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周末假日,一个展示传统民间艺术的私人博物馆都会吸引不少北京市民光顾。在这里,人们能找到不少几乎已经消失了的老北京民间游戏——拍三角、跳皮筋、耍羊拐、踢毽子等等。 这家“胡同张老北京民间艺术馆”的创始人名叫张毓隽。由于十分怀念儿时胡同里那种亲切、质朴的生活,张毓隽便有了这个将老北京人吃、喝、玩、乐浓缩到博物馆里的创意。 近几年,北京私人博物馆热潮逐渐升温,它们表达着创办者不同的文化主张,同时也以各自的方式为现代社会保留着一份传统记忆。 北京崔永平皮影艺术博物馆于2004年4月22日正式开馆,那些在大众视线中几乎绝迹了的皮影戏形象,在此地成了主角。人们从这里看到两千多年前皮影戏的发明创造过程和500多个栩栩如生的皮影头像。 皮影戏是通过投影在幕布上的偶人,配合说唱和弹奏等进行“动画表演”,产生舞台戏剧效果的民间艺术形式。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 在老北京人气兴旺的大栅栏、天桥、琉璃厂等商业、娱乐区,皮影戏在漫长的岁月中曾带给普通百姓特别是孩子们无限欢乐。但随着城市历史的变迁,皮影戏和很多民间工艺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皮影戏是13世纪中国人打动西方人的艺术,但现在它正面临失传的境地。”曾担任北京皮影剧团艺术室主任的崔永平说。他希望用自己的博物馆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创建一个生存与传承的空间。 和崔永平的想法一样,白明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也在表达着一种对城市化中愈发淡然的古文明的焦虑。 “任何一个社会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后,必然要往回看,看看曾经历过的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8年前,白明和两个朋友组建起了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藏品是他二十年来从北京街头收集到的6万片碎瓷。 白明将他的瓷片按照年代排列,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民国初年,拼接出一部瓷器文明史。他对记者说:“很多人认为碎瓷没有价值,但这些碎片保留着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如果我们不知道珍惜,多年以后我们的后代拣都拣不到了。” 与古瓷“情结”相关联,白明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消失也感到无奈。他说,胡同在北京存在600多年,格子式的格局让城市在一个平面上延展,但近200年来的发展把北京变成了空间城市,传统的城市格局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必须得找个办法留存一些记忆。 “私人博物馆能够在社会上获得认可的核心是它的文化理念而不仅是藏品。”白明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私人博物馆不仅为大型公立博物馆提供了补充,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个性化的文化视角,唤起人们的思考。” 1996年,北京颁布博物馆登记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审批注册私人博物馆。目前北京的私人博物馆已有约20家。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说,给私人博物馆以合法地位,并尽可能地支持和帮助它们,目的就是引导它们对国有博物馆形成有益补充,鼓励专题系列收藏,并让健康、有创意的文化观念得以伸张。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4 , Processed in 1.08095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