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小吃街的文化根源于清代红火兴盛的护国寺庙会。今天,尽管庙会贸易的实体已经消失,但庙会文化尚存。护国寺小吃街的红火也证明了北京市民对护国寺区域经营北京传统特色商品的认同。 从文化上寻根,护国寺小吃街的文化之根应该源于清代红火兴盛的护国寺庙会。 北京庙会是老北京商业的一大胜景,是宗教文化与北京市民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京城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形式。 早在元代,北京的庙会就十分兴盛,时人记载:“道涂买卖,诸般花果、饼食、酒饭、香纸填塞街道。”据记载,到1930年,城区尚存庙会20处,郊区为16处,合计36处。 在诸多庙会中,护国寺庙会号称“西庙”,与东城的隆福寺庙会(又称“东庙”)并立为京城最热闹的大庙会。清代中期有《竹枝词》写道:“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护国寺庙会的兴盛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国时期逐渐衰落。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有清代西城为贵族勋戚和旗人聚居之地,他们的很大一部分生活消费来自于护国寺庙会,民国以后,他们失去了俸禄优待,也使庙会经济每况愈下。 世异时移,尽管历史的镜头已切换到21世纪,社会进步了,经济繁荣了,人们的观念也变革了,可不变的是老北京文化的神髓,庙会文化传统在今天时尚的北京仍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正如厂甸、地坛等年节庙会在每年春节时都会在京城点起一把火。人们留恋庙会,品小吃、观游艺,享受的是那份久违的老北京的亲切与自在。现在,厂甸等庙会已经形成了北京特色的商业休闲文化品牌,也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据报道,2007年春节期间龙潭春节庙会的一个小吃摊位的摊位经营权居然被拍卖到5.16万元。 再观护国寺,尽管庙会贸易的实体已经消失,但庙会文化的精神尚存。近年来护国寺小吃街的红火也证明了北京市民对护国寺区域经营北京传统特色商品的认同。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护国寺商业街建设已纳入政府规划,经过整体包装、修复,将形成一条具有明清风情风貌的商业街。这是护国寺商业再发展的又一个契机。同时,也希望新的护国寺商业街能有效地接续庙会文化传统,建设富有京味文化特色的商业街。接续庙会文化传统并非简单地恢复原有内容和形式,而是接续其为百姓服务,与京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精神。内容可以是传统的,而形式可以是创新的;或者内容是新颖的,而形式是传统的。由于北京已有琉璃厂等几条以传统文化为定位的商业街,因此护国寺商业街在运作上,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与其他商业街形成错位。 同样是京味,也应该各有各的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9-21 01:10 , Processed in 1.09689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