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著书,十分注重图的作用,故有史必有图,且将“图”、“书”并称。从视觉角度看,图绘形象直观,文字抽象曲现,二者相辅相成,这种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的版画是将画稿反刻在以梨木、枣木等做成的书版上,再经涂墨、刷印而成。制作时运用挑、刻、铲、刮等技法,将画稿原作的形与神尽现于“刀功”和“木味”之中。 版画附丽于雕版印刷业,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和发展,这种艺术形式日趋繁荣。到了清代,宫廷版画异军突起,既往的成就得以充分传承,并与民间各版画流派并驾齐驱,形成绝无仅有的历史现象。清代宫廷版画多见于武英殿刻本中的书籍插图,武英殿刻本又被称为“殿版书”,其中的版画便被称为“殿版画”。 殿版画的兴盛缘于清代皇帝雅好文翰书画,亦懂得利用版画等艺术形式为歌颂升平之世服务。而皇室所拥有的特权使殿版画的绘、刻、印俱出高手,三妙合一,作品形真隽美且带有清宫廷之好尚习俗。从此次遴选的数十幅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这一版画流派的艺术风貌和庙堂特色。 中国为农业大国,素来尚农、重农,清王朝亦无例外。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诸帝皆深明“圣人治天下,必本于农”的道理,以之作为基本国策,都曾敕令编绘有关农业题材的书籍。
御制耕织图·经 南宋楼璹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环节,前者21图,后者24图,每图皆配以五言八句诗,合为《耕织图诗》。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命宫廷画师焦秉贞重新绘制,内容略有变动,耕图中增加“初秧”、“祭神”2图,织图中删去“下蚕”、“喂蚕”、“一眠”3图,增加“染色”、“成衣”2图,图序亦有变换。由此,耕、织各23图,并附康熙帝七言诗及序文以表述其对农夫织女之寒苦的惓惓之忱。楼、焦两图的布景与人物活动大同小异,但焦图画面风俗易为清代,所绘更为工细纤丽,且由于焦秉贞曾职守灵台,与欧洲传教士多有接触,深明测算,在技法上以传统的画法为主,同时还注重人物比例的协调。
农书·藉田图 “藉”,借也,通“籍”。藉田是指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并有劝率天下、勉励务农之意。画面中描绘天子在一侍者的导引下款款走来,已聚集在此的各路诸侯恭敬地上前迎接,车驾在一旁静立恭候。雕版刀法匀净,既重写实又兼具艺术性。
农书·先蚕坛 “先蚕”是古代传说中教民育蚕之神。相传周制,王后享先蚕,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由皇后主祭先蚕。先蚕坛就是古代祭先蚕的祭坛,高一丈,方二丈,为四出陛,陛广五尺,在采桑坛之东南。画面中描绘在先蚕坛前由皇后主祭的与农桑相关的仪式。
钦定授时通考·窦 《窦》图是《钦定授时通考》所配500余幅插图之一。“窦”似“窖”,只是口小而腹大,属小孔穴。画面上绘一窦口,两农夫面带微笑,一个正往口内倾倒粮食,一个挑着担子向窦口走来。近旁有一农舍,远处两株挺拔的苍松斜立在山坡之上,河水从山间流过,构图层次分明。
钦定授衣广训·挽经 《挽经》图是《钦定授衣广训》所配16幅插图之第12幅。“挽经”意为“理其绪而络之以为经”,即整理和缠绕棉线的工序,南、北方做法各有不同。图中表现农家庭院中的妇女们正在切磋挽经技术,旁有老幼及隔墙攀谈传递者。人物刻画身形比例虽不够准确,但白描技法运用娴熟,凭着线条的变化表现出他们的各种神态。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包括印刷术在内的四大发明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惠及世界的瑰宝,可惜流传下来的相关文献不多。殿版画中保存了一些反映古代手工业、机械制造业的图像资料,如活字印刷、制墨、农具、天文仪器、武备等。它们的留存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配有8幅工作场景图。画面布局平衡,人物造型生动,其怡然劳作的姿态、顾盼交流的神情,以及小孩儿在门槛内扒门观望的身形都通过简单的线条而跃然纸上。
墨法集要 《墨法集要》中配有20幅插图,其绘刻风格与《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插图相近。图中配景如房屋、枝叶、水流、动物等布置得宜,动静有法,生趣盎然。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瓷器窑图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文字部分以先进的铜活字排印,另有数千幅木版画穿插其间,包括谱录、工技、农艺、经济、医学、卜筮、草木虫鱼、园林建筑、边裔等诸多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且多精雕细琢之作。 此图中劳作的工匠、瓷窑的砖瓦、冉冉上升的火焰、堆在地上的柴薪等等,都经过精心的刻画。 为儒家经典配置版画是源于写本书时代的传统。清代宫廷重儒,因此刊刻了较多的儒家经典。为考证名物典章,通常要酌配“经图”,内容有车制、兵器、服制等,多为精雕细琢之作。清帝还注重利用版画来图释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为君之道,以垂训子孙,使其礼法先贤而成圣德。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大辂 “辂”,古代的一种战车。此图绘行进中的驷驾战车,一戎装武士持笏端坐于车上,前有导引,后有仪仗,颇具气势。线刻劲整,表达准确,特别是人物庄重的表情、驷马步伐的力度、车身的纹饰图案皆刻画得细腻生动。
养正图解· 夫妇如宾 《养正图解》是教导皇太子为君之道的教科书。为传六十,每传一图,版面宏阔,图文互彰。此则故事讲晋文公之臣臼季驾车在外,遇见一个名冀缺的人在田中除草,其妻到田中给他送饭时,其举止甚为恭敬,如待宾客一般。臼季认为他很贤良,于是带他回宫。臼季对文公说:“敬是德所会聚,众人能敬则众德皆归,故必有德,有德者足以居上治民,君何不用之?”文公听了臼季的话,便任命冀缺为下军大夫。全书图绘古色古香,镌刻精整典雅,图中的配景如殿庑、枝叶、山石、云朵等刻画细腻。
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 汉武帝表章六经图 “表章”同“表彰”。儒家的《诗》、《书》、《易》、《礼》、《乐》、《春秋》被称为“六经”。《易》、《书》、《诗》等书本是最早的一些简册,因这些简册所记载的是天地之间人生事理的常道,孔子加以整理编述,用以教学,所以便成了儒家的“经”。汉代独尊儒,儒家经书因此被公认为有其载道的价值,《汉书·武帝纪赞》:“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图中汉武帝坐于庭院中,身后大案上堆满书卷,侍从们还在源源不断地送上六经请武帝过目。构图丰满,树木和房檐的刻画丰富了画面。人物或端庄,或谦恭,表情生动。
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 唐明皇宴京师侍老图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尊老孝悌的传统,贵为帝王也不例外。此图表现的即是这一内容。唐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在京师长安内殿宴请高寿者。凡80至90岁的老人,均授爵并赠拐杖、粟帛,同时命其孝子顺孙要侍奉老人,终身不得为官;征防兵若父母年满70岁,则可退兵还民。玄宗并在天宝十三年(754年)下诏天下,令家家都要备藏《孝经》。图中玄宗坐于殿内主位,正在延展书卷,面露宽厚之容。坐满客席的耄耋老者神态欢愉,孙辈绕膝,气氛热烈。人物的姿态、表情、面部皱纹、衣褶等都刻画得自然流畅,备显生动。 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排记录谓之“谱录”。谱之建名起于周代。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始将谱录列为一个类目,并为后世目录学家所沿用。图谱之书,颇为庞杂,《四库全书》列于子部杂家之前,下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三门。宋吕大临《考古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器物图录,每器皆绘制图形,并配有器物说明和考证文字。清内府刊刻了大量类似的图谱,尤其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此类图谱的刊刻数量较大,其中典章器物居多,绘镌亦多精到,它们是研究清朝礼仪制度和工艺制作的宝贵资料。
皇朝礼器图式 《皇朝礼器图式》于清乾隆中期纂成,内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6大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其中,仪器类收录天文测显仪器、御制地球仪、钟表等共50多件,集中反映了清代宫廷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的状况,体现了当时天文气象仪器的制作水平。武备类所载金龙炮、神威将军炮、得胜炮、子母炮等20余种则反映了乾隆时期的火炮制作技术与水平。书中还包括其它各类朝廷礼仪用品、服饰等,对于了解清朝的典章制度、工艺制作等都是宝贵的形象资料。书中物形摹写准确,风格细腻,刀法精湛入微。
西清古鉴 此书是考古图之集大成者,可称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巨的古铜器图谱。全书著录清宫所藏古铜器1529件,以商周彝器居多。每器一图,大多据实摹绘,刀笔运用纯熟,各种鸟兽云龙纹饰毕现。其中虽有伪器,摹绘也有失真处,但仍不失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铜器图录。书中所录器物如今有些分藏于北京和台北两地,有些则已流失,故本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皇清职贡图 《皇清职贡图》是清宫所刊行的唯一一部人物图谱。书中刊印我国苗、黎、瑶等少数民族及各国来使图像各300种,每种各绘男女两幅,共600幅。嘉庆年间又增刻安南官人像4幅。每种图像均配有文字说明,简介其与清王朝的关系及所居地区、形貌、特征等。此书编绘的本意在于彰显清王朝威加海内、四夷向化之德政,是根据朝廷派往各地之使臣的报告与观察而绘制的,因此所绘人物形象、服饰皆有所本,具有相当程度的纪实成分,对研究清代的民族服饰、异国风情等具有参考价值。书中大部分人物身形比例准确,姿态、表情及衣褶的飘举丰富生动,线条的运用圆熟流畅、细腻秀劲,使画面看起来细巧疏爽。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 祈谷舞谱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中保存了大量宫廷典礼音乐的乐谱、舞谱和根据乐器实物绘制的图像。舞谱主要采用舞蹈者连续动作的舞姿图像记录;各种乐器,包括中和乐器、丹陛乐器、清乐器、卤簿乐器、行幸乐器、导迎乐器、庆隆舞乐器、笳吹乐器、番部合奏乐器、朝鲜国俳乐器、瓦尔喀乐器和回部乐器等共 12大类,均按实物比例缩绘成图,并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如此丰富的形象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乐律学和明清音乐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肝经诸穴之图 示意图也是殿版画的内容之一。此图以洗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身形及身体的经络,上体的胸部、腹部及手臂脂肪丰富而具有质感,头部发丝和面部表情的刻画尤为细腻,刀法圆熟。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猫头鹰图 殿版画中有大量的动物图谱,此为其中之一。画面上的猫头鹰双目圆睁前 视,浑身羽毛鳞次栉比,两爪紧攀树枝,颇具力度,配合半张的双翼,表明处于警惕的状态,栩栩如生。老树枝杈嶙峋,叶片繁茂,犹如笔墨描绘。 清代的皇家苑囿和行宫是皇帝避暑颐养和兼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如 北京西郊的 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 、圆明园、 清漪园(颐和园)以及盘山行宫和最大的离宫型苑囿热河行宫等,其周围山川秀美,景物天成。清帝命将其中美景奇观据实写绘,配诗刊行。这些图绘客观地描绘了皇家园囿的建筑和景致,尽显其优美、婉丽、繁复之貌。因部分绘写对象今已无存或发生较大变化,遂又成为难得的图像史料。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无暑清凉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万壑松风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天宇咸畅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青枫绿屿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镜水云岑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水流云在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水流云在(局部)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二卷。清圣祖撰,高宗恭和,沈喻绘,揆叙、鄂尔泰等编著。清乾隆六年(1741年)武英殿刻本。本书是描绘避暑山庄这座著名清代皇家园囿建筑风貌和自然景致的诗画集。康熙皇帝命将园林初建时的36景各绘一图,并为每景作诗一首,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内府刻行。上卷自烟波致爽至风泉清听;下卷从濠濮间想至水流云在。此后,乾隆皇帝又各恭和一首,鄂尔泰作注,与康熙年刻本中的内容合并,于乾隆六年重新刻印出版。全书诗、图并茂,其中的楼阁、水榭等均按实景描绘,远近层次井然。楼阁界画严整,镌刻精致,山石皴法点染有致,是殿版画山水图中的上乘之作。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方壶胜境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澡身浴德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平湖秋月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蓬岛瑶台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夹境明琴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洞天深处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以平稳的构图客观地描绘了皇家园囿的建筑风貌和自然景致。画面规整,铺陈较为拘谨,绘刻风格比《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粗放,但细致处可圈可点。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故这些版画对了解这座著名园囿的布局和建筑原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盘山志 《盘山志》所附数十幅图,在精绘细镌之中将盘山景观的层峦叠嶂、逶迤磅礴展露无遗。佳景掩映中的云罩寺、千相寺等古刹禅院比佛教寺庵专志的插图更胜一筹。盘山行宫今已无存,该图为我们一窥原貌提供了极好的图像资料。 为记录皇室的大典、巡狩、军事战役,清宫廷刊印了许多附有大量插图的书籍,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万寿盛典初集》刊刻的完成是纪实性题材进入版画领域的标志,其构图和表现方式为后来乾隆时期的《八旬万寿盛典》一书所效仿。
万寿盛典初集·万寿盛典图 《万寿盛典初集·万寿盛典图》共计148页,各页画面接续,总长度可达50多米。绘画者为王原祁、宋骏业、冷枚等,由著名刻工朱圭刻成版画。全画堪称巨构,构图严谨,布局主要采用传统的俯瞰透视法,在人物、配景方面参用西洋透视画法。图中人物千姿百态,有表演弹唱、悠然观赏、伫立攀谈、现场制作、挑担叫卖、捧觞候驾、翘首以待的各色百姓,有骑马张望、佩刀执鞭、或奔走或站立的众多官差,人物的表情、身姿、衣饰,所有细部的绘刻均细腻准确,而沿街林立的店铺、形形色色的彩棚亭阁楼台以及前呼后拥的仪仗更将场面充实的恢宏壮观。此图是清前期版画的代表作。
八旬万寿盛典·八旬万寿盛典图 与《万寿盛典初集》所具有的开创性相比,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成书的《八旬万寿盛典》则基本上是仿效之作。它与前者卷数相同,书名、内容亦相近,卷七十七至八十的版画内容、表现方式以及画风有雷同之处,在细部刻画方面比前者略粗简。图幅的长度增加了五分之二,共计242页,总长度达80余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