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增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昝馨 宫苏艺

  11月8日,据媒体报道,相关部门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进行了调研和论证之后,已初步制定出调整方案,拟近期公布,征求社会意见。

  另一方面,记者了解到,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提出调整方案,建议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将“五一”国际劳动节由三天调整为一天,清明、端
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如何增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用传统节日传播民族文化内涵

  除夕,是中国传统的辞旧迎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很早就在“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春节假日提前一天,以使之更加符合传统的时令与节令。他说,“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农耕社会,人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和谐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旧的一年去了,新一轮生活开始。这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春节最重要的就是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忙活,才有节日气氛。现在除夕不放假,人们没心思在单位工作,也没法安心做过年准备,势必一切“从简”。春节后过了初五,年已结束,该拜的拜过了,后两天基本上是“垃圾时间”,没有什么内容,把过年的快乐给“闷”下去了。假期前调一天,增加一个“黄金日”,减少一个“垃圾日”,才与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合拍。保护民俗文化,首先要了解民俗的心理、传统的规律,保护才有效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段宝林教授说:“除夕是春节里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天。除夕的团圆饭里有很多吉祥如意的意思,很多农民工辛苦了一年都要赶回家过年。节日文化实际上是老百姓三四千年来文化的积淀。发扬传统节日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春节过后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是清明。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先人,上坟、献花圈,这跟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忘祖先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这种追思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许多人在清明这一天到革命烈士陵园去,怀念和追思革命先烈,纪念不朽的英雄精神。这样的节日仪式增强了同根同祖的家族、民族认同,增强了家庭乃至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认为,祭祀活动属于世界性的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祭祀活动有着悠久的传统,更有情感的需要。它是人类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行为,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丰富了我们对革命先烈、对先祖的缅怀,这在民族性之外又增加了它的时代性。

  端午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节日。在中国境内,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传承着这一节日。端午前后正值夏季来临,蚊虫滋生,疾病容易流行。在古代缺乏医疗设施的情况下,很忌讳这个时令,称此月为“恶月”。端午习俗中有吃粽子、悬挂菖蒲、喝雄黄酒等节日仪式,都是为了祛病、防五毒,保持身体健康。五彩缕、香荷包、五毒兜肚作为端午节的节物,全国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添加了纪念文化名人等文化元素,如纪念屈原、伍子胥等。端午节承载了屈原的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中。

  端午节的内涵还不止于此。闻一多《端午考》认为,中国的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陶立璠认为,至今在中国南方各地流行的端午节期间划龙舟的习俗,可能是这种原始古老的崇龙观念的遗留。“龙文化在端午节得到了发掘和弘扬。”

  在我国民间,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具有团圆、和谐、吉祥、平安的主题。中秋节的团圆主题体现了一种民族的凝聚力,这个主题贯穿所有节日,在全人类的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对记者说。

  他介绍,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则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都承载了中秋深厚的节日文化内涵。

  乌丙安认为,民族精神的形成需要在不同节日中反复灌输和熏陶,最终确立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指出,传统节日能够铸造民族的灵魂,不是通过说教灌输,而是让人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体悟、养成。它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浸入我们的情感和心田。对青少年来说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成人乃至老人来说,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节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衰,成为个人乃至民族的“根”。

  保护传统节日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丙中教授说,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是一种成熟的文明缩影。既是先辈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

  向云驹认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提出的调整方案,非常具有学术眼光,符合民间自发调整的客观事实。就春节假期的调整而言,更符合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除夕放假的提案补充了春节的文化内容,把时间按照传统设定来调整,是我们保护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清明、端午、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在世界上、在华人文化圈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清明节时,许多海外华人万里迢迢回到家乡给先祖上坟。增设这些节日为法定节假日,保护传统节日文化,将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影响力,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黄金周’的长假相对于传统节日来说,要少一些文化内涵。”陶立璠说。他认为,很多文化理念都是在节日文化的传承里潜移默化地形成的。这些文化理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包括海外华人也是这样。很多海外华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传统的东西。这也说明了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

  南京大学陈竞教授强调,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使百姓有时间参与民俗活动,无形中起了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内聚力,最能体现、承载民族精神。“每逢佳节倍思亲”,开展节庆的活动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民俗文化活动可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丙安教授指出:“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跟建设和谐社会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对这些传统节日真正探索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充满的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世界上的多种语言中,吉祥词语最多的就是汉语。过去我们是农业文明大国,在自己的节日里求大自然赐给我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都挖掘出来的话,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都有积极的意义。这些节日,每一个都有其鲜明的主题,都反映了农业文明的大前提下民族的凝聚力、亲族的团聚力。团圆、吉祥、如意等主题,都是其最根本的理念,可以在各个节日中都充分发扬出来,我们这样一个被全世界所关注的经济大国,如果加上浓厚深刻、繁花似锦的传统节日,我们在世界上会赢得更多的力量来支持我们的改革开放,支持我们国家走向兴旺。”

  传统文化保护不能仅靠节假日制度

  “过去,我们的老百姓有很多都不识字,为什么民族传统几千年仍旧不断呢?”段宝林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每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很多内容。比如拜年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很多礼节,许多非常细微的地方都承载了民间传统文化。各种民间的社会活动、艺术表演如秧歌,过去都很丰富。如果这些传统文化可以恢复,对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人民群众之间的团结是非常有益的。人民群众生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里,就不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养育。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爱,在节庆的过程中令人难忘。

  “现在,一些年轻人被‘洋化’了,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段宝林说。

  陈竞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他认为,放假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建议和呼吁开展一些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如果只是放假,老百姓会感到意义不大,只是普通的休息日。应当相应开展面向百姓的民俗活动,尤其是面向青少年,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就不可能参与到传统的活动中去。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包括媒体在内,都应该大力提倡民俗文化的活动开展。在教育方面,要加强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民俗文化的普及教育,从小抓起。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包括社会,家庭都要投入到当中去,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民族文化才可以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要有一个主旋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当然,也要吸收外来的有用的那部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使青少年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不热爱到热爱,更强烈的树立起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乌丙安则对目前一些省份针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赞许。他认为,政府要提倡支持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给予人力、财力积极配合;要拜访老艺人,由老艺人主动把这些传统节日文化教给孩子们。放假的意义绝不是购物、旅游,以前的“五一”、“十一”黄金周主要还是经济因素引导。传统节日的保护关键在于文化上的引导。

  陶立璠还对专家学者提出了要求。“中国的几大节日,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但其文化传承仍缺乏详细的考察,具体到中国人对这些节日的认同感如何,有哪些地区还在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过节等问题,在各个地区都需要通过专家的力量来进行考察,写出详细的考察报告,提供给政府作为决策的参考。在更好地宣传节日文化内涵方面,专家责任很重大。地域性的研究还很缺乏。谈及清明、端午这些传统节日,大家都泛泛而谈,并没有突出他们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我们在节日期间要做全面的宣传,不能让传统节日简单地变为休息日或食物节。”

  此外,陶立璠还特别指出,目前商家在开发商品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内涵这一重要部分,只在食品、礼品包装上下功夫,不能把传统文化和商业运作结合起来。他认为,我们每个传统节日都需要很多道具。春节里人们需要门神、年画、春联、鞭炮等这些工具,现在还缺乏很好的开发,大家买到的都是些粗制滥造、俗不可耐的商品,很倒胃口。端午节需要艾草、剪纸等工具,也没有人注意。现在人工仿造的能力已经很高,仿造艾草应该不是问题。

  “我们要保存传统节日文化中仪式文化的那部分,它们承载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陶立璠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1:28 , Processed in 1.11087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