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马未都:收藏其实是一种精神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丽


  从央视《百家讲坛》开播到现在,走上“讲坛”的几乎都是教授学者或研究员,起码也是个讲师。眼下,“玩收藏”的马未都登上“讲坛”侃收藏,自然吸引了许多观众的视线——
  
  文化会慢慢地感动你
  问:不可避免地,也无须讳言,现在很多人对收藏不是喜爱,而是眼红。有的人希望通过它暴富,有人则希望通过它构建自己“雅”的姿态,还有的干脆就是跟风……您觉得对这些现象、这种社会心态应该怎么看?

 
  马未都: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不管你以什么样的心态进入这个领域,都会刺激这个市场,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个事。你进入里面,起先是为了挣钱——金钱带来的乐趣固然很重要,但那个乐趣是短暂的。时间长了,你总要去研究,这个东西为什么值这么多钱,你总会去研究它的成因,它的历史,这样你就会更多地去了解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其实今天的收藏,我说不管怀有什么样的目的进来,最终是殊途同归,最后它会走到文化这一点上去,就是文化对它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我过去碰见过这样的人,没怎么上过学,差不多小学都没上完就跑出来在社会上混。一开始倒腾钱币。这些人特别有意思,他没文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可比北大历史系的人道儿深,那是他吃饭的饭碗。比如说有一个年号叫天赞,搞历史不搞辽史的根本不清楚这个时间,除非是搞辽史的,或者是对历史极有研究的人,你才知道天赞。而那些小贩搞得门儿清,因为这时候的钱特别贵——那是辽国的,什么时候出的,当时怎么回事……为什么?因为他得依靠这个活着。在这种对文化的收藏过程中,慢慢地文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转化为一种情感。比如说铜钱的时候,他会说看这个钱多漂亮,这怎么回事,那怎么回事什么的。他们文化程度低,又没受过任何美学教育,他们的“漂亮”一开始是被自己强化了——我不认为这钱漂亮,但是我为了卖给你,我就告诉你这个漂亮。但是时间长了看的钱多了,确实就明白哪个钱漂亮了。北宋时候的钱最漂亮,你看宋徽宗写的大观通宝,真是漂亮,不一样啊。这种文化的魅力,一个人非常有学问,或者有知识,有修养的时候,很多事情一下可以感动。如果你没有,它会慢慢地感动你。
  问:走上《百家讲坛》,这是不是您从民间的草根收藏家转变为收藏领域专家学者的标志?
  马未都:由于《百家讲坛》的地位,说它是转折点或曰标志,我觉得没什么不妥。我在收藏之初就开始了对文物的研究,这是我的职业习惯,原来是编辑嘛!刨根问底的毛病从小就落下了。
  细节核实能纠正我们以往认识上的谬误
  问:都说文物是古代留下来的证物,您也一直致力于通过对文物的讲解来纠正普通人过去对古代社会的片面的认识,甚至是偏见。在这方面,你可以举几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吗?
  马未都: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首诗,但这首诗就没有解释对过。所有的文化背景,所有证据证明李白说的这个床就是个马扎。李白讲得非常清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现在问你,你在屋里躺在床上,你这头能举起来吗?低下头也是看到你的脚。再有唐代是板门,懂建筑的就会知道,光线是进不了屋的,小窗糊着绫子,屋里不可能有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动作都说出来了。但是起码一百年来,没有人仔细想过这事。教科书上就说李白躺床上睡不着觉了,升起思乡之情,但我通过所有的证据证明这个床是一胡床,就是一马扎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很多人的诗都证明是我讲的这样。再比如“春来江水绿如蓝”。蓝是什么色?绿是什么色?我们今天绝对是俩色,古代是一个颜色。这样的细节核实就能一点一点地纠正我们认识上的谬误。
  问:听过您讲座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您博闻强记,从来不照本宣科,而且语言既通俗又幽默。可是,关于文物有那么多分类,那么多知识,那么多名词,在外行人看来简直浩如烟海。您能记住那么多东西的秘笈是什么?
  马未都:没秘笈。早年记性好的时候,学习如饥似渴。兴趣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保持这种兴趣尤为重要。主要的问题是学以致用,另外,不管有多大学问,讲述时一定不能卖弄,不要怕浅显。用浅显说明复杂是个本事。
  问:收藏,其实比金钱投入更多的是感情。但是老子也曾经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马未都:老子讲得高。我们一介草民,很难达到老子的境界。但是,知道这个道理,就能规避。人生有费有亡才是真正的道理。你得到多少就得付出多少,是成正比的。社会公平啊!
  我赶上了对收藏有利的时代
  问:和很多专家学者不同,您没有显赫的学历。是典型的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天资,刻苦修炼,勤奋自学而成的。现在很多民间收藏爱好者都把您当做成功的样板,在坊间也有不少关于您的“传奇”。您有什么心得可以和同道后辈分享的呢?
  马未都:我的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因为我赶上了一个对收藏有利的时代。我是一个挺幸运的人。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社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持一种强烈的、不友好的批判态度。1966年我11岁,到21岁世界观形成,对世界的所有看法都在这十年。这十年是人生特别重要的十年,但我对文化的第一印象就是批判、破坏。“文革”结束,我能单独生存了。当我一个月能拿30块钱的时候,我就开始购买喜欢的东西了。哪个是我第一件买的我并不记得,但我是从一块两块、一点一滴积累开始的。对我来说非常庆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整个这十年涨价有限,那个涨度跟兜里钱的涨的速度比较起来基本是同步的。1995年文物一下子涨起来了,兜里的钱涨不了那么快,有人就退出了,但这个过程我跟得上。因为我在那时候开始写小说,大量发表作品。当时我写的一篇报告文学转载50多次,50多次都给稿费,一次给几百块。那时候几百块很多,我把钱基本上都用于收藏了。我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拍电视剧什么的,比一般人收入要高,所以有能力。上个世纪,70年代是破坏的时候,80年代是淡漠的时候,90年代是关注的时候,到了21世纪就是蜂拥而起的时候。今天看起来清清楚楚,80年代恰恰是我最好的时间,所以说我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问:有什么箴言可以送给所有正徘徊在收藏这个神秘世界大门外,急于一窥门径的人?
  马未都:收藏首先应该准备什么呢?我觉得第一条就是理论先行。你首先应该知道你要收藏什么,再把对应的书找来看。第二点就是最好请个老师,交个朋友。但这条要注意,一定要找正经人,不要找一些走旁门左道。有时候别人教你一句,省得你摸索半天。第三点就是多接触实物,有机会就看。看的时候要仔细,记住所有特征。另外,看的同时能上手尽可能去上手,但一定要小心。我觉得对每一个收藏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量力而行。收藏是一种乐趣,你决不能把这种乐趣变成一个负担。要注意的第二项,就是戒贪,这一条非常重要。总想买的东西比别人便宜,就非常容易上当。我年轻的时候也贪,但我有一次被贪咬着了,以后我就不贪了,我知道警告自己。收藏的第三条注意事项,就是别轻信故事。学着就事论事,就物论物。J173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1955年生于北京,因乙未年出生在首都,故取名未都。曾插过队、当过工人,1981至1995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其藏品已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1992年出版的《马说陶瓷》一书,至今被许多读者视为收藏之启蒙读物,还撰写过《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等,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出版过专著《中国古代门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3 17:47 , Processed in 1.10255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