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央,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一处非历史遗存的建筑。1949年9月30日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确定纪念碑的位置,当天下午毛泽东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动工,1958年4月竣工,五一节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 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距天安门与正阳门间距离大致相仿(距天安门城楼偏远约12米)。整座纪念碑安放在有汉白玉栏杆的双重宽阔的平台上。下层平台采用传统的折角四出陛月台形式,东西宽50.4米,南北长61.5米,强调了纵向轴线;上层平台为方形。平台四面皆有台阶。纪念碑的造型为达到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纪念死者,鼓励生者”的目的,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最后确定了这个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巨碑形式。纪念碑从地面至碑顶37.94米,用13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碑身平面为矩形,由大小不等的413块花岗石组成。外轮廓使用中国传统的“卷杀”手法,使碑身既雄壮挺拔,又富有弹力。碑体正面北向天安门,碑身上嵌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约1米的碑心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此在青岛浮山开采重达280吨的巨大花岗石,粗加工成重103吨后运至北京,最后成材约70吨重。碑身南面刻有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亲自书写的碑文,全部刻字都用镏金板镶嵌。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碑顶设计曾数次征求方案,不断修改,最后选用上有卷云、下有垂幔,近似小庑殿的盠顶。由于碑身巨大,碑下设计了双重基座。上层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下层碑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十幅汉白玉大浮雕。每幅浮雕高2米,宽2米至6.4米,总长40.68米。浮雕的内容由范文澜等组成小组研究提出,经党中央审定,共选择了八个题材: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及解放全国(包括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欢迎人民解放军)。纪念碑的装饰纹样也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用以表达人民对先烈们的革命精神的尊敬与怀念。这座纪念碑的建筑设计主持人为梁思成,雕刻设计主持人为刘开渠。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5 , Processed in 1.06948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