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北京人每天笼火做饭、烧水沏茶、洗澡和冬季取暖,都离不开煤炭。煤炭与米、面一样是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特别是到了冬季,就更离不开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煤铺已逐渐被现在的人淡忘了,但是煤铺在老北京人的心中,依然难忘。 说起京城煤铺的历史,已经有六百多年了。据记载,在元大都内就有煤市和煤铺。明清年间,北京煤铺更加兴旺,延至民国时期,煤铺已遍布京城。 过去煤炭是沿着古道用骆驼、马车从阜成门运进城内的,在前门外的煤市街聚集,再转运到各个煤铺。也有的煤铺是直接从西山门头沟、房山坨里等煤炭产地进货。 当时烧煤已成为北京城里和城外的明显特征——城外的人烧柴火做饭、热火炕取暖,而城里人绝大多数烧煤炭。城里人又以贫富与身份不同,烧煤炭的规模和质量也各异:皇帝、王公贵族要烧煤炭质量最佳的宁夏太西煤。太西煤不仅乌黑晶亮,触之不染,燃之无烟、无嗅、无味,而且的灰分低、含硫少,发热也高,过去一直是帝王专用的御煤。而四九城的富裕人家烧山西或京西的煤炭,一般烧煤球同时搭烧砟子(煤块),砟子不仅禁烧,而且火力猛、火苗冲,但价钱贵点。 煤炭容易把手、脸染黑,煤屑四处飞扬,谁家也不愿意整天倒弄煤而又离不开煤,所以北京煤铺摇煤球的应运而生,生意十分红火。摇煤球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力气活,但其中有很多技巧。 手摇煤球是样“七分煤炭三分摇制”的手艺。煤铺掌柜为了自己店铺的声誉和买卖兴隆,在手摇煤球的用料和工艺都十分讲究:选料要将原煤中不能燃烧的煤矸石分捡出来,进一步将煤炭筛分出砟子和煤末。用来黏合煤末的黄土是选择深黄色亚黏土和黏土(俗称胶泥土)。手摇煤球的关键是黄土掺入量:掺少了煤球易碎不成形,掺多了煤球火力弱。黄土掺入量虽然控制在20%左右,但要看煤炭的质量而添减。 煤炭看起来都是黑黢黢的有什么可看的,其实不然,按煤炭里的成分和燃烧的指标不同,可分为肥煤、瘦煤、气煤、主焦煤、烟煤、无烟煤、贫煤、褐煤等十余种类型。咱们北京居民使用的主要是无烟煤。无烟煤中有镜煤、亮煤、暗煤、丝炭等成分,是煤炭等级划分的重要依据。质量好的煤炭含镜煤、亮煤成分多,颜色黑而明亮、重量轻,即煤炭的灰分低、含炭质高,燃烧时的热量大。而含暗煤、丝炭成分多的煤炭不但颜色偏灰,而且暗淡重量偏重则煤质较差。煤铺掌柜以煤的成色和重量来区分煤质的优劣,煤质好的多掺点黄土,差的少掺黄土多加胶泥土。 手摇技术也不含糊。手摇煤球要经过和煤泥、摊片、撒煤末、切块、摇筐摇等工艺,需要熟练使用大铁锹、板儿锹、剁铲、钉耙、摇筐和转盆等工具,样样活都显示惊人的体力、不凡的手艺,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干的。 摇煤球时先将煤末堆成直径近3米的圈,圈内放入黄土。和煤末时先将水注入黄土中,用钉耙将黄土与水搅拌均匀成黄泥浆液,然后用铁锹将圈外层的煤末不断铲入圈中,同时不断用钉耙将黄泥浆液与煤末混合,最后将外圈的煤末全部放入黄土浆液中,并用力搅拌成较稠的煤泥备用。先在场地上均匀撒上一层很细的煤末,然后用大铁锹将煤泥一铲铲地运到场地的边缘并排成一条线,再用板儿锹将煤泥摊成厚度在3厘米左右的薄饼状,并且将表面抹平。按以上工艺将全部煤泥摊成一大片,然后在上面均匀撒上一层细煤末,用剁铲将摊平的煤泥均匀切割成3厘米见方的小方块(又称煤茧)。最后用板儿锹将切割好的小方块铲入摇筐内,在转盆里摇制成煤球,平摊到场地上晒干。 经过煤铺掌柜在用料和工艺上调教出品的煤球,个头大小匀称、光滑,禁碰不易破碎,而且笼火时易燃烧、火力壮又禁烧。尽管在北京摇煤球的多数是河北定兴人,但多数是摇煤球的技工,真正掌握摇煤球“配方”技巧的是北京人,所以北京人多是煤铺的掌柜。 泥和好后要将一铁锹足有四五十斤重的煤泥,铲起来一溜小跑一口气运送到10米开外的场地边缘,没点力气干不了这活。用剁铲切割小方块时,要求既均匀又要把片状煤泥切透,否则小方块在摇筐里抖不散,经常停下来用手掰开尚未切透的煤块,影响效率不出活儿。一摇筐的待摇煤球也有五六十斤重,蹲在地上双手紧握摇筐的边用力顺时针摇动,小方块在摇筐里靠滚动变成光滑匀整的煤球,没有过人的臂力和坚硬的腰板,煤球就摇不出形来。 干这么累的体力活多在夏、秋季节进行。夏天再热也要顶着烈日摇煤球,正当中午热浪滚滚,煤铺伙计也要到场地翻晒煤球。遇到阴天煤球晒不干时,要将煤球全部运到房顶上继续晾晒,为的是把场地腾出来,第二天继续抢季节摇煤球。有时天都黑了,煤铺的伙计还在干活,工作十分劳累。 京城的煤铺也搞多种经营,除卖煤兼卖劈柴外,还管搪炉子。有钱人家厨房内盘灶做饭,客厅和卧室内生洋炉子,洋炉子炉膛内有机制炉瓦不用搪炉子。而普通百姓之家住房紧迫,做饭取暖全用一个铁炉子。铁炉子因炉膛太大又不保温,需要搪炉子。 煤铺还为新成家的小两口或刚来北京落户的外地人传授如何生炉子的技术。 北京人天天早上笼火生炉子不以为然,而从来没有生过北京铁炉子的人有点犯难,煤铺的伙计就教会你怎么生炉子。生炉子首先要准备干劈柴和干透的煤球。先将炉膛内的煤砟倒出来,捡出十几粒个头比较完整的煤砟平铺在炉箅子上,再撒上一层刨花,刨花上支起一层细劈柴。将刨花点燃看到细劈柴已经引燃后,轻轻放入一层大块的劈柴。待大劈柴也引燃后,再轻轻放入八九粒煤球,用拔煤罐盖上炉口。当最早放入的煤球引燃后,再将其余煤球放入填至炉口并放上拔火罐,待浓烟过后火炉子就生着了。生炉子一定要空心,保持空气畅通才能将煤炉引燃,过早或过分用力将煤球放入炉膛内,易把炉膛内的火种砸灭。 北京煤铺讲究和气生财的生意经,谁来到煤铺去叫煤他们都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满口答应马上送到。 给住户送煤的工具是用荆条编织成的双耳煤筐和三个提梁的撮箕,一筐的煤球有50斤重,一撮箕的煤球有25斤重。用九齿的长铁钗将煤球撮起来抖几下放进筐里,为的是将煤末筛下来,让用户看到的是个个匀整、光滑滚圆、乌黑饱满的漂亮煤球。煤铺的伙计挑着两筐这样的煤球满街一转,谁见谁爱,这就是市面上俗称“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点手就来”的生意经。送煤时进用户门口先喊声“送煤来啦!”,得到主人的应允后再往院里走,倒了煤收款后立即退出绝不招主顾厌烦。 煤铺里还有一个工具,是一般用户看不见的,就是下面宽上边窄小的三角形大铁锤,是专门用来砸煤矸石的。在煤铺的院内有个石磨盘,将煤矸石放在磨盘上,用三角大铁锤将煤矸石砸碎成粉末,偷偷掺进煤末里摇煤球。掺进过量煤矸石的煤球火力弱还不禁烧,用户不找来煤铺就赚了。如果找来,煤铺掌柜就佯称来的这车煤质量不好,表现出很无奈的倒霉样,主动赠送用户10斤劈柴或20斤砟子来应付,决不和用户争吵。表面看来他吃了亏,实际上他还是赚。 解放后的煤铺经历多次风雨和改造,面貌已大不一样。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北京城顿时对煤铺的需求大增。我家对门的煤铺,除了父子二人外又聘用了二三位伙计整天摇煤球,还供不应求。解放初期,北京煤铺的发展达到历史顶峰,煤球也由手工摇制向机械化方向转变,出现了机制煤球,大大改善摇煤球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1960年政府为了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将煤炭供应与粮、油一起,纳入统购统销的行列之中,买煤球实行计划供应,北京城每家每户都有购煤本,凭本分片定量供应。 再到后来,又出16孔的蜂窝煤,蜂窝煤的生产加工、装卸搬运也都实现了一条龙机械化生产。蜂窝煤的诞生使京城生活用煤供应发生很大的变化——烧蜂窝煤的炉子有特制的炉瓦不用繁琐的搪炉子,炉子有火门封火十分方便,需要使用火炉时打开火门,很快使蜂窝煤旺旺地燃烧起来。由于蜂窝煤备有引火炭使生炉子或添加煤炭都比煤球炉简单、方便、快捷,蜂窝煤很快取代了煤球,连一直烧煤球的洋炉子也改烧蜂窝煤了。 现而今,京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早已改变,优质能源占据了主导地位,2006年仅天然气用户突破300万户,使仅供应煤球、蜂窝煤的煤铺快速消失。到2004年城八区的煤铺,已经骤减到了57家。用不了多久,大概煤铺就会在日益变化的北京城中成为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