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晚八时(戌)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十时(亥)曰二更;十二时(子)曰三更;二时(丑)曰四更;四时(寅)曰五更;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
元代鼓楼在大都中心,原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义,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大街南口。明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重建钟鼓楼。据谈迁《北游录》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免于毁。民国年间钟鼓楼对外开放,民国十三年(1923年)将鼓楼改为明耻楼,第二年复改为齐政楼。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钟鼓楼,1987年和1988年鼓楼和钟楼相继开放,随后作为展览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利用。1996年,钟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楼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南门前有一对石狮。楼台东北隅有一门,门内有石梯69级,由此登临。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正脊两端安背兽,平坐周围以木制滴珠板封护,下层檐为四坡屋顶,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现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室内方砖漫地,外檐装修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门窗。上层室外环楼有走廊,设木栏杆,四角支撑有擎檐柱。鼓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群鼓二十四面,现仅存一面主鼓,内之鼓高2.22米,长2.25米,腰径1.71米,鼓面直径1.40米,已残破不堪,并在鼓皮上留有侵华日军用刺刀捅破的刀痕;有木制鼓座,鼓座为红油漆上雕云纹,高1.8米,长2米,宽1.9米。1988年依据旧主鼓复制两面新鼓;后又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主鼓一面,鼓高2.40米,鼓面直径1.60米,群鼓二十四面,鼓高1.60米,鼓面直径1.12米。供展览之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3 , Processed in 1.08562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