所筑,历来争议很大。但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此处确有一座人工建筑的高台,高三丈有余,清代时被毁。早在金朝时就被列入“燕京八景”之一,称“金台夕照”。而今此地仍称“金台路”。 葆台位于丰台区南部,曾称宝台、大保台,俗称大葆台。据清人吴长元的《宸垣识略》记载:“葆台去城南三十里,故老相传,金明昌(1190年至1196年)时李妃避暑之台。有寺院,甚壮丽,乃故京药师院之院也。”由此来说,葆台已有八百多年了。1974年夏季因在此发现两座西汉时的古墓,使这一不见经传的地名一下子名声大震。 此外朝阳区中北部有个地名叫将台,曾有东晋十六国前燕景昭帝慕容俊所筑的将台,故得地名。房山区西南部有皇后台,相传隋朝时萧太后曾于此避暑筑台,故称皇后台。 分布在山区的“台”,是因地形如台而得名,现在大都可寻的见,有的已成为旅游景观。 最著名的是司马台,位于密云县古北口镇东部,据传此地最早称“死马台”,因地势险峻,其台高坡陡,曾有人骑马路过时,不幸落下台去,故称此名。后来人们觉得名晦气而不雅,便谐音为“司马台”。此地最著名的建筑是以司马台命名的长城,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大,在19公里的地段上,敌楼多达135座,而且至今保存完好,被称为“中国长城之最”,成为旅游胜地。 燕家台位于门头沟区西北部,地处东西龙门涧汇合处的台地上,东西两股溪水像两条长龙汇于村口,然后流向清水河,得名“二龙台”,后因一燕姓人家最早住在这里,被改称为燕家台。相传明初永乐皇帝曾派人到此选皇陵,如果真的被选定了,村里的人就要全部迁走,于是村上的人们将“燕家台”改称“晏驾台”,因为过去把皇帝死了称为“晏驾”。果然来选址的人认为很不吉利,没选在此地。于是人们又将村名改了回来,仍叫“燕家台”直至今日。 聚燕台在大兴区采育镇南面的沙窑营村北,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土阜,高一丈多。每年秋社,许多燕子在辞巢南归时,先到此地相聚,成千上万,呢喃二日后即去,如同话别,故称聚燕台,现在仍可登台寻古。 望马台位于平谷区东北部,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曾由此路过,当时天色已晚,便传旨在此安营扎寨。他见附近有一座高台,便登高瞭望,看看还有多少军马没有赶上来。因此人称“望马台”。明朝的燕王朱棣扫北时,由山西洪洞县来的阎、刘、王三姓在此落户,形成村子,以望马台而得地名。 峰台位于平谷区东北部,高有五丈多,相传战国时这一带就有人定居,并在此发现战国时期的墓葬。“峰台夕照”为清代“平谷八景”之一,夕阳西下时,站在高台上向西眺望,日光明亮,多有文人墨客在此抒发情怀,并留下“落日峰台上,登临暮景收,牛羊临远陌,烟霭满空川”的诗句。 此外海淀区香山樱桃沟北部有金鸡台,是一座三丈多高的悬崖,相传曾有一对金鸡子在此栖息,故此得名。房山区西北部有金鸡台,传说也是因曾有金鸡在此栖息而得名。而龙虎台位于昌平区西部,是一座很高的山,又形似高台,远望有虎踞龙盘之势,故此得名。怀柔还有仙台、平谷有峰台、门头沟有大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