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1968年出生,北京人,幼年学过相声。大学没读完就中途退学,其后也没正经上过班,喜欢满大街寻找、品尝美味,好和朋友扎堆喝酒,自称“哪里有酒哪儿有我”。朋友称其为“草根美食家”。 4岁给自己改个名 当你坐在沧桑的面前,很难把他那干瘦的身材和“美食家”联系起来。“我也不是什么美食家,更烦加上什么‘草根’之类帽子,我就是一喜欢吃的人。”沧桑露出一嘴略有龅牙嫌疑的牙,让他和美食沾了点儿边。“沧桑不是笔名、外号什么的。”沧桑正儿八经掏出身份证给记者看:“我就叫沧桑,说不上姓什么叫什么,百家姓也没这姓。但是我打4岁就叫这名字,叫了35年了。” 说起名字的由来,沧桑告诉记者,是自己取的。小时候还没上学就开始背毛主席诗词,有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还不明白那句是什么意思,就莫名其妙喜欢上了,于是跟母亲说要改名叫“沧桑”,母亲同意了。现在沧桑的女儿便用了父亲的这个名字做了复姓。 跟改名字一样,沧桑做事也总是不按常规出牌。中学毕业去北大念书,是许多人的梦想。可是他进了北大,“整天不务正业,总逃课”,没学完就退学了。当记者问是自己主动退学还是被学校勒令退学的时候,沧桑实话实说:“两种原因都有吧,学校看我不顺眼,我也正好不愿意学。” 退学后的沧桑跑过业务,炒过股票,直到后来结婚生子,一直就没什么正经工作,倒也把日子“忽悠”得红红火火。正是在这样的东跑西颠中,“天性好吃”的沧桑几乎吃遍了北京城大街小巷有点特色的店,也积攒了一套自己的美食心得。 卤煮需配二锅头 “国外人讲究吃牛排必须要喝红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必须要配什么酒的说法却不多,卤煮火烧算是一个。这种说法倒也有其道理,从气质上看,卤煮火烧和二锅头是相似的。尽管今天坐在店里吃卤煮火烧的人们身份已经变了许多,但要想感受地道的卤煮火烧,食客自己首先要拿出那种剽悍的豪情来。” 沧桑说自己“满街找好吃的”是退学之后的事情,不过也遗传。“小时候我母亲就带着我到处吃。老东安市场北门里,那时候叫东风市场,那边的水饺、馅饼、电烤羊肉串,绝了!”现在沧桑最钟爱的,是卤煮火烧。这种相传由宫廷苏造肉演变而来的小吃,却没有保持其“宫廷”的贵族血统,而是老北京地道的草根食品,在过去经常被视为是上不了桌面的。 “北京吃卤煮火烧的地方,现在还能找到好几家,非常正宗。好的卤煮应该泛酸,或者喝完了嘴里有点酸酸的回味,那才叫好卤煮。”说起卤煮火烧沧桑如数家珍,在介绍了北京城里几家著名的店之后,他开始大谈自己吃卤煮的心得。 “过去北京人吃卤煮,有个说法,吃卤煮必须喝二锅头,吃涮羊肉就要喝竹叶青。现在大多数人不太讲究这个了,一帮人请客去涮羊肉,什么酒贵喝什么,其实这样再好的地方也吃不出味道。”沧桑介绍,这种说法都是一辈辈老北京在吃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没有什么科学的严格测试,但是却很有道理。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的草根食品,二锅头也算是最平民化的酒。早年间那些做苦力的人,比方说车站扛包的,街边蹬三轮的,辛苦一天,到店里来一碗热腾腾的卤煮火烧,就一小瓶二锅头,“那感觉,绝了”。 烤鸭吃成葱蘸酱 “烤鸭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有一本叫《食珍录》的书里便有关于‘炙鸭’的记载。后来一千多年里,各地也都出现过不同的烤鸭。北京烤鸭为什么在诸多烤鸭中独树一帜,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北京烤鸭的原料,选的是北京鸭。但是现在绝大部分烤鸭店,已经吃不到那么好的鸭子了。大都是饲料喂养的鸭子,口感完全不一样。”“北京烤鸭跟我小时候吃过的已经相去甚远了。现在有外地朋友过来,我都不好意思领人家去吃烤鸭,怕砸牌子。我宁愿带他们钻胡同去吃卤煮火烧之类的。”很显然,沧桑对现在街上许多店里的烤鸭都没什么好感,甚至包括了北京城著名的几家烤鸭店。 不领外地朋友吃烤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北京人,沧桑对北京烤鸭是“曾经沧海”的。“就是在前几年,北京一家老字号的烤鸭店,我吃过一次,终生难忘。好的烤鸭讲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那家烤的鸭,鸭脖子下面的那一块肉,真的是入口即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原料。北京烤鸭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北京鸭的肉质。北京鸭被誉为世界上最优质的肉食鸭之一,相传已有千年人工饲养历史。沧桑介绍说,过去的烤鸭店,大多有指定的养鸭场,有的甚至自己饲养。北京鸭的饲料也有讲究,除了平常的一些鸭饲料以外,还要定期喂一定量的小鱼,这样喂养的北京鸭肉质鲜美。“现在这样养北京鸭的几乎没有了,大多都是靠人工饲料喂养起来的。很多餐馆用的甚至根本就不是北京鸭,而是普通的鸭子,口感自然不一样了。” 沧桑小时候曾见过老师傅烤鸭,随着挑杆动作,整个身体都在动,“那种动作和步法,看着都是一种享受”。而现在,能把挂炉技术练到这种炉火纯青地步的师傅不多见了。烤得不好就“味同嚼树皮”。 除了烤鸭本身的变化,沧桑认为,不少食客吃烤鸭的方法也不对。“很多人吃烤鸭,压根就是大葱蘸酱,然后使面片皮一裹,吃的完全是甜面酱和大葱的味。” 豆汁、麻豆腐最北京 “什么叫特色名吃?就是绝活,独一份,出了这个地方别的地方没有。你也许觉得现在信息、交通都这么发达,不太可能。也不是,因为有些东西,就是一个地方人爱吃,出了这地方就没人喜欢。从这两点来说,我觉得真正能代表纯正北京特色的,应该是豆汁和麻豆腐。” 北京传统名吃那么多,在沧桑看来,却都不能代表北京特色:“卤煮火烧口味大众,很多人喜欢,现在北方很多地方也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北京周边慢慢扩散开,可能将来吃卤煮火烧,不一定要在北京。至于北京烤鸭,稍微了解一下美食历史就知道,烤鸭最早在南方也很流行,只是吃法不一样。现在这种用面片皮裹大葱蘸甜面酱的吃法,更像是鲁菜风格。” 那什么才能算地道的北京特色名吃?沧桑认为,是豆汁和麻豆腐。“出了北京城,没店卖这个;出了北京城,也没人好这口。这才叫特色,最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格。”幼年学过相声的沧桑给记者学说了一个段子,说过去开玩笑,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不听他是不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你先把他打晕了,然后给灌豆汁,要是起来就骂街,这人肯定不是北京人;要是起来他就喊再来一碗,肯定是北京人。” 虽然只是一个“无厘头”的相声段子,却也形象。如今来到北京的外地人越来越多,饮食差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过要是从饮食文化的层面去追寻地道的北京传统名吃,这话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食客心得 美食不是数字 出去吃饭有三种。一种是应酬,讲究排场和场面;二是朋友聚会,图个热闹,更多注意力在喝酒和聊天;三是去寻找美食,这才是正经去吃东西。美食跟喝茶一样,要的是那种感觉。 我自己也会动手下厨,不过我做菜的时候,菜谱只是一个大致参考,主要还是依靠想象力“自由发挥”。 现在书店里到处是菜谱,每一道菜,食盐几克、料酒几毫升,放在锅里煮几分钟,都非常精确。其实对美食来说,这种根本没必要。真正懂行的食客,能吃出师傅在菜里下的工夫,而不是这些量化的数字。做菜与品尝都是感性的,厨师与食客通过一盘菜进行精神交流,而不是菜谱上的那种干巴巴的数字。 你要是什么时候馋了,想吃什么,我带你去吃。整理美食地图这样的事儿,我不干。一是担心有做软广告的嫌疑,这些店都是我自己掏钱去吃的,不占商家一点便宜,吃完了我就是一个顾客,凭着自己喜好说话。另外有些小店,去的人多了,店主忙不过来,自然在制作上下的工夫就少了,久而久之,反而害了这家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02 , Processed in 1.08284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