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记者疑惑的表情,潘青华解释说,自己每天要到他的枣资源圃为那些枣树剪杈,修理,还要经常下乡,到他的区域试验点。 “这些活儿可以找助手啊”。 “为了节省经费,也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只不过比别人多辛苦点儿而已。” 被治保人员当“犯罪分子”抓住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城市建设,北京城区很多地方都在进行规划改造,特别是一些胡同里的四合院,都面临拆迁。 一个身材不高,面色黝黑的小伙子经常“出没”在这些地方。他穿一身极其普通的衣服,上面落满了灰尘,骑一辆破旧自行车,他从这条胡同出来,又钻进另一条胡同,他的行为引起了巡逻保安的注意。 三四月份的一天,正值全国人大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期间,街上负责治安工作的民警及保安更是十分警觉,这时,那个小伙子又出现了,治安民警悄悄跟上了他,当他钻进一条死胡同,掉转车头往回骑时,猛的,几个民警突然出现把他按倒在地,开始对潘青华盘问起来,并且不由分说,把他车上带的东西翻了一个底儿朝天,居然还发现了“凶器”,原来他的包里有一把大剪子,以及一些树枝,树杈…… 这个被人当成犯罪分子的小伙子就是林学博士潘青华。 1997年,潘青华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农科院林果所,对于这个从没有到过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刚来北京,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恰好院里还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一张公交车月票,于是,每到周末,他就会带上干粮,满北京城的转悠,转着转着,他发现当时很多院子拆了,院里的许多树也被砍伐,且大多数是枣树,很多已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枣树,他就想这些枣树都是北京地区重要的果树资源,是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宝贵财富,就这样白白地被砍伐,真是浪费,而且有些品种可能就只有一株,如不保存下来,就面临着绝种的危险。一个大胆的想法闪现在潘青华脑中:把北京的枣树全部收集起来,太大的树就剪下枝条,嫁接在别的枣树上,然后进行研究和筛选。在所领导的支持下,他向市科干局申报了关于“拯救北京枣资源及综合评价再利用”的研究项目,得到了一万元的研究经费,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一幕。 从1999年到现在,潘青华已在北京城区收集了面临砍伐或枣疯病威胁而绝迹的枣树接穗168份,其中有24份采自已经定为古树的,还在崇文门收集了一颗罕见的有800多年栽培历史的面临衰老死亡的酸枣树,通过高枝嫁接的方式使其保存下来,建立了北京枣资源圃,资源圃中目前保存了从北京城区收集的鲜食类型10个品种、干食类型12个品种和观赏型6个品种、此外还有4个酸枣品种。 潘青华从收集来的枣品种中筛选出3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品种,分别为一个酸枣品种和两个鲜食品种进行育种,其果实品质优良、抗寒能力强,其中一个品系被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评为国家林木良种。 要想让新品种结果多,传统的自然花粉授粉有很大局限性,潘青华提出一个大胆的课题,利用昆虫控制花粉来提高杂交种子数量,并着手开展这一研究。 “将来会有更多、更好吃、营养价值更高的枣品种供大家选用。”潘青华说这话时一脸朴实的笑容。 为了家里的羊能有草吃 其实,潘青华在大学里学的是沙漠治理专业。出生在湖南的潘青华上中学时随父母亲支援边疆建设来到新疆。那时,家里养了一群羊,但是,他亲眼目睹由于新疆沙漠化带来的是很少有大片的草地,眼见着家里的羊没有草吃,从那时起,潘青华就想:我要学会治理沙漠,让家乡的地里长出青草,让家里的羊能吃饱。 潘青华就是这样一个倔强的人,那时一个朴素的想法,成了他一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不管这其中的艰难。报考大学时,没人愿意学的沙漠治理专业成了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此后他如愿来到内蒙古林学院,一直学到硕士研究生毕业。 当他想继续深造,并来到北京准备报考林业大学博士时,正赶上农科院林果所要人,他想先去试试,工作以后再去读博也不迟。花了几元钱坐公交车来到林果所去面试,没想到老所长一看到潘青华,二话没说,就把他留了下来,原因是“一看,就是个能干的人。”这是老所长的原话。 由于一些体制的原因,以前40多人的林果所,到1997年的时候,搞林学方面研究的就只剩下老所长一人了,但是这之前研究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一些实验数据,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潘青华来了以后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关于林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他从老所长手中接过前人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研究。 一方面是林业方面的研究,另一个方向就是他关于拯救北京枣资源所进行的系列研究,潘青华每天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 实现少年时的理想 北京的冬天地表没有覆盖物,树上的叶子也都落了下来,到了春天,树叶还没有滋出来,地上也是光秃秃的一片,一般沙尘天气就发生在这个季节。潘青华介绍说,有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植物叫“扶芳藤”,它四季常绿,匍匐生长,冬天不落叶,上世纪50年代时,一些研究院所曾经把一些南方树种移栽到北京,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发现只有扶芳藤长的好,并且它的抗贫脊能力特别强。潘青华从我国扶芳藤自然分布区、引种栽培区以及美国、捷克、波兰等地收集扶芳藤资源60多份,并根据它的植物学特征,生物生态学特征及园林性状,对扶芳藤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划分,把所收集的扶芳藤初步划分为19个类型,为进一步开展扶芳藤的研究、新品种的选育、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2003年,已经从林业大学博士毕业的潘青华回到所里,他申报了“扶芳藤种质资源评价及抗寒新品种选育”并入选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他说,这个顶目研究的目标是培育抗寒、抗旱、在北京地区四季常绿且匍匐生长的新品种,用于地面覆盖、立体绿化、沙荒地治理等。 目前,潘青华共选育了扶芳藤新品种5个,其中直立生长、在北京地区四季常绿的宽瓣扶芳藤和圆瓣扶芳藤可有效缓解北京地区冬季缺绿现象。另外,叶片最长可保留3年,冬季叶色鲜红的红脉扶芳藤抗逆能力特强,根系发达,可替代草坪草用于地面绿化。 潘青华少年时期朴素的理想,正在他勤奋的科研工作中逐步实现。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28 , Processed in 1.0941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