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沙滩后街55、59号,坐北朝南。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大学堂的校址原为乾隆皇帝第四女和嘉公主的旧府。“大学堂”成立时,一方面是全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主管全国教育的中央衙署,原公主府的中路即是衙署部分。当时共修复了府中房间340余间,新建一百三十多间;1900年以后又扩建校舍一百二十余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在西侧新建斋舍(宿舍)。原公主府为传统的并列三轴线院落组合,虽经多次改扩建,但基本格局仍然可辨。主轴线上还存有一座五间大殿(后寝殿),另有配殿、后照楼,但都经过改建,已非原貌,北部和东部尚存部分府墙;西轴线上还保留五进四合院,一进院南房九间,后出廊,北房五间为过厅,前后廊,东厢已拆改,西厢处一幢“凸”字形的近代建筑。二进院正房五间,前出廊,中三间出抱厦,东西厢各三间,正房左右耳房各二间,四周环游廊。以上均为硬山筒瓦过垄脊。三进院北房五间,前出廊,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另有西厢三间,前带廊。四进院北房七间,进深七檩,前出廊,为大式硬山筒瓦大脊。最后一进院为后罩房九间半,西带半间耳房。后罩房西另有三间北房,北和西即府墙。东轴线大部分经过改建,成为西式教学建筑。西轴线以西有平房十五排,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新建的斋舍(学生宿舍)。东路新建的三座西式楼房,北部为“工字楼”,中间为教学楼,均已翻建,失去原貌。只有南端的文科教室楼基本保持着原状。 文科教室楼平面为正方形,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外廓每面27.05米。四面中央都各有一处入口。十字交叉的走道,将平面划分为每层四间方形教室,每间教室除走廊有门外,都另有两个外门直通外廊,在西门进入走廊后有一单跑楼梯直通二层。建筑立在高1米的基座上,四面中央有台阶,正对内走廊。建筑总高11.45米,檐口高9.25米,屋顶为对称的坡顶,四面各有一窗。立面四周环绕的外廊,造型采用简化的罗马券柱式,但柱子开间不同,正对门的开间为3.4米,其余柱间为2.4米,形成半圆形与扁平弧形券的交替。壁柱上部无柱头,嵌有长方形砖雕装饰。二层回廊柱间有木制栏杆,将柱间围起。这栋建于清朝末年的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中的西式学校建筑,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吸收西方建筑的改革精神,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2 06:03 , Processed in 1.08921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