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追溯八里庄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杨晓昇






  本报几日前曾刊登了一篇名为《逼近曼哈顿的北京八里庄》的文章,很多读者都来电来函想了解八里庄过去的故事,由此本报特别组织了这篇文章,将八里庄完整地呈现出来,以飨读者。
  
  八里庄,因距朝阳门八里而得名,现亦有人称之为京东八里庄。其历史多为一些零星而孤立的碎片,杂乱且无序可循。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纺织城落户,八里庄才在京城名声鹊起。
  作为北京城市主干道之一,如今的朝阳路,笔直而宽阔地从八里庄腹地穿过。多年前,这条路却狭窄而寂寞,两侧古老的树木陪伴着寥落的驿站,静静地演绎着八里庄的变迁。
  清朝时,自运河漕运来的粮食和百货,抵达通州后,多是“舍舟遵陆”,改用车辆,“径趋朝阳门”,运入城里的几大仓房。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一条长达40里的土路,也是朝阳路的前身。车马长年累月的“轮蹄络织”让这条路变得破旧不堪。每逢雨雪过后,路上“积涔成洼,经潦作泞”。
  公元1729年,为方便通州到京师运粮及行走之需要,雍正皇帝下令开始修筑朝阳门外石路。后来路两侧的荒郊开始逐渐形成十里堡、大黄庄等一些散落的村庄,其中一村落距朝阳门八里,故名八里庄。
  八里庄四周坟地颇多,有何家坟、佟家坟、英家坟等。因为烧香祷告,所以这里也成了寺观庵堂的聚集地,如红庙、延静寺、慈云寺、甘露庵等,如今这里的许多地名皆因此得名。
  坟地、农田、寺庙、散落的村庄与古驿道,浓缩着八里庄过往的荒凉与沧桑。
  
  一
  如今八里庄的形成,折射着新中国建设的缩影。
  解放初期,八里庄属于北京市第十三区管辖范围。1954年6月撤消行政村建制建立八里庄乡。1956年撤乡建八里庄街道,1959年4月,八里庄街道并入小庄街道。1960年10月,八里庄街道由小庄街道划出,建立八里庄人民公社。1979年,改称为八里庄街道至今。
  八里庄街道原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部分区域划归到周边的六里屯、平房、高碑店等街乡。现辖域东以青年路、高碑店北路为界,与平房乡、高碑店乡相邻;西至西大望路、金台路,与建外街道、呼家楼街道接壤;南靠京包铁路线,与高碑店乡毗连;北至二道沟,与六里屯街道相望。东西最长3.8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境内道路交通便捷,四环路纵穿南北,朝阳路横贯东西,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辖区现划分为13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3万余人。
  二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八里庄地区被确立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区,占地138万平方米。1954年、1955年、1957年,京棉一厂、京棉二厂、京棉三厂,三个新兴的现代大型纺织厂相继投产。1956年,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院,化纤机械厂建成。1958年北京印染厂建厂,1960年投产。以后又有棉印公司、纺织供销公司、纺织机械总厂、纺织科学研究所、纺织职工大学等30余家纺织系统单位陆续落成。同时,大面积的职工宿舍楼群拔地而起,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北京纺织城”。
  当时,京棉二厂生产“铜亭”牌纯棉精梳纱、“花蕾”牌细纺和京棉一厂生产的高级府绸共获国优产品称号。“景山”牌棉纱、“灯笼”牌氨纶纱、“珍珠”牌坯布等一系列纺织产品走在了国际纺织制造业的前沿。北京印染厂的“大竹叶”涤棉宽幅印花窗帘布掀起了一轮轮抢购风潮。京棉二厂,建厂40年累计实现利税16亿元,成为了全国棉纺行业利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在这里奇迹在不断地诞生,记录在连续地刷新,数以万计的纺织工人飞纱走线,奉献着热血与青春,抒写了北京乃至全国纺织工业史上的壮丽篇章,“劳模”是时代留给他们最光辉的印记。
  195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京棉一厂。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机械厅观看了京棉一厂细纱车间工人刘惠英操作。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的涤荡中,大型国营纺织企业开始出现暂时衰落,京棉集团淡出城区,远迁顺义,在纺织城的原址上华堂商场、住邦2000、远洋国际等一座座新的城市商业建筑拔地而起。
  三
  同样作为“一五”期间的重要工程之一,首都第一座高温压热电联合生产厂——北京第一热电厂,是继纺织城之后扎根八里庄的又一艘工业巨舰。它1956年开始筹建,1958年9月9月投产发电。建成后,供应北京城区80余家工厂企业生产用汽,源源不断地为各国大使馆、北京火车站、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单位和东郊居民提供着热能。
  几十年来,北京第一热电厂规模不断扩大,后更名为中电国华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热电分公司。如今该企业担负着为北京使馆区、外交公寓和居民住宅区共计1200多万平方米的供热和北京东部地区的工业抽汽及供电的任务,是北京最重要的热电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八里庄地区居住人口的激增,北京热电公司开始注重大力生产与科学发展的兼顾,开始注重工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结合。近年来,先后投入6亿余元用于控制工业发电造成的大气污染,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名列前茅。2007年,在环保指标已高于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热电分公司又投资三千多万元,昼夜施工进行脱氮工程,成功实施锅炉燃烧器改造和SNCR喷氨系统改造,使环保指标又一次创造了国内新高。
  同时,在环境治理上绿化降噪、粉刷内墙、美化管道,厂区内道路一尘不染,厂房窗明几净,没有了喧嚣的机器轰鸣,只有风声、蝉噪、鸟鸣、虫吟与如茵的绿草和团簇的鲜花相互应和。
  四
  解放初期,八里庄地区居住人口稀少,住宅只有零星的平房,房屋简陋破旧,所有建筑面积只有1500余平方米,四处一片荒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建设开始了高速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辖区住宅建筑面积达到了130多万平方米,出现了高层住宅和建筑。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十里堡、延静里、红庙、甘露园、慈云寺等居民住宅小区落成。进入二十世纪,远洋天地、罗马嘉园、华贸中心等高档商品住宅相继建成,八里庄地区开始在CBD东部边缘闪耀光芒。
  城市建设的发展,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1982年3月,八里庄办事处发动朝阳路沿街单位“自种门前树,自扫门前路,自设门前物”,之后于1983年初,在“三自”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责任制。1983年3月20日和27日《北京日报》分别报道了八里庄街道的“门前三包”情况。3月27日,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记者和代表纷至沓来,采访了解八里庄街道办事处推行、落实“门前三包”的情况,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让一直默默无闻的八里庄街道由此而声名鹊起。198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制定《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并在全市实施,全国推广,至今在城市管理中,“门前三包”的做法仍旧在沿用。
  五
  农田与芦苇荡变成了错落有致的片片楼宇,现代化的商业建筑覆盖了八里庄旧日的沧桑,这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如今已经成为了生活便利的新兴商务产业聚集区,经济的发展为它的蜕变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上世纪50年代,政府组织辖区居民开始生产自救,上世纪60年代初,形成了10家街道小工厂,当时《北京日报》曾把八里庄灯具厂生产的紫外线灯管誉为“鸡窝里飞出金凤凰”。1985年居委会开始组建三产网点,方便居民生活。1983年6月,在十里堡建起了八里庄地区的第一个集贸市场,拉开了街道经济迅速发展的序幕,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筑、服装、编织、商业、餐饮、制冷技术、钢木加工等成为八里庄经济发展的强项,特别是这里生产的手编毛衣出口到了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3年底,在原十里堡商店旧址上鑫帝大厦落成,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1995年雪银大厦落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八里庄开始在朝阳区经济建设中显现出异军突起的势头。
  六
  历史悄悄地记载着八里庄的变迁,从荒芜到繁华,从平凡到辉煌,承载着耕耘者们沉甸甸的辛勤,记录着领航者们亮晶晶的智慧,镌刻着时代一轮轮不懈的努力。
  如今的八里庄虽依然有局部的落差,却不足以拖滞它趋于和谐的脚步。政府越来越多地把服务送到了群众的身边,越来越多的记忆成为得到尊重的人性的感受。
  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地在优化;下岗的产业工人又重新走上了工作的岗位;流动医疗服务车开进了社区;建筑工地内几乎每天播放着电影;志愿者们无处不在的身影……
  可爱的老百姓从来都没有苛求,只想被关注、只想要属于自己的幸福。
  八里庄正在诠释这个命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21:43 , Processed in 1.08582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