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腊月风俗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不知何故,现在越发喜欢中国味十足的年了,很多旧时的过年风俗也渐渐回忆起来:腊八粥、打年糕、麦芽糖还有童年的新衣……。转眼又快腊月了,忙碌中带了许多的期盼,今年也按照传统过把瘾吧。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从古到今,腊月里流传了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腊月风俗之多,可谓全年十二个月之最了。

腊祭

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 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

 腊鼓

古代有腊月击鼓催春的风俗。古谚云:“腊鼓动,农人奋。”腊冬期,农事最要紧的是施腊肥。腊肥可以提高土温,保暖防寒,是争取来年丰收的重要保证。因此,腊鼓一响,农民们就忙着往地里送肥了。

腊八粥

腊八喝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古书记载,腊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每逢此日,所有佛教寺院都仿效释佛成道前有牧女向他献乳糜粥的做法。取杂粮八种,煮粥供佛。遂腊八粥传入民间。

 办年货

一进腊月门,特别是来到腊月底,不管城里还是乡下,人们都要筹办年货。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争相选购一些可心商品。

 灶日

 腊月二十三是灶日,又称“小年”,盛行着“祭灶”的风俗。相传,黄帝的儿子叫颛顼,他有一个儿子叫黎,当时管火,以后就被奉为灶神。有人写“二十三日去, 初一五更回”的对联,意思是二十三日把灶神送上天,到新年初一五更接回来。也有的地方,过了腊月二十三,还有娘家人要给出嫁女儿送灶饼、灶糖的风俗。解放 后,这种风俗习惯仍然在广大农村中流传着。

扫尘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到年根为止,家家户户都要彻底大扫除。诸如:“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等谚语,说的都是扫尘的意思。

 备“万年粮”

 从腊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备下够吃十多天的“万年粮”,意思是保证年年有余粮。由于我国地域广大,食俗各异,所以“万年粮”丰富多采,别有情趣。东北 地区习惯包冻饺子。关中地区习惯饺子和面条同煮,名曰:“金丝穿元宝”。北京人喜欢吃“粘糕”,用糯米和枣子做成,越粘越好,据说吃了这样的粘糕,生产和 生活就能“步步高”。南方人备的“万年粮”,大多数是馒头、年糕等。江苏苏北一带还习惯把年三十中午的米饭锅巴小心翼翼地铲出来倒扣着,形似小山包,名曰 “粮食囤子”。

 团拜

这种风俗,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兴起来的。现在,无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人民团体,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都要进行团拜活动。大家欢聚一堂,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成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种形式。

 守岁

除夕守夜,自古有之。据晋周处《风土纪》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通宵达旦,人们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贴年画、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现在的除夕守岁,人们不仅沿袭了古时 许多好的风俗,而且还增添了新内容。

中国岁时风俗(十二月)(转贴)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一

腊月风俗之“跳灶王”。《清嘉录》载:“越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

各执竹枝,嗓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

腊月初二

腊月初三

腊月初四

腊月初五

腊月初六

腊月初七

驱傩。腊日前一日行傩仪。

腊月初八

蜡(示旁)祭。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示旁),秦曰腊。蜡(示旁),通作“蜡”,也作“腊”。蜡祭,合祭百神,腊祭为祭祖庙。周时,各为一祭,秦汉时改为腊。按,周以十月为岁终,故腊在孟冬即十月,而蜡于十二月。汉以后行夏历,所以腊日在十二月,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京荆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蜡日。”故称十二月为腊月,是日为腊日。其俗食腊八粥。

吃腊八粥的记载最早见于宋笔记中。其中有记载大傩时吃赤豆“人口粥”。宋罗泌《路史?后记二》注引《岁时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东至日死,为厉,畏赤豆,故做人口粥以禳之。”

一说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寺庙有“供粥”之举。至明清更重此节,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效庵寺,皆食腊八粥 。俗传,冬季食用腊八粥有健身防病之效。

一说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给地主扛活,一日饥饿难忍,于鼠洞中掘食物煮成粥食。登基以后一年腊八日想起,命人用各种杂果米类煮成粥,吃了以后十分高兴,赐名“腊八粥”。

腊月初九

腊月初十

腊月十一

腊月十二
三九之日。

腊月十三

腊月十四

腊月十五

大寒。《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吕氏春秋?慎人》:“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我国大部普降霜雪,进入严寒高峰。俗有:“小寒大寒,就要过年;杀猪宰羊,皆大欢喜。”农业积肥之期。物候为:鸡乳,征鸟厉疾,水泽腹坚。

腊月十六

腊月十七

祭窖神。窖神,陶瓷业和近代煤炭业的保护神。有很多位,既有神神,亦有人神,最著名的人神童宾。其祠称“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祠”。瓷都景德镇即有风火仙祠,设童宾龛,当地“窖民奉祀维谨,酬献无虚日,甚至俳优奏技数部,簇于一场搬演。”

北京西郊门头沟祭窖神,窖神庙演戏酬神。

山西太原冬至节祭窖神。《明仙峪记?篹四》云:“冬至节,窖户各祀窖神,祀以墨羊。窖黑子醮钱共祭窖神,大窖工人众多,则祀黑羊;小窖工少,则礼酒肴。腊月十八日,窖户祀窖神,大窖以猪,小窖以肉。”

腊月十八

腊月十九

腊月二十

腊月廿一

腊月廿二

腊月廿三

祭灶节,亦称“小年节”、“祀灶节”等。灶神,汉民族的守灶之神,被奉为一家之主,又称“灶王”、“灶王爷”、“灶君”、“灶君菩萨”、“东厨司命”。古时有五祀,及门、户、灶、中留(雨头)、行,《礼记?月令》有孟夏祀灶之说。至汉时始改为腊月二十三日举行。《后汉书?阴子方传》曰:“阴子方腊月晨炊,而灶神形现,子方在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至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月祀灶。”《抱朴子?徽旨》中说灶神“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灶神逐渐成了掌管各家祸福、监视人们行为的神灵。宋代以后,每到腊月二十三、四日人们都要祭灶神,祭品丰盛,明清以后只用胶牙糖和糯米花糖,(俗称灶糖),人们试着以此黏住他的嘴,叫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到除夕时再恭敬的接回来。现民间多于是日购“糖瓜”,谓“糖瓜祀灶,新年来到”。

腊月廿四

腊月廿五

玉帝出巡日。这一天玉帝要下届巡视,考察人间善恶,因此这一天有接送玉帝的习俗。

赶乱岁。北方地区称腊月二十五日至除夕为“乱岁日”,亦称“婚嫁吉日”。《帝京岁时纪胜?乱岁日》云:“廿五日志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夺于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另古代亦称大寒后十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忌,故家贫不能成礼者多抢在此几日内嫁娶,谓之“赶乱岁”。今嘉男俏女亦多选年底成婚。

腊月廿六

腊月廿七

腊月廿八

腊月廿八

腊月廿九

立春。“立”,即“开始”之意。《群芳谱》云:“立,建始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故名。中气。立春为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气,春季的开始。农验有:“春打六九头”、“交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发芽”等。预示农事活动即将开始。物候为: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涉(左耳旁)负冻。

立春时有“鞭春”之俗,亦称“鞭春牛”、“鞭土牛”、“打春牛”等。“春牛”汉代始塑土为牛,已策励春耕。为立春日祈丰年的活动。起源较早,《州礼月令》云:“出土中已送寒气。”唐宋时盛行,其仪改为立春日,故称“鞭春”。立春日,行迎春仪式,人们抬着身上披红挂绿、头插金花的春牛,由“句芒神”牵行,官吏以采棒击打土牛,牛倒,五谷流散。百姓有拾取春牛身上落下的土快和牛肚子里流出来的谷粒之俗。还有剪贴采胜之俗。

咬春。《燕京岁时记》曰:逢立春日“妇女等多买罗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同时,一般人家多烙“春饼”,卷以豆芽、青韭、粉丝、酱肉等咬食之,又称“食春菜”。 

腊月三十

除夕。又叫“除夜”、“岁除”,俗称“年”。

俗谚有:“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除夕的风俗很多,如守岁、馈岁、别岁、散岁、辞岁、踩岁、熰岁、饮屠苏等。守岁流传至今,晋《周处风士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此外,宋时除夕驱傩。

据载,从前还有一种“除故纳新”的习俗。在除夕留一点剩饭,初一日倒掉,也叫送穷,后来改在蒸月初五日。

还有封井之俗,接神之后进行,到初三、出四日才开,是祭祀井水公井水妈之意。还有照田蚕之俗,亦称“照田财”、“烧田蚕”、“烧田财”等,除夕或正月十五行,为祈求桑蚕丰收。另外,辞岁亦指祭祖、敬天地后,食年饭送别旧岁之意。还有接财神之俗。还有镜听之俗,亦称“凡镜听”、“听响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9 10:56 , Processed in 1.10820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