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装的大翻领成了当时的时尚亮点
烟色长毛绒领因为贵气加文气成了男式棉猴儿最爱装饰
加个厚垫肩让自己成个方块人,也是时尚
衣服越来越小还有人能穿上,有人便称此为“小一号”
章子怡穿着特制的红肚兜引起时尚界的关注
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大翻领时髦 烟色长毛绒领文气 七八十年代:打补丁新衣服旧穿 乱涂鸦老头衫流行 进入新世纪:追求性感不露不美 领口深陷前赴后继 衣领变迁:上竖下翻曾耀目 淡化才显颈肩胸
时尚回忆·上衣
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列宁装的大翻领,稍年轻点的也记得城乡人共爱的西装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服装打破了款式单调、色彩单一的局面,人们可以穿起花衣裳了,衣服上爱挂什么就挂什么了,衣领就不再掌握主动权了。人们开始为了显露而显露,也许为了脖子,也许为了脸形,也许为了胸线,也许为了锁骨,也许为了香肩,也许为了美背……总之,开这个口不再为了领子,这个舞台上,衣领从主角变成了观众。
衣领·主角
旁白:衣领是除了扣子、口袋以外,上衣最重要的装饰点,发挥着主导作用。 列宁装大翻领显时髦 烟色长毛绒领露文气
◆舞台现场:大礼堂中,穿着大翻领列宁装互相爱慕的年轻人,互赠照片,然后共同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背景音乐:手风琴伴奏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上世纪50年代,青年人都爱读苏联小说,看苏联电影、听苏联歌曲,于是具有浓厚苏联情结的列宁装大受欢迎。 当时年轻人中还流行“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的说法。在衣服上除了扣子没第二样装饰品的年代,列宁装的大翻领就成了一种时髦的信号。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喂饱肚子是首要任务,买新衣成了奢侈事儿。无论男女,都穿着蓝灰色的肥大衣服。 中苏关系全面交恶,列宁装销声匿迹。稍加改良的中山服成为一统天下的男装,外国人将其称为“毛式制服”。女装只能在中山装的领子上玩点花样,将立领改成了翻领。民间将这种没有正式名称的服装统称为干部服。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阵油绿半大皮猴儿风吹遍了北方城市,烟色长毛绒领子成了这种服装的最大特色。虽说并非真皮,但加上这个领子,就多了点儿富贵气,加上它先是在知识分子中流行开的,就又多了文雅气。 仅仅半年多时间,中年男子们几乎是人人一件,款式、颜色完全一样,甚至里面的长毛绒也是一水深褐色。当知识分子中又兴起军大衣时,毛绒领子就成了“老土”。只能在蹬三轮车、摆地摊或玩鸟的老大爷身上见到了。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影星高仓健以粗犷、硬朗、深沉的魅力,成为中国姑娘崇拜的偶像后,“奶油小星”们赶紧买件黑色的皮夹克,把领子竖到耳朵边上,紧绷着脸不说话。姑娘们说,这叫“玩深沉”,而那个时代给了这种竖领子的形象一个特定的称谓“愤青”。 最近,立领似乎又流行开了。电视剧《奋斗》里的男人们,开始把T恤衫的小方领立着了,当看到第一个男人出场时,估计有人会惊呼,第二个男人出场时,大家就明白,又回潮了。
衣领·配角
旁白:因为有了其他元素的大胆介入,使衣领从整件衣服的主导地位上弱化下来。此时的服装,更具有一种表意的功能。 打补丁新衣服旧着穿 加厚垫肩人人像方块
◆经典现场:穿着打着补丁的新劳动布上衣,胸前戴着毛主席像章、手持“红宝书”、戴“红卫兵”袖套、脖系羊肚白毛巾,跳“忠字舞”。 ◆背景音乐:群众大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青年“艰苦朴素”的实际行动演变成穿补丁衣服。大家没事就反复洗一件衣服,然后在太阳底下晒,晒褪色的衣服,再拿深色布头儿打上规整的补丁,着重在领子和肘部。 事隔30多年后,露着针角线和毛边的补丁服,又大规模地折腾开了。 除了弄补丁,还讲究穿军装,而军装里尤其被宠爱的是有四个兜的。当时人民解放军军装只有排级以上的军官上衣才有四个兜,在军装成为最时髦服装的时代,“四个兜”显得尤为珍贵。 当年上海曾破获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他们专抢路人的四个兜军装和军帽。 1988年《中国服装》第一期,通过文字和彩色图片报道了十三届一中全会全体政治局常委都穿西装的消息。此后,西装进一步普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一下子都以西装作为日常礼服。 1990年,上衣越来越宽松,特点是夸张肩部,方式是在肩部加个厚厚的垫肩。于是许多人拿着日本杂志照着做套装,带西装领的、无领的,无一例外都有厚厚的垫肩,所有人看起来都像一个方块儿。 一时间,这种方块儿西装穿法,从城市风行至农村。据当时文字记载:“连农民扛锄下地都穿着西服。”由于中国设计师多年未与国际时装潮流接触,西装的款式和加工工艺都显得陈旧落伍。据说,方块西装是在海外区别中国内地人与其他黄色人种的标志。
套头“运动衣”逞威风 乱涂鸦老头衫流行
◆经典现场:一件老头衫,信手涂鸦,前胸写着“别理我,烦着呢”,后背横着“拉家带口不容易”,大家拼的是谁比谁的标语更语出惊人。 ◆背景音乐:崔健以震撼撕裂的声音吼着:“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噢,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除了补丁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流行一种绒衣,也称球衣。当然它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运动员比赛服,而是毛衣还不普遍时的替代品,也是当时青年劳动者中一种较为普遍和时髦的打扮。基本只有一种款式:套头、大翻领。球衣衣服虽一般,但只要胸前印上“××青年突击队”就威风了。 同样是印字,可隔了数年,印的字不仅表意了,还宣泄着一种情绪。当然,无从考证究竟是谁先把这些有点无奈,有点颓废,更有点自嘲的幽默话,最先印到自己的圆领老头汗衫上的,几乎在一夜之间,“挣钱累,没钱苦”等穿在身上的POP招贴满大街都是,“别理我,烦着呢”是其中最为流行和经典的一句。北京市有关部门曾经出台一个专门文件,禁止销售这种渲染“不健康”情绪的文化衫。
“开窗”风行与巴黎同步
◆经典现场:顶着用发胶粘成兽角状的发型,穿着绣饰骷髅的黑皮夹克或被故意撕或烧出洞的衣服,在拥挤的街头,旁若无人地且走且摇。 ◆背景音乐:朋克、说唱、重金属混合。 “朋克装”是西方社会继嬉皮士以后,又一颓废派青年装。1998年春夏,朋克做法风行开来,就是在衣服上开一个艺术化的“开窗”。这种孔可随意在衣服的任何一个部位挖,孔的边缘处理得非常精致。由于它不同于以半透明质料做成的透明装,因而被大家俗称为“透视装”。之后整件衣服布满均匀网眼的服装出现了,这与巴黎时装舞台上的“鱼网装”达到了同步。
衣领·跑龙套
旁白:衣领依旧很常规,但上衣已经开始摆脱只加点装饰品的小突破,而在款式设计上追求新跃进。 纺织部长带头穿紧身 “小一号”“缩手装”当道
◆经典现场:扛“半砖头”式收录机,穿着无扣紧身上衣和喇叭裤,街头无人般地跳迪斯科 ◆背景音乐:迪斯科舞曲:“在那盏路灯的下面,有一个小姑娘在哭泣……亲爱的小妹妹,请你不要不要哭泣”。 1984年9月,时任纺织部部长的吴文英去淄博视察工作时,身穿金黄色的紧身褂、线条流畅的裙子,一时成为新闻。当时的新闻稿援引吴文英的话:“要解放思想,大胆穿起美的时装。” 1995年,一种袖长遮住手背的“缩手装”涌入中国。一时间,舞台上的各种星连带着节目主持人,都开始装扮成抹鼻涕的小孩,长长的袖口外只露出十个手指尖。 此时,商店营业员发现,衣服越来越小还有人能穿上,穿不进去的人则很羡慕,有人便称此为“小一号”,或“女童风貌”。
大蝙蝠衫引出“反常规”
◆经典现场:上身穿宽松的蝙蝠衫,下身穿紧绷健美裤,胸前戴校徽。大谈伤痕文学和朦胧诗,逢人便说:“我爱好文学。” ◆背景音乐:某小伙弹吉他,唱着“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衣橱里的毛衣突然变得宽大了。这一变化源于蝙蝠衫的到来。不仅商场里推出蝙蝠衫毛衣,手织的毛衣也纷纷向蝙蝠靠拢。 由于蝙蝠衫毛衣肥大,外面无法再罩外衣,一股内衣外穿的风气兴起。 而年轻人更是不拘泥,随手拿件小夹克套在大毛衣外,还露着一大截毛衣。中老年人看不惯道:“怎么这么衣冠不整就去上班?”年轻人头一扬:“这叫‘反常规’。”新闻媒体也打出“里长外短,街头新景”的大标题,商家则争先恐后地推出了全套“反常规”服装。
衣领·观众
旁白:所有服装,只是为了展示身体不同部位的美,领口的深浅应合着起伏的曲线,衣领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无限大或无限小的口。 追求性感不露不美 领口深陷前赴后继
◆经典现场:上世纪90年代,面对女顾客,商场里销售人员的推销辞令:“小姐,你穿这件衣服好性感。” ◆背景音乐:各色咬字不清的港台歌星带来了港台味浓厚的流行歌曲,满街皆哼:“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心海。” 从前期的“小一号”开始,年轻姑娘试探性地露出了一圈腰部,露脐装应运而生。 这种信息很快在当时的服装大赛上传递了出来。但应邀的客户却一致质疑,这种衣服能在什么场合穿?会不会不像好人? 由于有了吊带装的开拓经历,露脐装的普及顺畅了一些。但露脐装比吊带装更加性感,对道德与习惯势力的冲击更大,而这种挑战恰恰是年轻人最喜欢的。 2001年小肚兜一度盛行。戛纳电影节颁奖仪式上,影星章子怡穿着特制的红肚兜时装,两臂间披了一条长长的红色披帛,看上去像是中国古代的仕女,引起时尚界的关注。 此后,她又穿了一件不作任何修饰的菱形肚兜上装,出现在MTV颁奖盛典上。 很快,在各种场合、各类媒体上,一些明星和时尚女性纷纷穿起了各式肚兜。 性感已成为女性最突出的时尚追求,她们大胆地通过低胸式、紧身式、露脐式、裸背式、透明式等服装形式,充分体现着自己的性感魅力。 当姑娘们一次次挑战大众接受能力,并达到成功后,暴露就成了家常便装。 衣领只是一个口,它的开口度,由想暴露的部位决定,深V领,是为了迷人的乳沟,露背领已经不单单为了背,或许还为股沟,大胆性感的造型成就了不同的魅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