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中心广场,位于北京城市纵横轴线的交叉点上,东、西、南三面都是宽阔笔直的道路。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原是明清王朝皇城的前导部分,呈狭长的“T”字形,正南端部是皇城正门大明门(清代大清门),北面正中为皇城大门天安门,其两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与中山公园原是封建王朝的太庙与社稷坛。东面有长安左门,西面有长安右门,最南的大明门外为棋盘街和正阳门,石板铺成的中心御路将大明门与承天门连接起来,沿御路两侧是对称的连檐房各144间,其中东西各110间,北端拐角东西各34间,俗称千步廊。其外筑高达6米的红墙将广场封闭起来,明正统年间在接千步廊的南墙东西各开一门,称公生门,与各部衙署相通。清代沿袭明制,只是改大明门为大清门,承天门为天安门。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又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外再向东西两翼延伸,各建一门,称外三座门,或东、西长安门。千步廊两侧是朝廷各部衙署。明代东面是礼部、户部、吏部、宗人部、兵部、工部等;西面是左、中、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清代废五军都督府,西部改设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东侧大部分沿用明制,同时增设翰林院、外銮驾库等。明清天安门广场封闭森严,对称有序,突出中轴,是体现皇权的核心组成部分。
1949年1月31日,古都北京宣告和平解放,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此后,天安门广场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8月为迎接开国大典,进行了广场的清理、修整工作。1952年拆除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展宽了东西长安街。1954年6月将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前搭的两座临时性观礼台改为半永久性的观礼台。1959年又在两侧接建两座新观礼台,成为永久性观礼台。 天安门广场上第一座新建筑物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我国纪念碑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广场中央轴线上。碑通高37.94米,距天安门墙基463米,1952年8月动工,1959年4月建成。 1958年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大规模改建天安门广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为作好广场的规划设计和施工,9月5日北京市委发动全市建设工作者并邀请全国建筑师和艺术家为广场的规划设计提出方案。1958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确定了规划设计方案规划,新天安门广场南北纵深880米,东西宽度500米。广场采用对称布局,形成广场主要天际线的两侧建筑高度是30-40米。 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中央最高部距地46.5米,占地15公顷,总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广场东侧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为一体,南北长313米,东西宽149米,总建筑面积65000多平方米。正中央是24根巨大方柱的门廊,两端柱楼高39.88米。两座建筑体形相近而又不同,一重一轻,一实一虚,檐部线条平直微翘,建筑轮廓简洁而又有起伏。天安门和正阳门位于广场中轴线两端,纪念碑立在广场中央,配以树木、柱灯,使广场严整、朴素,又有活泼开朗的气质。而1976年11月动工,1977年9月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又增加了广场的政治内容和纪念性。这是一座边长105.5米,高36.6米的正方形大厦,总建筑面积为24000平方米,占地5.72公顷,具有民族的风格。建筑周围广植花草树木,南北大门外侧有大型人物群雕。 古老的天安门广场是古代北京城市轴线上的城市设计杰作。这里还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1919年的“五四运动”燃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烈火,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幕;三十年后又在这里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建后的新天安门广场雄伟壮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也是国内外游客瞻仰、观光必到的胜地。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6 , Processed in 1.09502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