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1982年以“古观象台”之名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观象台,其保存的大型古天文仪器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最为完整,在过去的500多年中,保持了不间断的天文观测记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古观象台不仅进行天文观测,也进行气象观测。它保存了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光绪廾八年(1902年)180年中每天的气象资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观测记录。
现存观象台为一砖砌高台建筑,系1980年重新修复,台内改为二层空间,外形仍保持原状,总高度为14米,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20余米。拾级而上,正对台阶有新建硬山房三间,台上架起铁制台子,在南、西、北三面陈列八件大型铜制仪器,每件仪器又有汉白玉雕石座,纹式各不同。 台下西部为一组灰瓦大式建筑群,通名紫微殿。主殿面阔五间,悬山顶,筒瓦调大脊安脊兽,无前廊,前有月台,月台东南安放简仪,西角安放浑仪。东西各有独立的悬山筒瓦过垄脊耳房三间,东耳房为“壶房”,名浮漏堂,内设测时之铜壶滴漏。主殿之东西各有悬山筒瓦过垄脊厢房五间,,东厢房为测量所。正南悬山式大门三间,两山硬山合瓦过垄脊耳房各三间,又接顺山房各三间。从总平面分析,这一扁长形院子实际是由三条轴线组成,正中大门耳房和紫微殿是主轴线,为礼仪部分;西侧南顺山房、西厢房和西耳房为西轴线,是管理用房;东侧南顺山房,东厢房和正殿东耳房为东轴线,是测量用房屋。原外东南角另有三间悬山筒瓦调大脊小殿为晷影堂,原来有铜圭铜表,是测量夏至、冬至日射角的场所。从紫微殿各主要建筑的比例、式样分析,仍属明代建筑,在清乾隆九年重修。现为北京天文馆使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 06:03 , Processed in 1.08257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